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24年度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基地項目“賦能型治理:黨建引領和美鄉村建設的實現機制研究\"(24JD097);2025年度浙江省社科聯研究課題“黨建引領和美鄉村建設的內在機理及實現路徑研究”(2025B008)。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103(2025)07-0111-05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既是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踐行黨的初心使命在農村領域的關鍵舉措。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同時指出,“嚴密的組織體系是黨的優勢所在、力量所在。各級黨組織要履行黨章賦予的各項職責,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好,把各領域廣大群眾組織凝聚好”。這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和農民高品質生活指明了目標和實現路徑。黨建勢能作為政治勢能轉化為發展效能的核心力量,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核心驅動力。因此,切實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治理優勢充分轉化為和美鄉村建設、鄉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效能,以黨建科學引領、有機賦能作為撬動支點助推和美鄉村建設,是當下社會科學界研究的重點與焦點。
一、賦能理論視角下和美鄉村建設的框架構建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強調:“鄉村要振興,關鍵是把基層黨組織建好、建強。基層黨組織要成為群眾致富的領路人,確保黨的惠民政策落地見效,真正成為戰斗堡壘。”梳理學界理論動態可以發現,在黨建引領和美鄉村建設方面,針對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案例研究普遍停留在實踐操作的經驗層面,未能深入與細化背后的政黨組織的機構設置、運作邏輯及其生成機理,也未能從特殊個案上升到普遍理論層面,因而,基于學理思考與現實案例的有機融合并提煉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啟示,對于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工作有著借鑒指導意義。
社會學領域下的賦能,是通過制度設計、能力培養和機會創造等多元路徑,使多元主體有效參與社會治理和公共事務,在實踐中持續提升參與者主體性和幸福感的社會融入機制。因而,賦能理論視角下,和美鄉村建設的框架構建可從黨建賦能與治理集成兩個維度切人。黨建賦能基于政治、組織、文化、技術四個維度,有助于強化思想引領機制、統合聯動機制、多元參與的內生驅動機制以及信息共享機制,從而增進治理創新的強勁動力。治理集成通過系統論方法重構治理體系,著力破解“條塊分割”的治理困境。它以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資源整合為抓手,推動治理模式從碎片化向整體性轉變,實現治理、服務、建設與發展的有機統一。在推進和美鄉村建設中,黨建賦能、集成治理能有效化解資源分散、協同不足等難題,通過優化要素配置提升整體治理效能,讓群眾切實提升系統治理帶來的獲得感。
二、和美鄉村建設的地方實踐
大同鎮位于浙江省市西南部,區域面積172.2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6萬畝、林地面積17萬畝,生態本底優厚,下轄34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是全市農業人口占比和行政村數量最多的鄉鎮。自2023年7月全國首批\"五好兩宜\"和美鄉村試點試驗項目啟動以來,大同鎮作為項目的落地實踐者,正以蓬勃奮進的姿態書寫著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和美鄉村新篇章。
(一)“區域協同+功能拓展”,實現公共服務均等提質
大同鎮堅持“全域發展一盤棋\"的系統觀和全局觀,依據《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打造“幸福宜居、和美共富”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樣板行動計劃(2023—2027)年》制定的目標要求,以黨建聯建為核心紐帶,有效打破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行政村分割限制,通過跨層級、跨部門、跨區域的統籌聯動,將村鎮建設、產業布局、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綜合交通等規劃相銜接,實現多規合一、區域協同的整體規劃體系,形成了“ 1+3+1 \"現代化和美鄉村整體格局。目前,大同鎮稻香小鎮核心區與溪口村城郊區相互聯結貫通,著力打造“農耕體驗線、尋畬覓古線、靜谷悠養線”三條精品游線,突出生態休閑旅游特色,打造區域品牌亮點,實現“鎮村一體化、城鄉貫通化、景區全域化、產村交融化”新發展態勢,在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上實現互補,形成布局相對集中、三產融合互促的共建形態,持續提升城鎮發展能級。
