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成為了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見證了歷史的長河,承載了世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同時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歷史與文化傳承的重要標志。然而,在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沖擊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將以江蘇宿遷為例,探討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意義、困難與對策,以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非遺市場開發的價值是多重的,它不僅有著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沉淀著歷史的符號,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作用。
非遺市場開發能夠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而“非遺+”模式的運用是非遺資源市場開發的重要利用方式。通過“非遺+文旅”“非遺+數字”等模式,深挖非遺的經濟價值,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消費有效對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動”起來、“用”起來。
非遺市場開發能夠通過“非遺+”這一新形式,為當地發展注入經濟和文化價值。例如,宿遷在15個A級以上旅游景區引入非遺項目,項王故里就依托“項羽傳說”打造《夢回西楚》特色舞蹈,讓游客感受非遺魅力。通過推動“非遺+景區”模式,打造具有宿遷特色的旅游產品和服務,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和消費,促進旅游業的發展,進而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繁榮。
非遺項目的傳承和發展,對于培養人們的文化素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積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立足非遺傳統,發掘市場力量。將傳統技藝和文化形式轉化為現代產品和服務,通過開發與時代精神相契合的文創產品,賦予其系統性、普及性及經濟附加值,從而促進非遺產品的多樣化、市場化。
通過展示和推廣非遺文化,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宿遷舉辦的“周末書場”“運河書場”非遺進校園、非遺進景區等非遺活動,有效推動了非遺項目越來越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非遺保護中來,形成全社會共同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良好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提到:“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成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名片。”宿遷通過參加國際展覽、文化節慶等,向世界展示中國非遺的獨特魅力和價值,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理解和認同。此外,還利用跨境電商平臺,使宿遷的非遺項目“沭陽扎染”與法國時尚界進行合作,打造出一系列深受國際市場歡迎的產品,吸引更多的國際訂單。這不僅提高了“沭陽扎染”的知名度,還促進了沭陽扎染技藝的創新性發展。
總的來說,非遺市場開發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我們應積極探索非遺市場開發的新模式和新路徑,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和光彩。
近年來,宿遷市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方針,構建完善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建立健全國家、省、市、縣“四位一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特別是在非遺市場開發方面,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
宿遷通過完善頂層設計,出臺了《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實施方案》,明確了非遺工坊建設任務。全市認定的市級非遺工坊共有10家、縣(區)級非遺工坊共有42家。這些非遺工坊主要依托于本市的傳統技藝類非遺代表性項目開展生產經營,其中9家單位為老字號企業。如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雙溝酒業股份有限公司、沭陽縣錢集范二老鵝店等企業,都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工坊。它們在傳承和發展傳統工藝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加強非遺保護、促進就業增收等方面成效突出。據統計,宿遷的非遺工坊帶動了就業人口13566人,為城鄉居民增加了收入。
宿遷的“非遺大集”入選了省“百千萬工程”群眾文化品牌活動。從2016年起,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連續舉辦了七年“非遺大集”活動。通過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的展示方式,讓百姓感受宿遷非遺之美。2019年,共有云渡桃雕等25個非遺項目參加了省內外各類展示交流活動,提升了宿遷市非遺項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宿遷市、縣聯動打造了“宿秀千技·‘非’常精彩”非遺嘉年華系列品牌活動,自2023年10月以來,開展非遺技藝展示、產品展銷、項目展演360余場次。該活動獲全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獎,入選全省非遺保護傳承優秀實踐案例。
這些品牌活動不僅促進了非遺文化的市場開發,還有效增強了廣大群眾的非遺保護意識。
宿遷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深度融合。運用3D掃描、AR、VR等現代技術,將宿遷的非遺項目——云渡桃雕進行數字化展示,體現其魅力和價值。同時,鼓勵非遺傳承人進行跨界合作,先后設計出藝術絲巾、草編絲綢帽、立體紙雕擺件等多系列多品種的非遺融合文創產品。宿遷市充分抓住網絡市場監管與服務示范區創建有利契機,建立“非遺觸網”平臺,將民間戲劇中的經典劇目制作成視頻上傳到互聯網平臺,加速了非遺文化的傳播;優選非遺衍生品三園甜油、錢集老鵝、水晶山楂糕等,采取網上直銷、品牌直營的方式,拓寬非遺產品的營銷渠道,提高品牌影響力,更好地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
