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大學生就業市場正經歷深刻變革。本文探討了人工智能時代的就業市場特征,指出人工智能時代高校就業育人存在認知和應對不足、就業結構矛盾、就業能力不足等問題,提出加強職業規劃教育和技能培養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人工智能時代;大學生就業;技能培養;職業規劃
人工智能(AI)的崛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各個行業和領域,也給大學生的就業市場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傳統的職業路徑和就業模式正在發生改變,許多曾經穩定的工作崗位逐漸被智能機器和算法所取代。同時,也催生了一系列新興職業和崗位,為大學生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職業規劃和技能培養是大學生求職成功的兩個關鍵因素,在人工智能時代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研究人工智能時代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和技能培養,對促進大學生的高質量就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人工智能時代的就業市場特征
(一)高技能化之需:人工智能時代對技能水平的要求大幅提升
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傳統行業的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許多低技能、重復性勞動崗位逐漸被機器取代。這一趨勢促使就業市場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高技能人才,尤其是具備數據分析、算法設計、機器學習、編程等AI相關技能的專業人才,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此外,跨學科復合型人才也備受青睞,他們能夠將AI技術與行業知識相結合,推動技術創新和業務升級。據領英(LinkedIn)發布的《2024全球人才趨勢報告》顯示,到2030年,全球將有65%的職業技能發生改變,企業善用AI將能搶占先機,其中我國將有1.2億至1.7億人受到影響。
(二) 高靈活性之動:新型就業模式不斷涌現
人工智能時代,隨著遠程辦公、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興業態的興起,就業模式變得更加靈活多樣。這些新型就業模式打破了傳統雇傭關系的束縛,為勞動者提供了更多自主選擇的機會。無論是自由職業者、遠程工作者,還是依托于各類平臺的兼職者,都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和時間安排,靈活選擇工作方式。這不僅促進了人才的流動和優化配置,也為個人職業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三)高競爭性之搏:就業競爭更加激烈
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雖然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但同時也加劇了就業市場的競爭。高技能人才供不應求,而低技能勞動力則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此外,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部分崗位面臨完全自動化的可能,進一步增加了就業的不確定性。在這樣的環境下,個人需要不斷提升自我,增強競爭力,包括持續學習新技能、提升綜合素質、建立良好的職業網絡等,以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中脫穎而出。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與麥肯錫中國區發布的《中國的技能轉型——推動全球規模最大的勞動者隊伍成為終身學習者》提出,到2030年,中國可能有多達2.2億勞動者需要變更職業,占勞動力總數的30%。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未來工作模型,2.2億相當于全球變更職業總數的三分之一。
二、人工智能時代高校就業育人存在的問題
(一)認知和應對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在職業生涯和就業指導教育中,還未系統性、全面性講解和分析人工智能對本校各個專業學生就業的影響,學生在做職業生涯規劃時也很難將人工智能考慮其中,大部分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識僅停留在表面;少部分學生對所學專業的前景產生了疑慮,擔心自己的技能和知識不能適應未來工作的需求,擔心被技術替代而失業,產生了就業焦慮。此外,許多高校還未將人工智能知識納入課程體系,人工智能知識大多散落在其他多個課程內容中,存在松散化、碎片化、低水平重復的問題。
(二)就業結構性矛盾加劇
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加劇了就業市場的結構失衡問題。一方面,高科技、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激增,但具備相應技能和知識的人才卻相對稀缺,這對相關專業學生就業非常有利;另一方面,傳統行業因轉型升級緩慢,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導致大量低技能勞動力面臨失業風險,這使得一些重復性、規律性、可預測性高、技能低的專業學生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
(三)就業能力不足
在人工智能時代,技術的快速迭代要求勞動者具備更強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然而,當前部分大學生的教育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缺乏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導致他們在就業市場上競爭力不足。以金融行業為例,傳統的金融專業知識已無法滿足行業的創新發展需求。當下,掌握數據分析能力的金融專業學生備受青睞。此外,目前高校教育對大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夠,人工智能技術快速迭代,知識更新速度極快,大學生學習不是一勞永逸的,無論在校期間所學知識多先進,都需要培養終身學習習慣,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學科的發展動態,才能避免被新技術淘汰。
三、人工智能時代高校就業育人的轉型路徑
(一)職業規劃
1.認知升級:理解AI時代的職業新生態
高校要引導大學生深刻認識人工智能技術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在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教育中,增加AI技術的最新進展,分析其對不同專業、不同行業的影響,尤其對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專業要重點講解,預測技術變革帶來的就業風險,建立有效應對和防范機制,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規劃,破解就業焦慮,主動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抓住其帶來的機遇。
2.定位清晰:根據個人興趣與優勢選擇職業方向
面對多樣化的職業選擇,明確個人興趣和優勢是職業規劃的關鍵。高校可以幫助大學生通過職業性格測試、行業調研、職業咨詢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的職業傾向和潛能所在。在此基礎上,結合AI時代的行業趨勢,選擇既能發揮個人優勢,又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職業方向。例如,AI研發、數據分析師、智能產品經理、數字營銷專家等,都是當前及未來較為熱門的職業選擇。
3.持續學習:適應快速變化的職業環境
在AI技術快速迭代的環境下,終身學習已成為職業生涯成功的必備條件。高校應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引導學生利用在線資源、行業論壇、專業社群等平臺,持續跟蹤行業動態,掌握新技術、新方法。同時,幫助學生積極參與實踐項目、實習或創業活動,并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經驗,不斷提升他們的競爭力。
(二)技能培養
1.學習編程與算法基礎,掌握人工智能核心技術
編程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技能之一。掌握一門或多門編程語言(如Python、Java、C++等)以及算法和數據結構知識,是進入人工智能領域的第一步。大學生可以通過參加線上課程、編程競賽等方式,提升編程能力。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包括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這些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具有廣泛需求。高校可開設相關課程,鼓勵各專業學生通過閱讀專業書籍、參與項目實踐等方式,深入了解并掌握這些技術。
2.提升數據分析處理與跨學科綜合能力
人工智能時代,數據是驅動業務發展的關鍵因素。掌握數據分析與處理技術,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業務需求,優化算法模型。因此,大學生需要學習數據分析工具(如Excel、SQL、Python數據分析庫等)和數據可視化技術,提升自己的數據處理能力。另外,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涉及多個領域,如醫療、金融、教育等。因此,具備跨學科綜合能力的大學生更具競爭力。他們可以通過學習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參加跨學科項目實踐等方式,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和思維方式。
四、結語
人工智能時代為大學生就業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通過認知升級、技能重塑、清晰定位、持續學習,大學生可以更有效地規劃職業生涯,實現從傳統就業向AI時代新型就業的成功轉型。在這個過程中,保持開放的心態,勇于嘗試,不斷適應變化,是通往成功的鑰匙。
作者單位:新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