(二)“項目支撐+利益聯結”,實現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大同鎮持續深化“鏈組黨建”“共富工坊\"“十鏈百坊”模式迭代升級,釋放基層黨建聯建之勢能,建立大市場龍頭企業需求與零散小農戶供給之間的有機對接聯通機制,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有效推動鄉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工作,勇于破解農村居民在知識、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多重困擾,科學構建“政府 + 村集體組織 + 龍頭企業 + 農創客 + 農戶\"的共富模式,發揮政府項目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妙用,建成稻香“共富工坊”峰鼎茶葉“共富工坊”、羊肚菌“共富工坊”西鄉草莓\"共富工坊\"等,推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產業結構提質升級、品質品牌提檔增效,有效帶動村集體增收1000余萬元,吸納農村閑置勞動力就業6000余人,帶動2600余名低收入農戶增收1000余萬元。
(三)“服務為民 + 人才集聚”,實現鄉村治理能力系統性躍升
大同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提升為民服務的質效。一是常態化開展“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干部\"走訪活動。定期組織鎮干部、村干部、鄉賢能人、村民代表、村民召開“戶頭會”,廣泛收集民眾意見建議,讓黨員干部主動融入群眾,協同化解矛盾,全力助推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打造“‘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行動路線,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動員功能,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和工作機制\",最大限度地發動民眾積極參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二是以“兩進兩回”(科技進鄉村、資金進鄉村,青年回農村、鄉賢回農村)為牽引,將鄉土人才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創新優勢。三是持續擦亮“農創客\"金名片,構建“成長營 + 培育基地 +N 場系列活動\"培訓體系。建立全省首個“農創客”黨支部,搭建“農創客”中心,向創客企業免費開放辦公、會議、展銷等場所,并引入專業團隊提供創意拍攝、項目策劃等服務。同時,精準捕捉居民訴求,聚焦民生事務創新性發展,打造集“老年食堂、公益課堂、文化禮堂、健康學堂、就業廳堂、德育祠堂”功能于一體的“幸福同堂\"共同體,構建“一老一小\"公共服務工作體系,制定出臺并完善《大同鎮農創客創業創新獎勵扶助政策》,累計兌現扶持資金1200余萬元。
三、黨建賦能:和美鄉村建設的驅動機制
中國共產黨作為鄉村治理的領導核心,通過黨建賦能激發黨員干部、企業、社會組織、民眾等多元主體積極參與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凝聚起構建和美鄉村建設的強大合力。
(一)政治賦能強化思想引領
政治賦能是黨建引領的核心內容和重要法寶。黨組織通過把黨員骨干下沉到農村社區,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構建基于屬地管理與屬性治理相結合的黨建機制,進而促進和美鄉村建設進程中黨委、政府和社會的有效銜接與良性互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領導和美鄉村建設工作,就要注重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發揮思想引領力,構建黨群互動、干群交融的常態化聯系機制,進而筑牢基層治理基礎以及和美鄉村建設的根基。大同鎮以“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干部\"走訪活動為主要載體,通過政治賦能來理順上下層級關系、完善組織架構、迭代平臺載體、整合要素資源、拓展功能服務,推動基層黨建工作與鄉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協同共融、同向發力。具體而言,政治賦能通過黨員領導干部下沉和學習話語轉化兩種機制進行運作。其一,黨員干部下沉踐行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積極走向田間地頭,深入民眾心頭,有助于強化黨員領導干部對初心使命的認識,有效彌補自上而下縱向的科層組織網絡對群眾利益訴求感知和回應的弱化,暢通行政科層組織與基層民眾之間的互動通道。其二,話語轉換機制可通過思想理論武裝、情感體驗、場景沉浸等多元化政治儀式,更好地激發鄉村民眾的善治責任感,推動和美鄉村建設從單純的任務導向轉變為貼心的服務導向。黨的意識形態資源作為政治賦能的根基,通過價值引領和共識凝聚功能,有效引領多元治理主體形成目標協同的集體行動邏輯。
(二)組織賦能強化條塊協同聯動