宿遷積極組織非遺項目參加省內外各類交流活動,提升非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2019年,共有云渡桃雕等25個非遺項目參加了省內外各類展示交流活動。相關非遺文創作品甚至被選作商務交流至德國、新加坡等國家。2024年7月10日~11日,宿遷發起“發現江蘇·一起觸摸非遺的脈動”活動,來自俄羅斯、尼日利亞、智利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余名外籍友人走進了洪澤湖民俗博物館、刻紙門花傳承基地、柳山湖文創市集等地。在為期兩天的活動中,他們與泗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一次穿越時光、跨越國籍的奇妙邂逅。
非遺市場的繁榮與發展,需要良法善治的營商環境。目前,宿遷市的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已初步步入規范化、法治化軌道。
宿遷市出臺了《宿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方案》《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進一步量化目標、細化任務、凝聚共識,夯實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基礎。
宿遷市已建成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三級文物保護名錄體系,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67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建立健全與其他部門的銜接機制,形成文旅市場監管合力,深入開展文化市場“雙隨機、一公開”執法檢查,嚴厲打擊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加強對非遺市場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嚴厲打擊侵權盜版等違法行為。沭陽縣司法局還與工商聯聯合印發《開展基層法律服務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法治護航同心助企”方案》,形成中小微企業“法治體檢”服務合力。
宿遷建設知識產權培訓基地以及省、市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試點示范學校等,提升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水平;推動建立市內重點產業知識產權保護聯盟,整合各方資源,形成知識產權保護社會共治體系。
非遺保護與傳承離不開資金保障。宿遷市財政設立了文物保護專項資金。于2024年獲得國家級非遺保護資金138萬元,其中洋河酒釀造技藝項目獲得補助28萬元、泗州戲項目獲得63萬元、洪澤湖漁鼓項目獲得45萬元,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洪湘獲得補助2萬元。市政府嚴格遵守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財務規章制度,對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和績效評價,按照《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處理違規使用資金的情況。
盡管宿遷的非遺市場開發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一些問題還是亟待解決。
非遺市場開發需要專業的產業鏈和管理團隊來支持和推動。目前宿遷在非遺市場開發中,市場營銷、品牌策劃、電商運營等方面的人才相對匱乏。許多商業開發仍然由傳統的手工藝者或民間組織來承擔,而他們缺乏專業化的市場營銷和管理能力,導致開發效果不盡如人意。不僅如此,宿遷的非遺手工業項目大多缺乏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能力。這不僅限制了產品的產量和市場覆蓋面,也難以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如泗陽縣的云渡桃雕非遺產品,缺乏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和設備,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從業者營銷手工藝品的能力不足,致使營銷模式單一,甚至還有許多人不清楚這項非遺產品。
在追求非遺商業化的同時,也要警惕過度商業化的風險。一些商業開發者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缺少對非遺長期發展的考慮。首先,過多的開發模式容易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短期效益和短暫熱度,而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其次,商業化追求的經濟利益也可能會忽視文化的本質價值,失去傳承和發展的深遠意義。宿遷在2016年就開始推出“琴鼓村村行·文化惠民曲藝鄉村書場”,以“政府搭臺、百姓看戲”的形式組織非遺傳承人進行表演,其潛在問題是在推廣非遺的過程中,可能會導致非遺文化內涵遭到稀釋。
近年來,宿遷市加強了非遺市場開發的法治保障,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
非遺立法水平有待提高。在理念上存在重立法、輕修法的傾向,法律與現實出現脫節;在選擇上,部分過于依賴公法保護,忽視了私法和習慣法的保護作用;在原則上,過于側重規范的制定,而忽略了法律的實際適用性。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出臺后,我國非遺保護的立法重心轉向了地方立法,未能結合非遺保護的現實需求對上位法進行及時修訂和對地方立法經驗的綜合提煉與吸收,導致我國非遺保護立法長期無法創新,使得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缺少制度性的指導和規范。
非遺執法、司法有待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自2011年實施以來,形成較為健全的非遺工作體制機制。但在執法實踐中,對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特別是打擊知識產權侵權的措施有待完善,知識產權行政保護與司法保護的銜接與協調機制有待改進。
非遺開發的法律保護意識有待加強。在非遺市場開發過程中,一些非遺傳承人、非遺產品經營者法治意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出現了違法犯罪現象。
非遺傳承人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年輕傳承人稀缺,非遺技藝面臨即將失傳的風險。一方面,很多年富力強的青壯年更偏向于轉行做效益更好的工作,留下的一般都是年齡偏大、不容易改行的中老年人;另一方面,傳統手工藝一般采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傳承,從初學到出師的學習周期較長,很多年輕人不愿意沉下心去學習一門“前途未卜”的手藝。據統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70歲以上的占比高達71.5%,而50歲以下的僅占1%。這一數據令人警醒,非遺傳承“人走技失”的現象亟待解決。宿遷市文旅部以非遺工坊建設為抓手,催生出一批獨具鄉村特色的“新工廠”,但非遺工坊建設需要專業的非遺技藝傳承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場營銷人才來推動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雖然宿遷的非遺市場開發有一定的資金保障,但是非遺項目開發的資金保障機制仍需完善。目前,非遺的開發很難建立合適的價值評估體系,申請資金供給比較困難。山西廣靈剪紙的傳承人張多堂通過“雙管齊下”方式解決發展非遺項目的資金問題,國家開發銀行提供的合適貸款產品非常少,而民間借貸的靈活性相對要好很多,但其利息較高。
