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技術以其“高帶寬、低延遲、大連通”的特點,推動廣播直播從單向傳輸到互動、超高清和全場景式的跨越。2020一2025年,技術的創新發展不斷倒逼廣播直播行業重新建構技術范式。本文將按照“技術一場景一產業”三個層面相互協同的研究思路,探尋系統化的廣播直播轉型戰略。
一、從單播到廣播底層架構重構
3GNRR17標準和多點廣播業務作為核心技術,利用單播鏈路和共用通道的互補優勢,保證了“一對多”的大范圍覆蓋和用戶個性化業務共存。為了完善NR架構下的MBS功能,3GGPPR17標準增加了MBSF、MBSTF、MB-SMF、MB-UPF等4項與5GNR通信有關的功能模塊。在R17版中,還增加了終端RRC_CONNECTED狀態、RRC_IDLE/RRC_INACTIVE狀態下的組播/廣播接受功能,以及MRB的無線載體等,為5G廣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1]。
中國移動聯合中國廣電,在海南共同建設300多座5GNR無線電臺,采用700MHz帶寬,使其覆蓋范圍比常規寬帶擴大一倍,單個基站可為10000多個終端提供支持,大幅提高了無線通信系統的覆蓋范圍及用戶訪問容量。
在技術領域,5GNR廣播利用廣播鏈路,使單個用戶的網絡帶寬開銷顯著減少,較傳統方式減少 90% 以上;而在單播鏈路上,還支持插入廣告、互動彈幕等附加業務,形成了“廣覆蓋 + 精確觸達”的雙引擎模型。該模式對網絡資源的有效使用,提高了網絡服務質量,為廣播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二、全媒體生態下的多模態服務拓展
在全媒介環境下,以“超高清淺層壓縮技術如JPEGXS編解碼”和“VR全景直播胸痛救治”為核心,構筑“天 + 地 + ?!绷Ⅲw廣播體系,是5G技術驅動下廣播直播行業面向多模式業務發展的重要途徑。該方法放棄了P幀和B幀的預測編碼,而是選擇使用幀內預測編碼,得到了全視頻I幀效果,并且各個幀可以相互獨立譯碼,能夠克服傳統深度壓縮方法的弊端,
京張高速鐵路5GUHD演播廳能夠做到350公里/小時4K信號平穩傳送,延時小于100毫秒,為世界高速鐵路現場直播開創了先河。而在“智慧城市”方面,長沙“智慧小區”的5G云廣播融合一鍵報警、公眾信息推送等多項技術,1秒內便可完成報警、公眾信息推送,提高了信息廣播效能[3]。
在商業前景方面,超高清直播對企業廣告投放效果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其增長幅度可達 30% 左右,相比于傳統方式,VR直播的付費意向提高了 45% 《2024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顯示。成果表明,多模態服務拓展不僅在技術層面具有可行性,同時將對我國廣播與電視產業產生切實的經濟價值,促進產業發展與應用。
三、從技術驗證到規?;涞氐年P鍵路徑
(一)構建“云一邊一端”協同的極簡網絡
建設“云一邊一端”極簡化的協同網絡架構,是推進廣播直播通信技術轉型的重要途徑。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5G技術的高帶寬和低時延優勢,運營商可以在網絡智能更新過程中,將節點引擎的運算能力融入其中,對節點進行動態資源分配。如海南5GNR廣播示范網,工程師在網絡邊沿節點中配置運算單元,將網絡響應延遲縮短到4毫秒以內,支持多服務平行傳送,提高網絡安全性。同時,借鑒歐洲電視臺5G-EMERGE的混流式傳輸技術,建立“云端一邊緣”協作體系結構,采取“衛星 +5G ”雙鏈路的冗余設計結構,將數據由衛星傳輸到云端,然后利用5G無線廣播技術完成分發,讓邊遠區域網絡得到更加可靠的使用效果。
工作人員需對無線傳送方式進行優化處理,以提高信號傳送效能。在系統功能模塊上,將5G與已有廣播直播網進行結合,其中涉及多方面技術集成,還包括不同類型通信設備的智能化調度[4]。使用無線發射臺對用戶面及控制面做出詳細解析,完成對網絡資源的合理配置,改善系統的反應能力。另外,5G技術的應用升級,可以協助工作人員提高廣播直播的認知度,對網絡中的信號頻譜進行優化,對用戶使用習慣做出詳細分析預測,了解客戶需求,從而為提升高品質與個性化服務對信號傳輸方式進行優化處理。比如,700MHz和 3.5GHz 的協作組網,充分發揮了二者特點,達到單基站為超10000多個終端提供服務,提升頻譜利用率;采用人工智能技術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對動態頻譜資源進行有效配置。
