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5)21-0032-04
【活動理念】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指出,小學高年級的教學任務包括引導學生學會體驗情緒,以及恰當地、正確地表達情緒,促進學生的親社會行為,以及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六年級學生正值青春期初期,學生的自主意識逐漸增強,情緒波動較大,雖說抽象思維能力逐步增強,但由于社會經驗不足,意志力還不夠堅強,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容易受外界媒體和輿論的影響。另外,部分學生容易陷入“自責”和“焦慮”的陷阱,遇到侵害時顯得膽小怕事,將問題原因歸咎到自己身上,不知所措或選擇忍氣吞聲。相關調查顯示,在小學發生的學生欺凌更多是有欺凌傾向或苗頭的行為,如打鬧嬉戲、玩笑式的惡作劇、非欺負或侮辱的打架等1。因此,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生欺凌現象,掌握應對學生欺凌行為的方法尤為重要。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校園欺凌的定義,正視身邊的欺凌現象,清楚同學間打鬧和欺凌的區別。2.情感目標:體驗校園欺凌中三種角色(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觀者)的行為和心理狀態,增強同理心,學會勇敢地向欺凌說“不”。3.技能目標:通過肢體演繹,了解校園欺凌發生的原因、過程和后果,掌握應對欺凌的方法,并能將其遷移到現實生活中。
【活動重難點】
重點:正視校園欺凌現象,掌握應對欺凌的方法,并能將其遷移到現實生活中。
難點:體驗校園欺凌中三種角色(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觀者)的行為和心理狀態,增強同理心,通過小組合作增強防御意識。
【活動方法】
小組合作法、教育戲劇法、案例分析法。
【活動準備】
1.課前將全班學生分成6個小組并確定組長,各小組在課前抽取不同的欺凌類型并用定格畫面的形式展示(包含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觀者三種角色)。
2.準備6張卡紙(卡紙可以拼成“愛心”圖案,見圖1)、若干油性筆。
3.課室6組桌椅呈“U字型”擺放。
【活動對象】
六年級學生
【活動時長】
一課時
【活動過程】
一、導入階段:揚起的巴掌
師:請同學們雙手掌心相對,從拇指到尾指依次連續拍掌,感受聲音由弱到強。我看到同學們的手掌拍打起來了。假如有一個人,長期對你揚起巴掌,使你的內心特別難受,你就可能遭遇了校園欺凌。
設計意圖:以游戲導入課堂,迅速活躍課堂氛圍,引發學生興趣。從拍掌到拍打,逐漸過渡,強調“揚起巴掌”的故意性、長期性和傷害性,點出主題,同時啟發學生思考。
二、團體轉換階段:了解校園欺凌
師:相信大家對欺凌的話題并不陌生,那么欺凌的類型包括哪幾種?
生1:欺凌包括身體欺凌、言語欺凌、錢財欺凌、關系欺凌和網絡欺凌。
教師播放不同類型校園欺凌的圖片。
師:回答得很全面,校園欺凌指的是發生在學生之間,一方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給另一方造成人身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的事件。部分同學可能會認為,欺凌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現在,老師要給同學們展示一則新聞,故事的主人公與在座的是同齡人。
教師出示新聞:據西華都市報2015年報道,安徽懷遠縣火星小學13歲的副班長小賜因為有了檢查作業、督促背書的權利,向另外6個孩子要錢。錢沒給夠,就逼迫他們喝尿吃糞。經過走訪,“副班長的王國”更多細節被披露,小賜為此還威脅要“弄死”其他學生。
師:欺凌畫面讓我們不寒而栗。欺凌可能就在我們身邊。這節課,讓我們學會拒絕暴力,鼓起勇氣,對欺凌說“不”。
設計意圖:給出校園欺凌的官方定義并解釋,讓學生了解欺凌的概念。緊接著出示活生生的例子,讓學生明白欺凌可能就在我們身邊,需予以重視。
三、團體工作階段:體驗欺凌事件中的角色
(一)以我眼,看欺凌
師:課前,老師讓學習小組以“人體雕塑”的形式展示大家對欺凌的了解,請各小組依次上臺展示。
各小組依次走向講臺展示雕塑動作,教師拍照,小組展示結束后,教師將小組照片投屏,以便后續討論。
師:小組展示完畢,大家來看看同學的雕塑照片,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1: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組的動作,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是否曾經遭遇或者目睹校園欺凌?
問題2:我們看到有個同學即使被勸阻也沒有停止毆打他人,你認為用暴力可以解決問題嗎?這樣的行為會產生什么后果?