新時代非遺市場開發需要在多個方面進行努力。只有妥善處理好這些問題,才能有效實現非遺的可持續發展。
從管理上,加強相關管理法規的制定和完善,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建立健全監督機制,確保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有序進行。鼓勵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推動非遺代表性項目配套改建新建傳承體驗中心。
在運營方式上,結合現代科技和市場需求探索非遺產品開發和銷售模式。宿遷應繼續推動非遺與現代科技的深度融合,讓人們在線下線上沉浸式體驗中愿意為非遺產品“買單”。鼓勵非遺傳承人進行跨界合作,開發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非遺衍生品。
在手段上,實施非遺記錄工程,組織傳承人培訓,推動傳統工藝振興,加強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建設。對宿遷西楚文化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促進宿遷歷史文化第一、二、三產業融合,提升非遺市場的專業化水平。
在非遺市場開發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注重非遺文化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具體措施包括:
1.合理規劃商業化路徑。在推動非遺商業化的同時,合理規劃路徑,避免過度開發和商業化對非遺文化造成損害。大力推動非遺活態傳承,打造“宿秀千技”非遺品牌,創新“假日非遺”模式,將非遺與旅游有機融合。注重非遺文化的獨特性和鮮活性,以免將其簡單化為商品進行銷售。
2.促進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鼓勵和支持非遺傳承人進行創新和創造,與時俱進。蘇北琴書《烽火情》創新了唱腔設計等方面,更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從而獲得了第十二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還要注重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通過與現代技術、設計理念相結合,開發具有時代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非遺衍生品,如在“非遺觸網”平臺上銷售的相關產品。
要繼續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論述,制定更為完善的法律法規,加強執法力度,確保非遺保護工作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具體措施包括:
1.在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非遺保護的具體措施和實施細則,注重與其他相關法律的銜接,形成完整的非遺保護法律體系,確保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
2.強化執法與司法保障力度。加大對非遺保護工作的執法力度,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建立健全非遺市場的監管機制,對市場上的非遺產品進行嚴格把關,防止低劣、仿冒產品充斥市場,損害非遺的聲譽和形象。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與司法的銜接與協調機制。
3.提升守法意識。通過舉辦與知識產權相關的培訓和宣傳活動,提高非遺傳承人和相關從業人員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增強對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視和能力。
非遺的傳承離不開傳承人的努力和付出。因此,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建設,提高傳承人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針對非遺人才“斷檔”問題,宿遷市宿豫區文旅局會同區教育局大膽創新、不斷探索,依托文化館(站)、傳承基地、傳習所等大力舉辦非遺專題培訓班,培養一批熱愛非遺事業、技藝精湛的傳承人隊伍,幫助學員“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形成傳承自覺。同時,還應加大對傳承人的扶持力度,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激發傳承熱情和創造力。建立科學有效的非遺傳承機制,開展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年度考核工作,此舉可以參考貴州省:健全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和管理制度,以傳承為中心審慎開展推薦認定工作,建立代表性傳承人履行傳習義務情況評估機制,健全代表性傳承人動態管理、保護激勵和退出機制。
建立多元化的非遺融資渠道,包括政府補貼、社會捐贈、商業投資等。宿遷市財政設立了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為非遺項目提供了穩定的資金來源,有助于保障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順利開展。通過品牌打造、產品升級、市場拓展等措施,加強非遺項目的市場化運作,提高非遺的商業價值和市場競爭力。以宿遷的蘇北大鼓為例,傳承人利用網絡直播平臺進行表演,吸引大批網友觀看和支持,實現經濟效益和文化傳承的雙贏。
綜上所述,優化宿遷非遺市場開發策略既要積極推動非遺文化市場化發展,又要注重其保護和傳承。通過采取形式多樣的創新舉措,有效推動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宿遷學院2024年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課題“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場開發的困境與對策——基于宿遷非遺手工業的調查”;宿遷學院2024年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課題“‘雙創’背景下應用型地方高校知識產權法通識教育改革研究”;宿遷學院技術產業學院橫向課題“企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與保護研究”(項目編號:H0214)。
(作者單位:宿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