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7-1737(2025)21-0067-03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初中數學教師應不斷革新課堂教學方式,盡可能采用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趣味化教學方法強調趣味性,主張以趣味素材、趣味手段展開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對數學知識產生興趣、主動探索數學知識,從而對數學知識形成深刻理解,掌握數學知識的應用方法。在初中數學趣味化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整合趣味目標、情境、對話與活動四大構成,靈活采用多種方法開展趣味化教學活動[1]。
一、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數學趣味化教學概述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學生應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2]。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初中數學教師應整合課程內容,研究新的課程教學形態一一趣味化教學。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初中數學教師要不斷適應當前教育形勢,加大教學改革力度,主動調整課程教學角度與方法,采用趣味化教學方法,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在開放的學習場域中發散思維。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更多的“趣”元素,開展趣味化設計,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參與度,促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社會之間的聯系,發展核心素養[3]。
趣味化教學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投入課堂學習,從被動學習狀態轉化為主動學習狀態。在趣味化教學中,教師的任務是指導學生學習,而非將知識一味地灌輸給學生。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認同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更自主地學習。
二、基于新課程理念的數學教學趣味化構成
新課程理念下,趣味化教學是一種以趣味性為核心的教學手段,它主要涵蓋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有趣的目標。數學課堂教學總是伴著目標展開,包括提出目標、分析目標、完成目標,目標貫穿數學課堂始終。但是,并不是每節課都只有一個目標,教師應當思考如何使目標驅動學生學習,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引。在趣味化教學中,目標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夠引起學生的關注。除此之外,目標還要具備指向性,即要能引起學生的主動思考,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學習方向和需要達成的標準。在數學課堂的趣味化教學中,教師往往需要先提出一個與數學內容相關且具有趣味性的目標,如掌握一次函數的應用方法,能夠利用一次函數解決生活中的飲食分配問題;再如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能夠發現更多不同圖形面積疊加的可能[4。這類目標既指明了學習方向,又緊扣課程內容,并且具有開放性、趣味性,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有趣的課堂情境。在初中數學趣味化教學中,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與成長經歷,為學生創設有趣的課堂學習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根據情境主動提出問題,對數學現象做出設想,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利用游戲、問題、故事等不同素材在課堂上創設情境,讓學生愉快地學習數學,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
第三,有趣的交流。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大部分趣味化教學活動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有輕松有趣的交流。具體來說,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活動,并在學生觀察與思考時與其進行交流,讓學生圍繞某個數學現象、某個趣味任務進行討論。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使學生能夠發現新的討論方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應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層層遞進地思考數學問題[5]。
第四,有趣的課堂活動。根據新課程理念,教學應當是一個師生積極互動、共同成長的過程。有趣的教學活動能夠促進師生思想的共鳴,是推進課堂教學進度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設計與情境相匹配的趣味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應扮演參與主體的角色,而教師則作為引導者與組織者。
三、基于新課程理念的初中數學趣味化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初中數學教師應采用趣味化教學策略來開展課堂教學。這包括將有趣的教學目標、情境、對話和其他活動形式結合起來,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從多角度設計充滿趣味的課堂學習活動,具體方法如下。
(一)趣味情境營造氛圍,改善學生學習體驗
基于新課程理念,數學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與學生保持平等地位,承認并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努力營造和諧、輕松的交流氛圍。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創設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并在這樣的情境中與學生互動交流,引導他們思考數學問題,自主提出設想,以此增強他們的學習主體性體驗,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以人教版數學九年級(下冊)“相似三角形”為例,本節課的核心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測量、推理等手段歸納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掌握運用這些定理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利用大屏幕向學生展示了多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三角形物品,包括粽子、日式飯團、雪糕筒、三角標志、三角形尺子等,以此創設貼近生活的圖形情境。然后,教師為學生設定了“檢察官”的角色,并提出了挑戰:“請各位‘檢察官’觀察這些圖形,將不屬于三角形家族的圖形剔除出去。接下來,將相似的三角形物品連線,并嘗試將這些物品簡化為二維圖形,思考哪些物品的三角形是相似的,它們在哪些方面相似,以及你是如何進行判定的。”在這種情境下,學生會積極參與到觀察篩選活動中,主動承擔起“檢察官”的職責,既體驗到了觀察學習的樂趣,又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深入學習了數學。
