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秦東沃野上,一股清新宜人的文明新風正拂過渭南的鄉間村落。它悄然改變著陳規舊俗,滋養著文化生活,重塑著鄉村治理,更點燃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彩禮觀念的轉變到文化藝術的浸潤,從村規民約的踐行到豐收節慶的傳承,一束束絢麗的文明之花,正在渭南的田野鄉間次第綻放,描繪出一幅鄉風淳、文化興、治理活、產業旺的動人畫卷。
彩禮化儲蓄 新風漾東府
在,一場別樣的婚禮正在舉行。新郎強強挽著新娘瑩瑩的手,在母校舊址改造而成的天留小院中接受親友祝福。“咱們村這么漂亮,今天能在我的母校舉行婚禮,我感到特別幸福。”新郎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在3A級景區里的天留小院舉行鄉村婚禮,是我倆商量好的,一是這里是他的母校,二是環境優美,簡單節省。”新娘笑得合不攏嘴,“結婚是我倆過日子,家里離我上班地方也近,來回步行就10分鐘,有沒有車房,都不重要。”
沒有奢華排場,沒有沉重負擔,象征“萬里挑一”的10001元彩禮,最終化為小兩口的“愛情儲蓄”。這場簡樸而溫馨的婚禮,折射出渭南鄉村文明新風的深刻變遷。
老腔唱出時代新韻
初夏的微風拂過華陰市太華辦南橋社區,一座尋常的庭院此刻卻洋溢著不尋常的暖意與喧囂。華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精心打造的“庭院劇場”,就在這貼近生活肌理的地方,悄然拉開了文化惠民活動的首場序幕。
沒有恢宏的舞臺,沒有炫目的燈光,只有鄰里鄉親圍坐的親切與期待。只見快板清脆的節奏率先敲響,《創文我是主人翁》的唱詞句句鏗鏘,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主人翁意識,以最接地氣的方式播撒進觀眾心田;宛轉悠揚的迷胡戲《華陰人愛咱華陰城》款款登場,鄉音俚語間流淌著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深情眷戀,那份質樸的熱愛引發了強烈的共鳴;高潮處,蒼勁雄渾的華陰老腔《攜手共創文明城》震撼開嗓,粗獷的吶喊與磅礴的旋律交織,仿佛古老的黃河奔流在新時代的脈搏上,將“真善美”的追求與“正能量\"的激蕩演繹得淋漓盡致。
臺上傾情投入,臺下掌聲如潮水般起伏,這陣陣發自肺腑的喝彩,是對精彩藝術的禮贊,更是對文明理念最熱烈的回應—一藝術,在此刻真正成為連接心靈、播撒文明的橋梁。
而文明的種子,不只在“庭院劇場”的方寸之間生根發芽。幕后的華陰市文化和旅游局,早已將觸角延伸至更廣闊的社區圖景。“庭院劇場的首演,僅僅是我們行動的開始。”華陰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羅莉琳目光堅定地展望道,“下一步,我們將深入社區、居民小區、村組進行創文宣傳文藝巡回演出,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倡文明、樹新風,在為廣大市民帶來一場場視聽盛宴的同時,引導市民群眾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們要讓創文宣傳的種子,乘著藝術的翅膀,飄進千家萬戶;讓文明的清風,穿行于每一條熟悉的大街小巷。這是文旅人的使命,也是我們為華陰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貢獻的智慧與力量。”這承諾,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的漣漪正向著城市文明的深處,一圈圈擴散開去。
村規“約”出新氣象
近年來,洛濱鎮堅持以黨建為引領,通過廣泛協商,真正“約”出了行之有效的規矩。全鎮12個村立足村情實際,采取“支部牽頭、黨員帶頭、代表參與、村民審議”的模式,嚴格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充分征求村民意見,依托民主協商共議,為各村“量體裁衣”制定村規民約。這使得村規民約更“合身”、更接地氣、更具活力、更易落實,確保了村務管理服務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成功將“干部定”轉變為“村民議”。
洛濱鎮積極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道德講堂等宣傳陣地,緊扣“講文明、治陋習、樹新風”主題,組織黨員群眾學習“一約四會”,宣傳先進典型。通過開展\"十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好人好事”等評選活動,設立“紅黑榜”,樹立文明榜樣,并對群眾遵紀守法、移風易俗情況進行評議,使冷冰冰的條文轉化為鮮活事例,形成“評議一次、影響一群、帶動一片”的良好效應,這些舉措讓村規民約真正看得見、記得住、入人心,有力引導群眾思想從“要我干”向“我要干”轉變,有效提升了鄉村文明風貌。
村規民約的親身踐行,“約”出了鄉村新氣象。
“新規一出,大家心里就有了標尺。現在都自覺遵守‘門前三包’,房前屋后干凈整潔,村子真是從‘面子’美到了‘里子’。”馬湖村村民付杰對村規民約帶來的變化由衷贊嘆。
“現在按村規民約定規矩、樹新風,大伙兒的文明意識強多了。”前洼村老黨員查兆民深有感觸地說。
通過各村村規民約的制定與落實,群眾力量得到充分發揮,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健全,村民自治實踐持續深化,文明新風尚更加彰顯“溫度”與“活力”,真正實現了“‘規’由村民議,‘約’由村民守”。
豐收節里的文化傳承
秋分時節,富平縣曹村鎮太白村彌漫著瓜果甜香。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中,新晉的“噸糧村”代表接過獎牌,種糧大戶分享著\"良田良種良法”
的豐收密碼;展臺上,柿子紅、葡萄紫、麥穗金交織成絢麗畫卷;直播間里,主播們熱情推介著渭南特產。一場以“學用‘千萬工程’,禮贊豐收中國”為主題的慶典,將農耕文明薪火點燃。
豐收節不僅是成果展示,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渭南市將慶祝活動與產銷對接、技藝展演深度融合,讓傳統農耕文化煥發新生。在太白村,這份文化自覺早已融入日常:秦腔劇團下鄉的鑼鼓聲、文化廣場的秧歌舞、紅色電影放映的夜晚,全年20余場公共文化活動讓村民精神家園日益豐盈。村中“胖嫂玉米糝作坊”“文強土豆糍粑”等特色庭院,更將飲食文化轉化為致富資源,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在此同頻共振。
當村民在豐收祭祀中感念土地恩德,在打夯號子里感受協作力量,在非遺展演中領悟先民智慧,那份“生于斯長于斯”的鄉土情結便沉淀為鄉村振興最深沉的動力。
彩禮儲蓄化繁為簡,老腔唱響時代新聲,村規民約“約”出氣象,豐收節慶賡續文脈。渭南鄉村,正以潤物無聲的文明力量,破舊立新,塑形鑄魂。這朵朵盛開的文明之花,根植于深厚的鄉土底蘊,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雨露,不僅扮靚了鄉村的“顏值”,更提升了發展的“氣質”。它們昭示著,當物質豐盈與文化繁榮同頻共振,當傳統精粹與現代治理和諧共生,鄉村便擁有了最深沉、最持久的內生動力。渭南的實踐,生動詮釋了文明鄉風對于鄉村振興的深遠意義,一個更具活力、更富魅力、更趨和諧的鄉村新圖景,正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開,更多屬于渭南農民的幸福故事,正在文明之花的簇擁下續寫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