問題3:在人體雕塑中演繹被欺負的同學,你的感受是什么?不反抗的原因是什么?
問題4:我們看到有人拍手叫好甚至拿出手機拍照,你如何評價這種行為?
生2: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個人被壓倒在地,其他同學卻在看熱鬧的畫面,我覺得他非常無助。
生3: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欺凌者一邊在打人,一邊在笑,他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生4: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人想去求助,但被拉住了,他們也許怕自己被牽連,這會讓欺凌者更加囂張。
生5:我認為以暴制暴不可取,這樣下去,施暴者不僅會被所有人疏遠,還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生6:我認為使用暴力不僅無法解決矛盾,反而會激化矛盾。
生7:被欺負的同學肯定很傷心難過,他們之所以不反抗,可能是因為力量太薄弱。
生8:被欺負的人可能會自卑,甚至不敢來上學;旁觀者太懦弱了。
生9:拍手叫好的人可能是覺得好玩,但這種行為不但加重了對被欺凌者的傷害,還會讓欺負者更加得意,不知悔改。
生10:拍照的人法律意識太薄弱了,網絡傳播他人不實信息也屬于欺凌,是要負法律責任的。
師:感謝同學們真誠的反饋。經過大家的討論,我們知道,學生欺凌中有三個角色,分別是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觀者。對于欺凌者,欺凌弱小顯然是錯誤的,而個體行為一旦被認定為學生欺凌,就要負法律責任。被欺凌者如果膽小怕事,不但自己受到傷害,也助長了欺凌者的氣焰,而對于更多的同學,他們可能會成為旁觀者,那么,袖手旁觀的后果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通過一組情景劇來了解。
設計意圖:用動作演繹自己眼中的欺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代入感,讓學生設身處地了解角色(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觀者)行為與感受。通過直觀表演,圖片聚焦,有利于學生對校園欺凌的三個角色作深入細致的分析。
(二)走進旁觀者
1.哭泣的小華
師:接下來,我們觀看一組情景劇《哭泣的小華》2(此處小華的扮演者在“人體雕塑”環節中扮演“欺凌者”的角色)。
小華因值日問題和小明起了爭執,吵著吵著打了起來。第二天放學時小明找來了別校的學生圍堵小華,把小華打傷,并揚言“不會放過他”。而后連續幾周,外校學生都會在門口守著小華,或是嘲笑,或是打罵和推揉。小華擔驚受怕,不禁低頭哭泣。
班上的同學看了,議論紛紛:
“我沒有看到事情的經過,所以不知道他為什么哭。”
“我雖然知道事情的經過,但這又不是我的錯。”
“我很害怕卻又幫不上忙,只有眼睜睜地在一旁看著,他自己應該大聲求助。”
“我一個人也沒有辦法阻止,這也不能怪我呀。”
“也許我應該去告訴老師,可我不敢啊,何況這又不是我的事。”
師:哪位旁觀者說的話對小華的傷害最大?或者說,哪一句話讓你聽了印象最深刻?
生11:我認為傷害最大的一句話是“我一個人也沒法阻止,這也不能怪我呀”。這句話撇清了責任,他本來可以找到更多的同伴,大家一起幫忙。
生12:我聽了感到最不舒服的一句話是“也許我應該去告訴老師,可我不敢啊,何況這又不是我的事”。他明明知道解決的方法,但是他選擇袖手旁觀,大家都像他一樣的話,整個班級會非常冷漠。
生13: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很害怕卻又幫不上忙,只有眼睜睜地在一旁看著,他自己應該大聲求助”。其實我對這句話是有同感的,有時候我自己也會很害怕。被欺凌者應該學會大聲求助,膽小的幫不上忙,總會有見義勇為的人。
師:旁觀者的冷眼旁觀會讓被欺凌者愈加孤立無援,我們的一個友善的動作,一個善意的眼神,一句暖心的話語,或許就是被欺凌者勇氣的來源。
2.空椅子技術—“小華”與“小華扮演者”的對話
師:情景劇中的小華低頭哭泣,作為扮演者,聽到同學們冷冰冰的話語,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14(小華扮演者):我本來就不敢反抗,聽了大家的話語,我更加無力了,我感覺錯的是我自己。
師:老師記得在上一環節“人體雕塑”中,你扮演的是欺凌者的角色,當你體會到被欺凌者的感受后,會對作為“欺凌者”的你說些什么呢?這里有兩把椅子,一把代表“欺凌者”,另一把代表“被欺凌者”,請你坐在被欺凌者的椅子上,與對面坐在空椅子上的“欺凌者”對話。
生14:(被欺凌者對欺凌者)你為什么要欺負別人呢?你看不到別人的痛苦,反而將痛苦施加于別人,這樣的行為令人生厭,持續下去,所有人都會遠離你的。
師:請把位置換一換,坐在欺凌者的位置上。
生14:(欺凌者對被欺凌者)當我體會了被欺凌的感受后,我意識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對不起。
師:換位思考很重要。我們既不能當欺凌者,以強凌弱;也不能當被欺凌者,忍氣吞聲,更不能對欺凌現象視若無睹,而應積極思考應對方法,合理采取行動。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具體情景,感悟旁觀者的不作為對欺凌者的傷害。使用空椅子技術,以“小華”的對話呈現受害者對霸凌者的申訴與回應,用一連串的問題引導學生學會思辨,一方面提高助人意識,另一方面鼓勵學生遇事要勇敢,不能忍氣吞聲。
(三)遇欺凌,巧應對
師:通過剛才的環節,相信同學們對校園欺凌都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現在,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兩個問題:(1)如果你的朋友被欺負了,你打算怎么做?(2)如果你被欺負了,該如何處理?
