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以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加速推動媒體領域的深度變革。媒介融合已從單一的平臺整合,發展為涵蓋技術、內容、渠道的全方位融合。作為重要的電視文化品牌,“春節聯歡晚會”的創新實踐對探索融媒體時代節目制作新模式具有重要意義。2025年海南省春節聯歡晚會《恰好是春天》以“全民共創、海島團圓”為核心理念,通過創新的節目設計與多元傳播模式,將海南本土文化與國際藝術元素有機融合,并運用虛擬現實技術(VR)和增強現實技術(AR)實現舞臺效果全方位升級。“海南春晚”采用多平臺聯動、社交媒體互動和用戶生成內容(UGC)等傳播方式,有效擴大了傳播影響力。
一、媒介融合視域下的春晚創作新特征
(一)數字技術賦能內容創新
虛擬現實技術(VR)和增強現實技術(AR)的引入使舞臺表演突破了物理空間限制,營造沉浸式視覺體驗。實時動作捕捉系統讓演員與虛擬場景實現精準互動,3D建模技術則為舞美設計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基于5G網絡的實時渲染技術為“春晚”帶來了更加流暢的視覺呈現,智能攝像跟蹤系統提升了轉播畫面的精確度[]。例如,人工智能技術在“春晚”創作中的應用也日趨成熟:智能燈光系統能夠根據音樂節奏自動調節舞臺氛圍,計算機視覺技術輔助導演完成多機位畫面調度,深度學習算法為創作團隊提供節目編排的數據支持。
“海南春晚”在舞美設計上引入虛擬現實技術,通過動態分鏡預演、虛實光影聯動等拍攝手段,實現舞臺360度全方位無死角錄制,為觀眾呈現美輪美奐、栩如生的虛實空間。觀眾仿佛置身其中,沉浸式感受節目魅力,這種創新豐富了內容的表現形式,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
(二)多媒介形態的深度融合
互聯網技術與電視媒體的融合創新拓展了觀眾參與的深度和廣度[2]。例如,彈幕互動、在線投票、虛擬禮物等新型互動方式激發了年輕觀眾的觀看熱情;云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多地聯動的無縫銜接,分會場的實時互動打破了地域限制;短視頻平臺與春晚內容的聯動創作催生大量衍生作品,形成了全新的節目形態和傳播鏈條;移動直播與社交媒體的結合讓幕后花絮、彩排實況等成為新的觀看焦點,豐富了“春晚”的整體呈現;XR技術的引入讓虛擬主持人與真實演員的互動成為可能,開創了節自表現形式的新方向; 665G+8K ”超高清技術與舞美燈光的深度融合,讓觀眾在家也能感受沉浸式觀演體驗。
“海南春晚”于2025年1月29日(大年初一)在海南衛視首播,并相繼在海南廣播電視總臺各頻道播出,同時在旅游網視、愛奇藝、優酷、嘩哩嘩哩、騰訊視頻等各大平臺同步上線,實現了電視媒體與互聯網平臺的融合。通過多媒介融合,“海南春晚”成功激發了觀眾的參與熱情,拓展了觀眾參與的深度和廣度,提升了節目的影響力。節目播出后在各大社交平臺迅速引發熱議,“2025海南春晚”相關話題傳播量超10億,多個相關話題登上微博主榜、抖音快手熱榜等平臺,微博綜藝熱度排名第二,愛奇藝綜藝飆升榜排名第一,全網直播播放量達1億次,視頻播放量達1.4億次。
二、“春晚”跨平臺傳播的實踐方案
(一)傳播平臺的多元布局
“海南春晚”構建了“央媒賦能 + 地方臺創新”的融合傳播模式,實現了從傳統電視播出到全網覆蓋的傳播升級。晚會通過海南衛視首播,并在學習強國、抖音、愛奇藝等網絡平臺同步播出。此外,晚會還利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打造專題話題和互動活動,帶動用戶自發傳播與內容再創作。“海南春晚”通過多平臺協同合作,突破了傳統單一渠道的傳播局限,構建立體化、多層次的傳播網絡,讓全球觀眾都能便捷地觀看晚會,感受其獨特的文化氛圍。
(二)差異化內容的精準投放
“海南春晚”充分考慮不同平臺的特性和受眾需求,實施差異化內容投放策略。例如,針對年輕觀眾喜愛的社交媒體平臺,精心設計話題互動,如“TFING首個春晚舞臺”“周震南在海南春晚當攝影師”等話題,成功吸引年輕用戶關注并參與討論,通過情感分享提升觀看熱情和參與度。
在節目內容投放策略方面,“海南春晚”根據平臺特性和受眾需求精準適配。例如,電視平臺側重完整性和儀式感,呈現傳統晚會體驗;網絡視頻平臺針對年輕用戶開發彈幕互動、在線打賞等功能,增強趣味性和參與度;短視頻平臺注重節自片段的二次剪輯與創意改編,推出豎屏版本和創意混剪內容;社交媒體平臺圍繞熱點設計話題互動和用戶投票,引導話題討論和情感分享;移動客戶端突出便攜性和即時性,提供多機位切換、實時數據展示等個性化功能。
