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根本。在此指導下,《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作為食品科學與工程領域研究生的核心課程,《果蔬加工研究進展》不僅承擔著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的重任,更肩負著“科技報國”的歷史使命。本研究基于河南省產教融合實踐,旨在探索《果蔬加工研究進展》課程中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的有效融合路徑,以期解決當前“重技術輕素養”的培養困境,提供解決方案。
1.課程思政在果蔬加工研究進展課程中融合的背景及意義
在鄉村振興和健康中國戰略不斷推進的背景下,我國果蔬加工產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根據《“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和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科技創新重點領域(2024-2028年)》,我國正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果蔬加工作為重要領域被納入“農產品加工與質量安全”重點方向。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果蔬總產量為11.56億噸,但相較于發達國家40 %以上的加工轉化水平仍存顯著差距。當前產業升級聚焦品質調控與智能裝備研發,云南馬鈴薯晚疫病智能防控技術等成果實現馬鈴薯晚疫病綜合防治效果達85 %以上;四川“大園區+小業主”模式推動三產融合,計劃2025年農村收入增8 %。在此進程中,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的深度融合成為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關鍵。圍繞農業農村部“資源高效利用與綠色生產”要求,功能成分提取技術教學需同步考量工藝指標與民生效益。結合百團千員助農增收專項行動,通過四川宜賓新農人培育計劃等實證分析,在加工副產物利用環節引入秸稈還田增碳、畜禽糞污資源化等生態模式,促使學生形成零廢棄產業思維。針對當前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3%,但成果轉化率僅為30%的突出矛盾,教學中可強化需求導向思維訓練,借鑒“田間需求—實驗室攻關—示范基地推廣”三級聯動模式,培養學生從原料生產基地痛點中凝練科學問題的實踐能力。
通過將國家戰略導向、產業技術革新與價值引領有機結合,培養新工科人才掌握食品行業高新技術,同時強化“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科研使命感,以教育創新破解產研脫節難題,為農業農村現代化輸送兼具專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
2.課程思政與果蔬加工研究進展課程融合的現狀分析
目前,在果蔬加工研究進展課程中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的融合呈現出“局部創新與系統性不足”的特征。盡管河南省產教融合項目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如河南小梨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引入NFC(非濃縮還原汁)生產線,提高梨汁品質,帶動農民增收,但實際教學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高校在教案設計上對瞬間殺菌技術等先進工藝給予了充分重視,詳細講解了設備參數的優化方法,但在技術推廣的區域公平性方面卻鮮有探討。這種偏差可能導致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脫節,特別是在縣域企業面臨高昂設備采購成本的情況下,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成本控制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此外,現有考核評價體系過于偏重技術指標,團隊協作、工程倫理等素養指標的評估沒有有效的量化工具,導致這些重要的素養指標在教學評價中難以得到充分體現。這與《農業農村部關于促進農產品加工環節減損增效的指導意見》提出的“2025年農產品加工環節損失率降到5%以下”的目標形成了鮮明對比。究其原因,高校作為人才培養主體,目前僅有極少數院校開設農產品產后減損技術專題課程,導致減損增效所需的技術倫理意識、全鏈條協同能力等核心素養難以通過現有評價體系得到系統性培養。
跨學科教學協同性不足問題尤為突出,已成為制約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深度融合的關鍵因素之一。河南省教育廳2023年專項調研顯示,食品專業教師與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聯合備課的比例較低,導致學生在技術倫理上的討論往往只能停留在轉基因是否安全等較為漸層的議題上,而無法深入探討食品科技治理體系、全球供應鏈責任分配等更為復雜且重要的議題。
3.課程思政與果蔬加工研究進展課程融合的路徑探索
3.1 目標重構
在課程思政與果蔬加工研究進展課程的融合過程中,首先從培養目標體系優化入手,致力于構建一個“價值-能力-倫理”三位一體的協同框架。在價值維度上,選取湖北洪湖蓮藕深加工技術攻關、蓮子深加工技術革新等案例進行授課,旨在激發研究生服務鄉村振興的熱情與使命感。在能力維度上,結合超高壓殺菌技術、綠色保鮮技術、低溫油炸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滲透“雙碳”戰略意識,培養學生在解決產業實際問題上的能力。而在倫理維度,引入國家標準《機器人 安全要求應用規范 第1部分:工業機器人》,組織學生圍繞算法偏見與食品安全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引導學生正確權衡技術創新與社會風險之間的關系。這三個維度相互支撐,共同建立了一個專業知識與價值塑造相輔相成的雙向支撐體系。
