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種子,揣著對未來的憧憬,在人生的土壤里努力扎根??沙砷L之路并非坦途:學習壓力帶來的焦慮、和同學相處時的困惑,還有對未來的迷茫,這些問題“小怪獸”總會冷不丁冒出來。作為心理老師,我們就是學生們心靈的守護者,需要用真心、耐心和專業技能,陪著他們一路向前。
第一,用心傾聽,搭建心靈溝通的橋梁。
做學生的“樹洞”,是我工作里最有意義的部分。去年,有個初三男生,在第一次推開咨詢室門時,眼神躲躲閃閃,聲音發顫,整個人緊繃得像根弦。他因為成績下滑,既害怕父母失望,又擔心老師責備,每天都在自我否定中煎熬。我沒有急著給他建議,只是安靜地聽他說,偶爾點頭、遞張紙巾。逐漸地,他從最初的小心翼翼,到后來越說越激動,甚至紅了眼眶。等他情緒平復,我們才一起分析問題,制定學習計劃。現在,他考上了理想的高中,在教師節時還專門跑來和我說:“老師,謝謝你當時愿意聽我說那么多廢話?!逼鋵崳切皬U話”正是學生道不出的委屈或向我發出的求助信號,我聽懂了,并及時回應了他,這對他來說就是莫大的安慰。
第二,關注細節,發現學生的心理需求。
在學校里,我總像個“偵探”一樣留意著學生們的一舉一動。有次課間,我發現一位平時活蹦亂跳的二年級女生突然變得蔫巴巴的,不再和小伙伴追逐打鬧。我便找機會拉著她聊天,才知道她父母剛剛離婚,而她以為是自己不夠好才讓爸爸媽媽分開的。后來,我和她的父母反復溝通,建議他們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哪怕分開了也要讓孩子感受到愛。那段時間里,我每天都會抽空陪她畫畫、做手工,看著她慢慢有了笑容,我切身體會到有時候陪伴比講任何大道理都有用。
第三,開展活動,營造積極的心理氛圍。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靠枯燥的說教,老師更多時候要帶著學生們“玩”出好心情。去年中考前,我帶著初三學生做了場“壓力漂流瓶”活動,讓大家把焦慮的事情寫在紙條上,塞進瓶子里,再隨機抽取別人的煩惱,匿名支招。有個學生抽到的紙條上寫著“怕考不上重點高中,對不起爸媽”,他回復道:“你努力的樣子已經很棒了,結果雖然重要,但不是全部?!被顒咏Y束后,原本充滿壓抑氛圍的教室充滿了笑聲,學生們說把煩惱“扔”出去的瞬間,心里輕松多了。
第四,促進家校合作,形成教育的合力。
家校合作就像給學生系上“雙重安全帶”。曾經有個五年級的學生總愛搶別人東西,一言不合就和同學發脾氣。家訪時我發現,爺爺奶奶對他百依百順,要什么給什么。于是,我給家長開了幾次“家庭會議”,慢慢讓他們明白,溺愛不是愛,而是傷害。后來,家長開始讓孩子參與家務,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鼓勵他和同學分享玩具?,F在,這個學生不僅交到了很多好朋友,還成了班級的“小管家”。
從教這些年,我越來越覺得,心理健康教育不應該只是解決問題的“特效藥”,更是陪伴成長的“滋養劑”。希望每一位心理工作者都能做學生成長路上的守護者,用愛和專業,溫暖他們內心的每一個角落,讓每個學生都能勇敢前行。
編輯/黃傯聰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