(三)傳播效果的協同優化
“春晚”傳播效果的協同優化依托全媒體數據平臺的支撐。例如,采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搭建的全媒體傳播指揮平臺,實現了跨平臺數據的實時監測與分析,涵蓋收視率、點擊量、互動量、轉發量等多維度指標。大數據分析系統深度挖掘用戶行為,及時識別傳播熱點和輿情走向;人工智能算法動態調整內容分發策略,優化投放時機與渠道選擇;各平臺通過API接口實現用戶信息互通,提供統一賬號體系和服務體驗;技術團隊針對“高并發訪問”進行負載均衡優化,確保重要時段的傳播通道穩定暢通。多平臺矩陣形成協同反饋機制,持續完善內容供給和服務模式[3]。
“海南春晚”在傳播效果的協同優化上,也離不開數據的支撐。該節目話題傳播量超10億,多次登上各大平臺熱搜,傳播效果突出。這背后的原因是“海南春晚”同樣注重數據分析和平臺協同,通過實現優化內容與傳播策略,取得了顯著的傳播效果。
三、“春晚”創作與傳播的發展趨勢
(一)技術創新驅動內容升級
“春晚”創作的技術創新正朝著更深層次的沉浸體驗方向發展。例如,“元宇宙”概念為“春晚”帶來全新的創作思路,虛擬主播與真人演員的互動演出將成為常態化嘗試;8K超高清技術的成熟應用為觀眾提供更細膩真實的視覺體驗,全息投影技術的突破使遠程實時互動演出呈現更強的真實感;人工智能作曲系統參與節目創作,為傳統音樂注入新活力;計算機圖形技術的進步讓虛擬舞美設計更具想象力,實時光線追蹤技術的應用使虛擬場景更自然逼真;區塊鏈技術的創新應用賦予春晚更多互動可能,數字藏品的發行開創了文化傳播的新模式;腦機接口技術的實驗性應用將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觀看體驗,實現意念與節目互動。
在技術創新驅動內容升級方面,“海南春晚”積極引入虛擬現實技術等前沿科技,未來有望實現更具沉浸感和互動性的演出形式。
(二)傳播模式的持續革新
“春晚”傳播模式的創新正在構建全域傳播的新生態。例如,智能推薦算法的升級優化使節目內容更精準地觸達目標受眾,個性化觀看體驗成為標配服務;社交媒體矩陣的深度協同帶動用戶自發傳播,粉絲經濟助力“春晚”內容的二次傳播與價值延伸;跨平臺數據中平臺的建設實現了用戶畫像精準描繪,使傳播策略更具針對性;區域性分會場的擴展布局強化了“春晚”的全球傳播力,海外社交平臺的本土化運營提升了文化傳播的效果;用戶生成內容(UGC)成為“春晚”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觀眾從單純的接收者轉變為內容的共創者[4];5G 網絡與邊緣計算技術的應用保障了跨平臺傳輸的穩定性,為觀眾提供流暢的直播體驗。
“海南春晚”通過多平臺全球同步播出和話題互動,強化了全球傳播力,實現了用戶從單純接收者向內容共創者的轉變。例如,觀眾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對“海南春晚”相關話題的討論和分享,就是一種內容共創的體現。同時,晚會在海外社交平臺的同步推薦和廣泛傳播,也為區域性分會場擴展布局、強化全球傳播力提供了實踐經驗。未來,媒介融合傳播方式有望進一步優化傳播策略,借助智能推薦算法等技術精準觸達目標受眾,構建全域傳播新生態。
四、結語
“海南春晚”恰逢其時地通過數字技術創新和多平臺協同,實現了表現形式的突破和傳播效果的提升。這種創新模式不僅為“海南春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其他大型綜藝節目的創新實踐提供了重要的啟發和借鑒。
參考文獻:
[1]潘駿暉.媒介平臺化環境下的傳媒產業新業態研究[D].浙江大學,2022.
[2]張笑歌.媒介融合浪潮中傳統媒體多平臺傳播策略[J」.科技傳播,2019,11(09):22-23.
[3]於慧.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英語媒體的跨平臺傳播[J].新聞戰線,2018,(08):63-64.
[4]劉新業.媒介融合背景下影視文化的跨平臺傳播[J].傳播與版權,2017,(01): 89-90+94 #
(作者吳婉婷系海南衛視副總監)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