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西南邊陲的國境線旁,廣西百色、崇左兩市的邊境村寨里,一個個農家書屋如文化燈塔般仁立,以浸潤人心的力量,筑牢穩邊固邊的“精神堡壘”,成為了民族團結的“文化橋梁”。
這些扎根邊境的文化陣地,正以創新姿態探索“文化戍邊”的新路徑:從紅色基因傳承到民族語言互學,從生產技能提升到文明鄉風培育,農家書屋不僅是邊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精神家園,還成為了邊疆地區“穩得住心、固得住根”的文化紐帶。
邊關共讀:書屋里的家國課堂
百色市那坡縣平孟鎮自2022年啟動“邊關共讀計劃”以來,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將閱讀活動與守衛邊疆使命緊密結合,通過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鞏固邊民的國防意識,讓閱讀活動在邊疆地區綻放出獨特光彩。
今年5月,在平孟鎮弄湯村農家書屋,平孟天池國防民兵哨所哨員與邊民圍坐一起,共讀《中華人民共和國陸地國界法》《新時代衛國成邊英雄譜》。
“書中分享的每一個故事都讓人熱血沸騰,作為新時代護邊人,我們更要扛起責任!”護邊員李萬新翻閱《新時代衛國成邊英雄譜》后感慨道。
“界碑在哪里,責任就在哪里!”全國最美奮斗者、平孟天池國防民兵哨所哨長凌尚前分享了自己的守邊故事。這位扎根邊境40余載,以哨所為家、以界碑為鄰的老哨長,用樸實的話語深深觸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讓“守邊固防”的信念在群眾心中扎根。
今年6月4日上午,在百色市靖西市岳圩鎮大興村農家書屋內,“軍民共讀一本書,童心共筑邊防夢”主題活動熱烈開展。身著校服的孩子們圍坐一起,全神貫注地玲聽岳圩鎮武裝部部長講述國防知識,深入了解歐保爾的英雄事跡,讓孩子們觸摸到“不畏犧牲”的具象內涵。在書吧里,軍綠色迷彩服與校服同框,閱讀在此刻超越了文字本身。它不僅是知識的傳遞,還承載著戍邊精神的守護與傳承,是軍民之間溫暖的陪伴與情感聯結。
岳圩鎮在4個抵邊村屯開設了國門書吧,護邊員和老黨員組成了“邊關讀譯者”隊伍,把成邊故事在國門書吧、界碑旁逐句講解。如今,岳圩鎮農家書屋的國門書吧累計借閱量達3000余冊次,共讀現場已成為理論傳播的“活課堂”。
雙語破壁:語言架起連心橋
在邊境各鄉村,以農家書屋作為文化振興的重要載體,借助雙語共讀活動,讓不同民族群眾在交流中加深理解,為邊境地區的居民學習新知識和對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橋梁。
那坡縣在抵邊村屯新設立了28個流動書架,由少數民族宣講員、村鎮干部定期組織開展“邊民讀書角”雙語閱讀活動,用“方言 + 漢語”的方式向群眾分享書中故事,宣講黨的理論政策。其中,那坡縣平孟鎮的8個流動“邊民讀書角”
書架以屯為單位每月輪換,鄉鎮村干部在文化活動室、黨員家中、小賣部等場所搭建“移動課堂”,用“方言 + 漢語”的方式為少數民族群眾宣講,讓群眾真正理解政策。
平孟鎮念井村坡曼屯瑤族群眾鳳美蓮表示:“以前,我們屯的群眾文化水平較低,書中有很多字讀不懂,現在干部帶著讀,才知道黨的惠民政策這么好!”
那坡縣百省鄉則依托農家書屋,在苗族、彝族聚居屯設立6個流動書柜,定期更新雙語書籍,開展微型讀書活動。
百坎村苗族家庭吳建鋒自2022年起,每月都會到村里的農家書屋借閱肉豬養殖相關書籍,他帶動閱讀突出,獲評百色市“紅城書香之家”。在百都鄉,農家書屋創新服務模式,建立“群眾點單”選書機制,重點配備中越雙語書籍、紅色經典及農業實用技術等特色藏書。
崇左市龍州縣則通過“成邊讀書分享”活動,將邊境政策、民族文化、農業技術等作為農家書屋閱讀推廣目錄。農閑時,邀請護邊員、非遺傳承人、農技專家等協同參與,開展普通話、壯語雙語閱讀分享會活動126場次,覆蓋19個抵邊村屯。
在邊境學校,學生用雙語朗誦詩詞經典更是屢見不鮮。今年6月1日,龍州鎮的貫明村農家書屋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艾香伴童趣書香傳文明”慶祝“雙節”活動,全體小朋友共同用普通話和壯語朗誦了愛國詩篇《讀中國》。
國門書香:文化賦能新邊疆
近年來,廣西立足邊境地區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聚焦農家書屋服務功能完善與拓展,積極開展創新實踐,深度探索農家書屋與國門文化、文化旅游發展以及鄉風文明建設等多領域融合路徑,在推動邊境地區文化陣地建設、提升鄉風文明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為邊境地區的文化繁榮注入了強勁動力。
龍州縣水口、彬橋等鄉鎮利用轄區內的125個農家書屋,開展“書香守邊疆·閱讀促團結”全民閱讀活動,通過“陣地 + 隊伍 + 特色”模式,將全民閱讀融入守邊固邊、民族團結和鄉村振興。其中,水口鎮結合界碑故事,打造“書香守邊疆”品牌,惠及群眾800余人次。
崇左市大新縣針對合作區邊民群眾、中越游客往來眾多的實際,依托德天村書屋資源,及時在中越德天(板約)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區跨境通道建設“國門書吧”,以展示紅色經典、中越書刊、愛國主義教育、民俗文化等書籍為主,著力打造“農家書屋 + 國門文化”的模式。書吧的設立吸引了邊境村民及游客閱讀,成為了中越文化對話的“微窗口”。
靖西市在六個邊境鄉鎮分別打造\"國門書屋”,將農家書屋建設與邊關文化、口岸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每個書屋都設立了中越雙語期刊書架,吸引邊境游客閱讀,其中,護龍村“國門書屋”現有圖書2000余冊,并添置了《胡志明與靖西》等中越雙語刊物,編印邊貿政策、靖西旅游中越雙語小冊子供群眾閱讀。
靖西市龍邦鎮突破農家書屋傳統單一的服務模式,一方面,在書屋開展邊境政策法規宣講,重點解讀邊貿優惠、產業扶持等政策,引導邊民掌握政策紅利;另一方面,組織桑蠶養殖、烤煙種植等農業技術課程,將知識轉化為增收動能。這種“政策 + 技術”的雙軌模式,既助力邊民致富,又激發了群眾的閱讀熱情,讓書屋成為邊境鄉村的“知識加油站”。
在廣西邊疆鄉村,一處處農家書屋、一場場文化活動,既講述著成邊故事、促進各民族團結,又普及了技術知識、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這些實踐持續滋養著各族群眾的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當界碑在暮色中化作剪影,書屋中的壯語童謠與巡邊哨聲形成了二重奏一一這是文化成邊的生動注腳,每一頁文字都在國境線上生長為新的界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