組織賦能是在黨建聯建過程中釋放多元聯結力量在社會治理場域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黨建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黨建賦能有助于深化基層黨組織建設,構建政治引領力與發展驅動力耦合的組織體系,將分割的條線部門、社會組織、龍頭企業和相關主體吸納到黨建鏈上,建立健全跨組織、跨領域的協同機制,充分發揮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有情社會的合力作用,推動各方高效聯動,更好地參與和美鄉村建設。基于多元主體的“優勢互補、團結合作、協同發展、共生共榮”原則,組織賦能網絡中多元主體的相互共生、價值共創的思想趨同、行動協同,從而構建統合聯動機制。其一,黨建賦能深化黨組織建設,形成“強引領性 + 強服務性 + 強發展性”多元復合的黨組織體系。以區域化黨建聯建不斷突破行政區劃邊界,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通過組建黨建聯席會議、片區聯合“大黨委”理事會等方式,推動聯建的村(社)之間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決策共謀、治理共擔,從而增強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動員力。其二,黨建賦能擴大組織輻射范圍,從“有形覆蓋\"邁向“有效覆蓋”。以強化黨建勢能為核心,完善黨建引領下的自組織體系責任共擔且資源共享的協同機制、集志愿服務和民主監督為一體的參與機制,有助于實現基層黨組織的公信力、組織力與領導力提升。其三,黨建賦能強化組織的治理能力。通過建立健全標準化黨建治理體系,科學構建\"五星級\"黨組織考核評價體系,全面提升村(社)黨組織戰斗力。基層黨組織依托迅速精準獲取區域組織信息的優勢,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彼此支持、整體高效\"的閉環式鄉村社會治理體系,進而提升和美鄉村建設效能。
(三)文化賦能強化多元參與內生驅動
和美鄉村建設勢必要重塑鄉村社會的精神紐帶,既傳承孝親睦鄰、誠信互助等鄉土美德,又營造開放包容、創新創業的新風尚,建構具有文化內核、精神內涵的鄉村社會體系。其一,喚醒村莊內部集體記憶,重塑村莊共同體。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充分挖掘、整理、活化鄉村傳統道德文化、民俗節慶文化、宗祠文化等資源要素,激活農村文化禮堂、宗祠、書院等公共空間的治理功能,構建富有向心力、凝聚力且具有鄉土情懷的社會關系。其二,推動傳統鄉土文化實現現代性轉化,激活鄉村內生動力。立足鄉村社會的時代特征,打造公共文化平臺載體,創新開展“大同書香節”“村BA\"\"鄉村音樂節\"等活動,不斷推動傳統文化元素融人現代經濟社會,將傳統鄉土文化中的勤勞、信任、合作等特質進行現代闡釋,著力向開放包容、平等互信、理性協商的現代化精神轉變。
(四)技術賦能強化資源要素共享
數字技術作為推動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可通過集聚生產要素、發揮驅動作用、重構治理方式、暢通信息渠道、更新發展路徑,推動鄉村在產業轉型升級、人力資本價值提升、鄉村文化資源傳承創新、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生成、鄉村治理聯動融通等方面實現跨越式發展。黨建引領下的技術賦能,可充分發揮綜合集成優勢和聯通共享優勢,延伸政府的治理半徑,加速新興技術工具的創新應用,形成更加科學的考核評價制度,提升決策精準度。大同鎮通過“建村釘\"等數字化信息手段建立起集公共安全、政務服務、民主協商、社會監督、農業生產等多功能服務于一體的綜合信息系統,解決政府端信息與民眾端獲悉的不對稱問題,推動鄉村各治理主體的協同聯動進而提升治理效能。
四、治理集成:和美鄉村建設的構建路徑
治理集成旨在破解“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部治理的理念慣性,推進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多方資源要素的優化整合與利用,通過主體集成、資源集成、動力集成、目標集成,有效應對和美鄉村建設進程中資源碎片化、力量分散化、協同形式化等問題,提高治理效能。
(一)主體集成:釋放多元主體的內生動力
和美鄉村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工程,“既不能僅靠鄉村和村民,任其自生自滅,也不能過于依賴外部力量,忽視鄉村內生發展,而要依靠政府、市場、社會和村民之間的良性互動,以合作共同體為目標追求,以多元合作為構建模式\",構建起權責明晰、上下協同、左右互通、整體高效的聯動機制,凝聚和美鄉村高效能建設合力。治理主體集成是在黨的領導下,“以政黨組織的先進性為紐帶,以人的組織性、組織的情感性和制度的生命力為核心,以持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美好生活政治觀為指導,通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使命型政黨肩挑‘人'與‘制度'的主體理性力量的鍛造\",以政治嵌入不同層級、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以行政吸納多元主體,通過權衡各方利弊,遵循“利害相一致”原則,匯聚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事往一處謀”的共建共治共享共榮的“治理 + 建設 + 發展”共同體。為此,要激發農民對村莊共同體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責任意識,凝聚和美鄉村建設參與共識,有效克服單一主體在政策制定、項目落實、資源聚合、行動協同、成果共享等方面局限性,激活行政力量與社會力量,增強集體行動能力。