(二)推動芯片與協議的標準化
各芯片廠商只有采用先進的信號處理算法和電路設計,保證低時延,才能開發出支持無SIM卡接收廣播信號的芯片。其方法主要是對信號譯碼過程進行優化,精簡多余過程,從而縮短從信號接收到轉化為可回放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對芯片硬件結構進一步改進,以提升系統的數據傳輸效率,最終達到信道轉換延遲在0.5s以內的目標。另外,企業希望在不使用SIM卡的前提下,將有效數據同步技術融入芯片,以保證終端與廣播信號實時同步,從而降低系統延時。在實踐中,各芯片廠商可以采取現場試驗措施,對芯片的性能進行持續性調試,提升性能可靠性,保證其能夠在不同的復雜情況下完成信號低延遲接收[5]。
為了滿足多模式兼容的需求,芯片廠商需要為不同通訊協議提供多種接口與模塊,以滿足5GNR廣播、RedCap輕量級等雙模式通訊。基本思路是在芯片基帶處理器中,對各協議進行合理組態,使芯片能夠在協議間有效轉換與協調。與此同時,企業要對芯片RF前端進行優化,以滿足車載、移動電話、CPE等多類型終端應用。制造商還需利用先進的半導體加工技術,在單個芯片上集成更多功能模塊,減小外圍器件的用量,達到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在研究開發階段,企業可以與終端設備廠商密切配合,針對各類終端的特性與要求,有針對性地對芯片進行優化及量身定做,從而保證在多模式兼容性的前提下,為各類終端用戶提供最優性能體驗。
(三)共建“技術一內容一服務”生態鏈
在5G廣播專用網絡建設中,設備商需要與運營商密切配合,開展5G專用網絡標準化研究。組建聯合研究小組,做好技術共享與互補。比如,共同研究5G廣播專用通信裝置,建立通信專用網絡技術規范,保證各終端設備兼容互通。實施過程中,在熱點城市、大型活動場所等關鍵地區開展試驗,從而推動5G廣播專網的規?;瘧肹6]。
云計算供應商與邊緣計算企業可以深度溝通構建“云一邊一端”協作平臺。在云計算環境下,完成海量數據的存儲、處理與分析,并提供AI建模等訓練模型;在邊界側,部署高性能、微型化的計算節點,以滿足局部信息快速處理與反應。為保證云端邊緣間的信息流動與協作,雙方必須聯合制訂相關的接口規格與通信協議,以保證云端與邊緣間的流暢與協作。在此基礎上結合客戶服務等實際需求,在邊緣側引入云計算,以提高整個系統的運行效率及彈性。
(四)完善監管框架與測試體系
有關標準化機構與企業應當主動將廣播直播業務服務質量(QoS)分級標準融入3GPPR18。對5G網絡的時延、丟包率、覆蓋范圍等核心問題進行明確,為世界范圍內的5G網絡服務標準與服務質量保證奠定基礎。3GPP將PDU集的理念引入R18,可以保證多播粒度的QoS和數據包的完整性,從而適應多樣化的服務需求。
各政府部門可以嘗試對頻譜進行科學統籌,加速國家數字電視地基頻移,為5G專用通信提供更多帶寬專網。建議有關部門制定詳盡的頻譜搬遷方案,確定具體的時限與任務,統籌各方面的利益,保證資源高效有序再配置。
四、結語
綜上所述,5G技術正在重新塑造“技術基因”和“場景基因”,包括從海南5GNR廣播示范網絡的大規模建設到高速鐵路攝影棚場景的突破,5G是基礎架構,場景創新是兩翼,產業協同為脈絡。今后隨著R18規范化的實施和新應用場景的出現,廣播直播產業還需不斷加強“標準一技術一生態”的三元戰略,完成由“傳統廣播”到“智慧全媒”飛躍。
參考文獻:
[1]宋曉霞. 5G+8K 移動直播技術在廣播電視工程中的應用[J].
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4,21(24):4-6.
[2]栗燕. 8K+VR 直播系統在廣播電視行業的應用[J].中國報業,2024,(22):78-79.
[3]王璇. 5G+8K 移動直播技術在廣播電視工程中的應用[J].電視技術,2024,48(10):207-209.
[4]陳濤. 5G+8K 移動直播技術在廣播電視工程中的應用研究[J].
電視技術,2024,48(09):199-201.
[5]許峰.“5G+8K”移動直播技術在廣播電視工程中的應用[J].
電視技術,2024,48(08):173-175.
[6]張建棟.“5G+8K”移動直播技術在廣播電視工程中的應用[J].
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4,21(14):16-18.
(作者沈彥潔系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融媒體中心編輯)
責任編輯:曹婧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