3.2 內容優化
針對果蔬加工研究進展課程知識體系,設計四階段融合路徑,旨在實現思政元素從認知理解到實踐應用的深度轉化。基礎理論層面對接國家戰略,將果蔬綠色保鮮技術與糧食安全戰略相結合,通過分析本地冷鏈物流扶貧項目,揭示降低果蔬采后損耗率的社會經濟價值。在技術應用層面融入循環經濟理念,引導學生利用蘋果、梨、紅薯、辣椒等農產品的廢棄物進行高值化利用實驗,設計符合國家標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農產品加工廢棄物再生利用》的農副產品資源循環利用方案,實現變廢為寶。在智能研發層面,結合AI分揀系統誤判等實際案例,深入探討技術倫理的邊界問題。實踐拓展層面則強化民生服務意識,依托河南小梨妹食品生產車間的智能化改造項目,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踐行科技為民的理念。
3.3 方法創新
數字化工具與場景實踐巧妙融合,解決思政教育抽象的問題,利用Unity3D技術開發的HACCP (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 虛擬實訓系統,模擬微生物控制過程,讓學生在質檢員、工程師等角色扮演中增強職業規范意識。同時組織學生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參與NFC生產線的實施和調試,讓學生在技術創新中親身體驗社會價值。此外,還可以借助DeepSeek、Kimi等AI工具,提高學生的科研效率,并進行技術倫理風險評估等互動性培訓,讓學生在日常教學中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這些創新的方法,使思政教育由傳統的理論灌輸向身臨其境的體驗轉變,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4.課程思政與果蔬加工研究進展課程融合的實際案例
在果蔬加工研究進展課程思政融合過程中,將產教融合與地域文化資源進行結合,形成了鮮明特色,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增強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社會責任感。下面通過幾個具體案例來展示融合成效。
案例一:河南農業大學與汝陽香菇加工企業的合作
河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與汝陽香菇加工企業合作,針對香菇柄再利用、香菇新產品開發等難題,成功研發出香菇菌柄綜合利用技術和香菇系列新型面制品加工技術,實現香菇資源的深度開發和高值化利用。通過中試試驗,使香菇的附加值提高10%,為企業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同時,這一合作項目也為學生的實踐學習提供了寶貴平臺,學生在參與項目的過程中,可深入了解果蔬加工技術的先進性與實用性,親身體驗科技創新在推動農業產業升級中的關鍵作用。這種產教融合的實踐模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案例二:河南省小梨妹食品科技公司的資源循環利用項目
河南小梨妹食品科技公司與食品科學技術學院合作,以廢棄的梨幼果和梨渣為原料,研發高值化產品開發技術,引進NFC果汁生產線,既提高了原料利用率,促進了產業的快速增長,又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符合“雙碳”戰略目標,并通過“公司+農戶”模式帶動縣域就業,增加果農經濟收入。在果蔬加工研究進展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該項目的雙重價值,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技術創新對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案例三:河南紅色文化與技術創新的有機融合
在課程思政中融入河南紅色文化,組織研究生調研大別山革命老區光山縣油茶加工歷史,通過對比傳統油茶壓榨工藝與現代超臨界萃取技術,結合劉鄧大軍“油茶支前”的歷史事件,開展研討活動。讓學生深刻感受革命戰爭時期與現代供應鏈的異同,激發學生熱愛紅色文化、傳承紅色文化的意識,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當代食品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把紅色文化與課程思政有機地融合起來,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4.結論與展望
本文揭示果蔬加工研究進展課程思政建設,旨在融合“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通過對河南省的實證分析表明,構建可量化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與虛擬仿真教學平臺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通過加強國際合作中的中國特色方案輸出,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價值理性為根基,推動食品科技人才培養朝著責任倫理跨越。這種模式意在培養既具備工程能力又擁有全球視野的復合型人才,為全球食品產業變革提供有力支撐,促進教育向責任倫理教育的更深層次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