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椰雕是以椰殼、椰木為原料的一種傳統雕刻藝術,主要流傳于海南地區。
海南椰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宣宗李忱大中元年(847年)。據《粵東筆記》記載,當時謫居崖州的李德裕將椰殼制成瓢、勺、碗、杯等吃喝用具。唐代劉恂在《嶺表錄異》中也有記載,描述了將椰子樹的椰殼磨去皺皮后,裝飾以白金,制成珍奇的水罐子。唐代詩人陸龜蒙也在詩中留下了“酒滿椰杯消毒霧,風隨蕉葉下瀧船”的詩句。這表明椰殼制品具有消毒和日常生活用途,至少有1300多年的歷史。
到了宋代,雕刻后的椰碗、椰杯、椰壺已經流行于士大夫的宴席上。根據明代唐胄纂寫的《正德瓊臺志》記載,在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蘇東坡謫居儋耳時曾拿椰殼請當地藝人雕成椰雕帽,稱之為“椰子冠”,并有詩句“自漉疏中邀醉客,更將空殼付冠師”。這表明當時椰雕技藝已經相當成熟。
明清兩代,海南椰雕常常被官吏作為珍品進貢朝廷。在清宮的乳茶碗資料中,也有關于椰雕的記載。
在海南,無論是城市的街市還是鄉村,椰樹都是常見的景觀。椰樹種植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激發了人們對椰子的創造力,并延續了傳統的椰雕手工藝。椰雕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相關技藝易于普及,很適合作為家庭手工勞動項目進行推廣,以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解決社會就業問題。
一筆一畫皆是技藝,椰雕雕刻技藝博大精深,有線雕、浮雕、環雕、鏤雕、圓雕等手法。海南椰雕代表性傳承人吳名駒的作品《檳榔喜盒罐》,便是采用了浮雕的雕刻手法,結合雕刻的精與書法的美,刻畫出海南黎族傳統的婚俗文化。整個作品以暗八仙圖案為主,輔以“鸞鳳和鳴,琴瑟靜好”“五世其昌,百年好合”等字樣。
海南椰雕工藝的產生和發展,源于椰島人民對椰子的實用性與審美的不斷探索和超越,變廢為寶一一在椰殼和椰木上進行雕刻,展示了瓊島先民的非凡想象力和藝術創造力,體現了自古傳承的物盡其用精神。海南椰雕發展至今,在保留傳統雕刻技藝的同時,也在嘗試與現代科技相融合。一抹深棕色蘊藏海南情懷,久經歲月的洗練,得到了延續與升華。7
(來源:海南省史志館官網、《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