(二)資源集成:優化統籌資源要素集約利用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和美鄉村建設需突破傳統資源配置的路徑依賴,基于“權力規制一情感聯結一規劃引導”三維治理框架,建立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資源要素動態耦合機制,實現人力資本、組織網絡、空間載體、事務流程、資源要素、技術平臺與價值理念的有機融合,形成資源稟賦與政策導向的協同效應。大同鎮在黨建統領下,以組團式黨建吸引\"鄉村夢想家”——鄉村經營人才賦能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有效盤活鄉村閑置的生態、土地、技術、勞動力、文化、政策等資源要素,破解以家戶為單位的零散化、粗放式的生產難題,實現鄉村政策、土地、資金、人才等資源的優化整合與高效利用。
(三)動力集成:外部推動與內源發展相結合
和美鄉村建設并非依托科層制下單一的行政推動的過程,也不是僅僅依靠民眾自主自發的建設過程,而是縱向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運作和橫向上政府與社會組織、企業、民眾、市場等非行政力量有效鏈接與協同合作。為此,和美鄉村建設要構建“縱向黨建牽引 + 橫向多元協同”的立體治理格局,構建起內外交融互動的治理模式,調動各類資源要素,創構和美鄉村建設動力集成。從外部推動維度,通過財政補貼、土地增減掛鉤等制度性供給、社會資本下鄉等市場化嵌人和物聯網應用技術形成結構化支持體系;從內源發展角度,則需激活村民主體性、培育在地化人力資本(新農人培訓)以及重構鄉土文化認同。如此,實現外部行政資源輸人與鄉村內生發展動力的有機融合,從而形成制度供給精準化、資源配置市場化、治理參與多元化的和美鄉村建設新格局。
(四)目標集成:強化整體規劃提升現代化水平
和美鄉村建設以鄉村振興為目標遵循,始終堅持“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發展理念,科學統合鄉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民眾的美好生活追求,兼顧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多元復合的目標。大同鎮堅持規劃先行、謀定后動,科學部署“一村一品村美景靚山水宜居\"和潤工程、“一廊十線萬畝稻香美麗宜游”和樂工程、“一鏈百坊同富農創活力宜業\"和融工程、“一起治理德潤鄉村宜居宜養”和諧工程,全力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統籌推進人居環境、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產業配套、公共服務、多元主體、農旅融合、村莊治理、共富發展等九個方面的建設,構建全域共美、產業共興、合力共促、社會共治、成果共享的“五共\"和美鄉村新格局。可以說,和美鄉村建設系統整合鄉村發展戰略目標、基層治理現代化需求與農民群眾美好生活向往,實現政治引領力、經濟驅動力、社會凝聚力、文化軟實力與生態承載力五維目標的協同共進。
五、結語
賦能理論視角下,從黨建賦能與治理集成兩個角度切入闡釋浙江省市大同鎮和美鄉村建設的驅動機制和構建路徑可以發現,和美鄉村建設要在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統領下,以黨建勢能的政治、組織、文化、技術四個維度有效聯結社會發展動能,實現主體集成、資源集成、動力集成、目標集成,構建基于使命責任制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下的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優勢互補、互利共生、共同締造和美鄉村建設新格局。這對于完善和拓展鄉村治理理論、邁向中國式鄉村治理現代化具有一定借鑒和啟發意義。然而,在數字化、城鎮化的時代浪潮下,社會加速流動變遷,鄉村社會結構更具多元化、復雜性和異質性,依托黨建勢能自上而下的有序傳導與社會民眾力量自下而上的傳達實現高效的互動聯動,形塑和美鄉村建設“黨-政府-社會-市場-民眾”各主體之間的緊密聯結機制,探尋多元主體、多重資源集成化共同締造的實踐路徑,還需進一步深入探析。
參考文獻:
[1]黃凱斌.共同締造:中國共產黨政治功能的實踐表達[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5(1).
[2]彭勃,杜力.“超行政治理”:黨建引領的基層治理邏輯與工作路徑[J].理論與改革,2022(1).
[3] 黃朝椿.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內在邏輯、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J].改革,2024(7).
[4]陳榮卓,車一頔.利益聚合與行動協同:新時代鄉村治理共同體何以建構?—來自武漢市星光村的經驗觀察[J].中國行政管理,2022(10).
[5]唐亞林.人心政治論[J].理論與改革,2020(5).
責任編輯: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