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青島海洋生產總值達5513.2億元,分別占全國、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5.2%和30.6%,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33%,海洋經濟實力持續領跑全國同類城市。
盛夏的青島,膠州灣碧波蕩漾。自動化橋吊精準抓取集裝箱,萬噸巨輪有序駛離青島港;西海岸深遠海,智能網箱在陽光下閃耀;藍谷實驗室里,科研人員凝視著深海微生物樣本……這座以海聞名的城市,正迸發著向海圖強的澎湃動能。
青島因海而生、向海而興,海洋是其最突出的特色和優勢—自然稟賦優越、科研能力領先、產業基礎良好、港口樞紐地位突出。2024年,青島海洋生產總值達5513.2億元,分別占全國、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5.2%和30.6%,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33%,海洋經濟實力持續領跑全國同類城市。
從耕海牧漁的千年傳承,到搏擊深藍的科技前沿,青島正以全產業鏈的深度布局,擘畫著蔚藍色的未來圖景。
明晰成果轉化路徑
海洋漁業挺進深遠海,“藍色糧倉”唱響海洋牧歌;白色風車乘風逐電點亮萬家燈火;海洋生物醫藥產學研平臺加速崛起,“向海問藥”解鎖發展新密碼……近年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2024年海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萬億元。
海洋產業具有投資規模大、回報周期長、風險性高的特點,因此其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各類創新要素的深度融合與協同創新。在青島,集聚了全國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發平臺,這也是青島發展海洋科技、逐夢深藍的核心優勢所在。近年來,青島進一步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加快建設“深海三大國家平臺”、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等,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加快以科技創新引領海洋產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青島積極創新方式方法,有效促進海洋產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今年5月,青島首次舉辦大規模的海洋產學研協同創新產業化落地對接會。會上發布了首批海洋科技供需清單,覆蓋海洋裝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現代漁業等8大領域,推動成果轉化從“分散對接”轉向“清單化導航”。此外,還同步發布了80項金融產品清單,為成果轉化提供資金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會議期間還聚焦海洋電子信息、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現代漁業三個重點領域,組織供給端、需求端、服務端精準對接,現場共促成16項合作意向,有效縮短了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距離,促進科技成果落地生根。此外,場景創新還有效激發了創新活力與市場需求,通過“為場景找技術、為技術找場景”,政府和企業可以精準對接供需,有效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為海洋產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資金支持。
總之,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研發、資金、人才等多項重要因素,需要合理的機制將其有機串聯。在青島構建“4+4+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的過程中,首要就是發揮青島的源頭創新優勢,推動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打通科研與產業的“最后一公里”。
對于產業門類齊全、數據要素豐富的海洋產業來說,明晰科技成果轉化的路徑,是真正走向“深藍”的關鍵一步。
產業特色化:傳統引擎煥發新活力
在青島這片充滿活力的藍色海洋經濟版圖中,培育藍色新質生產力,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是關鍵。
近年來,一系列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號角在這片黃海之濱吹響。青島市著力打造“4+4+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對青島而言,雄厚的藍色科研底蘊,無疑是其“逐夢深藍”的信心與底氣。
在加快現代漁業轉型升級方面,青島大力支持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搭建成果轉化平臺,加大水產種業領域重大科研攻關,加快即墨區、西海岸新區藍色種業園區配套設施建設。同時,積極推動“國信2-1號”“國信2-2號”養殖工船交付運營,推動“深藍”系列養殖裝備投用,提升海洋牧場現代化、智能化水平。
在做強做優海洋化工產業方面,青島加快董家口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推動海灣化學綠色循環經濟等項目竣工投產。與此同時,支持海洋化工龍頭企業建設高端科研平臺,提升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促進關鍵技術突破和成果轉化。
在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方面,青島加快董家口港區灣底通用碼頭等重大項目建設,暢通沿黃達海開放大通道。此外,青島還大力發展航運經營、海事仲裁、航運經紀等航運高端業態,加快航運貿易金融總部大廈、國際郵輪港區航運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
在培育海洋文旅產業新業態方面,青島持續推進海上旅游市場整合和規范化發展。優化完善海上觀光、娛樂休閑等多元一體化海上旅游服務,加快推動青島灣(二中灣)旅游碼頭工程二期項目竣工,開通夜游青島灣航線,打造文旅消費新場景。與此同時,青島還推進竹岔島、嶗山勝境等項目前期工作,推動國家海洋考古博物館主體結構完工。
推動海洋裝備產業鏈向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延伸,向高附加值的設計研發、核心配套、總裝集成和增值服務環節攀升,對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在此背景下,青島積極推進即墨女島高端船舶海工基地建設,建造首艘31.9萬噸超大型油船,交付21萬噸LNG雙燃料散貨船、21萬噸氨燃料雙燃料散貨船等高端裝備,并推進濰柴(青島)海洋裝備制造中心一期等項目竣工投產。依托中國船舶集團船舶設計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提升高端船舶研發設計能力,拓展研發端、采購端等高價值環節。
發揮海優勢,做好海文章,在“特色化”上下功夫是題中應有之義。坐擁黃海之濱的黃金區位,匯聚全國頂尖的海洋科研力量與國家戰略平臺,這些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與資源稟賦,為青島做大做強海洋裝備制造、現代漁業、海洋生物醫藥、港口物流、濱海旅游等多元化海洋產業,構筑核心競爭力奠定了堅實而不可替代的基礎。
激活藍色新質生產力
海天交匯處,新的航程已然開啟。
青島藍谷核心區,嶗山實驗室的“硅立方”超算中心指示燈閃爍不息。每秒千萬億次的計算能力,正解析著深海基因圖譜。
像這樣原創性、引領性的科技攻關,得益于青島高能級創新平臺的搭建,以及圍繞高水平海洋科技自立自強的前瞻性布局。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以來,青島市累計支持市級關鍵技術攻關項目立項84項,投入資金2.28億元,并爭取省級以上科技經費支持22.7億元。2023年度駐青主要高校院所爭取海洋領域科研經費30億元,持續涌現出全球首艘10萬噸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國內首個抗腫瘤海洋藥物BG136、萬米級無人自主“海燕”水下滑翔機、唯一獲國際Argo組織認可的國產浮標HM2000、全球首艘21萬噸氨雙燃料散貨船等一批突破性成果。
當全球首個智慧海洋產業共同體在青啟動,當“青島造”深海裝備潛入萬米海溝,當藍色碳匯走進國際交易市場,青島通過科技驅動產業升級,探索海洋可持續發展路徑。這幅產城共融、藍綠交織的發展圖景,正在成為新時代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的一個生動范例。
經略深藍,其命維新。當“藍色引擎”被激活,驅動青島駛向深藍之境,那么,每一次向海開放的抉擇都將書寫藍色青島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