學生將問題答案寫在課前分發的卡紙上,教師巡視、點評答案。
師:各小組都給出了應對欺凌的答案,老師把大家的答案進行了歸納和總結,請大家齊讀口訣:
應對欺凌我有招
上學放學,不要落單。義正辭嚴,當場制止。
冷靜勇敢,巧妙周旋。舍棄錢財,脫離危險。
假裝順從,等待救援。拖延時間,尋機報警。
心明眼亮,牢記特點。告知師長,依法維權。
師:約有 80% 的打架斗毆事件是由于某些同學的個人主義過強、不懂得處理人際關系和小矛盾而引起的。我們剛剛分析了應對欺凌的方法,同時也要學會如何避免沖突事件,不讓其演變為欺凌。在平時的交往中,老師還有兩句話要送給大家:“寬容謙讓,善待他人”“要發火,忍十秒,心平靜,勿沖動”。
設計意圖:通過頭腦風暴集中集體智慧,讓學生學會應對方法。教師將學生生成一一板書記錄并歸納應對口訣,方便學生記憶。另外,教師對矛盾和沖突是如何演變為欺凌的作了解讀,避免學生由小打小鬧變為欺凌,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四、團體結束階段:“愛心”拼貼
師:學到方法,在生活中要注意踐行。同學們,現在讓我們拿起筆,完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完成這件事之前,請在心里默念:對于欺凌,我不做欺凌者,也不會冷眼旁觀,更不以暴制暴,而是用各種方法正面應對。請以這樣的決心,在卡紙上簽上你的名字,簽好后,請組長粘貼在黑板上(6張卡紙拼貼成如圖1的心形圖案)。
師:看到一節課下來,我們的應對方法組成了一個巨大的“愛心”,你的感受和收獲是什么?
生15:“愛心”出現的時候,我很驚喜,拼貼的時候花了一點時間。我們所有人都帶著微笑迎接它,我內心感到充滿了力量。當大家站在一起的時候,欺凌并不可怕。
生16:我看到所有的討論最后變成了愛心,心里感到非常高興。只要心中有愛,愿意去幫助別人、理解別人,校園欺凌的發生率一定會越來越低。
師:同學們,遠離欺凌,讓愛環繞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我們每個人貢獻力量。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嚴防欺凌,拒絕暴力,讓我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下,融洽相伴。
設計意圖:擬定文字契約,增強儀式感。以小組拼貼“愛心”帶來進行視覺強化,讓學生明白拒絕欺凌、守護彼此是共同的責任。
【活動反思】
本課利用新聞素材引入欺凌主題,引起學生的興趣,新聞畫面可以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欺凌給被欺凌者帶來的傷害,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學生在“人體雕塑”時能夠充分打開身體,真實地呈現并認真思考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觀者的內心感受。在情景表演環節,旁觀者冰冷的話語更是讓學生深有體會。課堂現場生成的方法具體而操作性強。最后看到小組卡紙拼成愛心的圖案,學生們很激動,對如何應對欺凌有了更深的感悟。教師能根據學生的生成步步追問,問題有針對性和啟發性。活動環環相扣,學生的反饋較好。
參考資料
[1]茆家祥,辛治洋.早期預防小學生欺凌的困境與出路[J].中小學德育,2025(1):48-51,40.
[2]萊夫·克里斯坦森,迪克·斯坦伯格.不是我的錯[M].周晶,譯.海南:南海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