(二)趣味故事啟發思維,指引學生主動思考
在初中數學課堂上,為了充分發揮趣味化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講述有趣的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講述故事時,要引導學生對故事中的數學現象、數學觀點進行思考,鼓勵他們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層含義。通過聽故事,學生能夠獨立發現其中蘊含的數學知識、數學定理,并通過思考來理解這些數學概念,發現它們的應用方向,從而積累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及其與實際生活間的聯系引入相關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數學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以達到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7]。
以人教版數學九年級(下冊)“反比例函數”為例,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述了這樣一則故事:明朝萬歷年間,揚州有一家著名的南貨店,店主在臨終之際向其子透露,他之所以能夠發家致富,全靠一桿神奇的秤。這桿秤由烏木制成,中間空心部分藏有水銀。在稱重時,店主會根據物品的輕重調整水銀在空心部分的位置,使得稱出的物品顯得較輕,而稱入的物品顯得較重。店主希望兒子能夠繼承這桿秤。這個故事不僅與中國古代商業活動有關,還與現代生活中的稱重原理相關。教師在講完故事后引導學生思考:“店主是如何實現“入重出輕”的?這種做法的利弊何在?”接著,教師要求學生模擬使用這桿“神奇的秤”進行稱重。學生聆聽故事之后對“入重出輕”的原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開始主動思考“水銀位置變化如何影響稱量結果”以及“水銀位置與稱量結果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學生邊思考邊操作,記錄下測量數據。在完成實驗操作之后,學生對數據進行了整理與分析,重點探究了“水銀處于秤尾”時秤碇重量的變化情況。他們將物品的重量、水銀位置、秤碗重量和稱量結果抽象為數量關系,并將這些數據代入分析,最終歸納出了反比例函數的公式。
(三)趣味游戲燃動課堂,驅動學生自主發揮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趣味化教學方法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趨勢。如何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真正體驗到樂趣,是當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初中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對游戲類活動十分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引入趣味游戲,使之成為學生探索數學規律和概念知識的有效途徑。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根據課程內容挑選恰當的游戲活動,并設計適合學生實際的游戲環節與活動要求,以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熱情。通過參與游戲,學生不僅能享受到活動的樂趣,還能逐漸發現其中蘊含的數學奧秘。他們會主動進行分析與推理,從而對這些數學現象形成深刻理解,并將其歸納為數學概念。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8]。
以人教版數學九年級(上冊)“隨機事件與概率”為例,概率問題的相關概念很多,在趣味化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概率”“隨機事件”等概念引入“大轉盤”游戲。課堂上,教師將提前制作好的巨型大轉盤推到教室中,讓學生觀察轉盤上各個獎品的占比與位置,猜一猜得到哪個獎品的概率最大。學生紛紛猜測是轉盤上占比最多的物品鉛筆。據此,教師繼續讓學生思考:“得到鉛筆的概率為什么更大呢?如果我們轉兩次轉盤,肯定都會轉到這部分嗎?”學生觀察轉盤并結合自己的觀點表示:“雖然鉛筆獎品的色塊占比更多,占了三分之一,但是無論我們轉多少次轉盤,都不是必然會轉到鉛筆,因為轉盤最終指向的位置是隨機的,不是固定不變的。”之后,教師讓學生輪流上臺參與“大轉盤”游戲,通過實踐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并進一步歸納“隨機事件”和“概率”這兩個概念。此外,教師也可與學生共同參與到趣味游戲中,引導學生觀察游戲裝置,思考游戲的原理,而這個過程就是學生初步接觸“隨機事件發生條件”的過程。在游戲活動中,教師通過指導學生“玩轉盤”,共同討論“為什么沒有得到鉛筆這個獎品?”“為什么會得到鉛筆這個獎品?”等問題,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契機,支持學生在游戲中自主發揮、獨立思考,促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思考成果。可見,在引入游戲活動之后,課堂趣味性得到了大幅提升。學生通過參與游戲活動不僅可以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還可以形成對本節課概念知識的深刻理解,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趣味化教學是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效的有效手段。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采用趣味化方法組織課堂教學活動,以輕松的氛圍改善學生的緊張情緒,以趣味游戲與趣味實踐為學生的探索搭建支架,以滿足學生的自主思考、自主研究需要,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成果。同時,教師應根據課程內容引入具有趣味性的故事,設計具有驅動性的問題,指引學生持續深入探究,最終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同時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郭媛媛.初中數學課堂趣味化教學的提升策略[J].亞太教育,2024(6):148-150.
[2]李成梅.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亞太教育,2023(17):86-89.
[3]陳玉萍.基于學案導學的初中數學教學設計與實踐[J].亞太教育,2023(16):31-33.
[4]王永杰.初中數學課堂培養學生探究性能力的實踐路徑[J]亞太教育,2022(10):142-144.
[5]陳秋發.走出初中數學新課改教學誤區的對策分析[J].亞太教育,2022(6):169-171.
[6]吳建國.初中數學“情境教學”策略探索與實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2):217-219.
[7]張娟瑋.數學文化融入初中課堂教學的策略[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1(4):38-39.
[8]馬永穎.精準教學視野下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對策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1):295.
作者簡介:陳麗飛(1982.5-),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莆田哲理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