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懷化市溆浦縣作為屈原流放地,近年來通過舉行“屈原愛國懷鄉詩歌節”打造“大端午節”文化品牌,懷化日報社以“屈子行吟·詩歌之源——中國·懷化首屆屈原愛國懷鄉詩歌節”為載體,打造了一系列深入挖掘屈原文化的深度報道,通過深度報道構建起立體化傳播矩陣,不僅實現了“四力”提升,更探索出地方黨報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創新路徑。
懷化日報社在“屈原愛國懷鄉詩歌節”的報道中,通過精細的議題規劃,巧妙融合采訪對象、場景選擇與報道形式創新,為讀者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文化畫卷。
權威解讀與民間聲音交相輝映。我們深知,要深入挖掘屈原文化的內涵,必須兼顧權威的聲音與民間的視角。因此,早在“屈原愛國還鄉詩歌節”舉辦的前三個月,懷化日報社便已悄然布局,著手精心策劃一場別出心裁的總編輯訪談,我們邀請了七位屈原文化專家學者參與訪談,其中包括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吉狄馬加、中國詩刊社社長李少君、中國屈原學會黨支部書記黃鳳顯在內的文化名人,以及屈原后裔屈金星和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名譽會長曾凡華、溆浦籍作家王躍文、溆浦屈原學會會長舒新宇,共同探討屈原文化的精髓與魅力。這一舉措不僅提升了報道的權威性,更通過不同背景的嘉賓視角,為讀者提供了多元的文化解讀和思考空間。
同時,“福地懷化”大型融媒體系列報道團隊深入溆浦,走訪屈原曾經生活過的地方,聆聽村民口耳相傳的屈原故事,收集了大量珍貴的民間資料。這些來自基層的聲音,如同鮮活的血液,注入了報道之中,創作出《屈子行吟在溆浦 楚辭風靡全世界》的融媒體深度報道。
歷史場景與當代語境的完美融合。在報道場景選擇上,懷化日報社同樣下足了功夫。《總編輯訪談》的錄制地點被精心挑選在屈原入溆浦的渡口犁頭嘴碼頭、寫下《橘頌》的桔園、溆浦縣屈原文化廣場以及屈原曾經居住過的明月洞。通過在這些具有象征意義的地方進行訪談和報道,懷化日報社成功地將讀者帶入了屈原的時代,讓讀者仿佛親身經歷了那段歷史。
在此次報道中,眾多專家與學者紛紛發聲,不僅讓屈原的傳奇故事再次栩栩如生,更將屈原的文化與精神推向新的高度,充分展現了懷化在屈原文化版圖中獨一無二的地位與無可替代的價值。
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吉狄馬加以詩人的敏銳洞察力指出,屈原的精神不朽,他的詩歌文脈綿延至今,成為中國詩歌最大的名片和坐標。
中國詩刊社社長李少君則強調了屈原“愛國還鄉”情節對于全球華人的深遠意義,而懷化溆浦作為屈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被賦予了“中國詩歌探源研究中心”的崇高使命。
中國屈原學會黨支部書記黃鳳顯形象地指出,懷化在屈原的人生旅程中扮演著逗號、省略號、感嘆號和問號的多重角色,是中國詩歌的重要孵化地。
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名譽會長曾凡華則站在更廣闊的視野上,提出了懷化應成為全國屈原文化傳承與弘揚的領軍者的構想。而作為屈原的后人,屈金星深情地表示,懷化的山水、遺跡都是屈原文化的寶貴遺產和活化石,需要得到妥善保護與合理利用,讓屈原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與紐帶。
在此次報道過程中,懷化日報社展現了團隊間默契而務實的合作,迅速組建專項報道小組,跨部門、跨平臺集結,在短時間內高效完成了這次重大主題報道任務,創作出一大批融合精品,傳播力實現質的飛躍。
深度報道燦若明珠。以《總編輯訪談》及《屈子行吟地的回響》等為代表的作品,深入挖掘屈原文化內涵,以精美文字和生動敘述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受屈原精神。這些報道權威平臺爭相轉載,業界內外反響熱烈。
標題創作匠心獨運。如《開鑼即爆,溆浦龍舟狂飆大端午》與《溆水河畔龍舟飛》等消息標題,簡潔有力、吸引力強;視頻標題如《屈子行吟地的回響》《尋蹤屈原足跡,探究詩歌之源》等,更是引人入勝,主題一目了然。
版面設計精美絕倫。如懷化日報推出的《總編輯訪談》專版、邊城晚報特別推出的《緬懷屈原、致敬時代》以及《致屈子先生的邀請函》等版面,藝術感與文化氣息兼具,為讀者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視頻質量質的飛躍。以《總編輯訪談》版、《穿越千年的楚辭誦讀》專訪嘉賓的金句提煉以及《探訪明月洞》等作品為代表,展現了報社全媒體團隊的專業成長和與電視媒體日益接近的制作水平。
綜上所述,懷化日報社在“屈原愛國懷鄉詩歌節”宣傳報道中的成功實踐,為地方黨報在重大文化主題報道中如何出圈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借鑒與實踐路徑。未來,懷化日報社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創新報道形式與手段,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單位:湖南省懷化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