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即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和減少校內非必要作業與考試,旨在回歸教育的本質,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然而,這一政策的實施并非一蹴而就,它引發了針對作業管理、考試評價的新一輪探討,更深層次地觸及了家校共育的難題,如家長對于教育理念的轉變、對“雙減”政策的理解與接受程度,以及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實現素養提升和興趣培養等問題,都對家校共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期望通過這一研究,激發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等多方的深入思考,共同探索出一條既能減輕學生負擔又能提高數學教育質量的家校共育之路。
小學數學家校共育的意義
(一)幫助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家校共育為學生提供了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多樣的學習途徑,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合作的學習模式,從而增強他們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家校共育能夠彌補課堂教育的局限,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在家庭中,父母可以觀察到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困惑,通過與孩子的交流,了解他們在數學學習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通過家長與教師的溝通,形成家校聯動,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設計適合每個學生需求的習題和練習,幫助學生解決個性化的學習難題。家校共育可以營造一種支持性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積極面對數學挑戰。家長可以通過鼓勵和肯定,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減輕他們對數學的畏懼感。當學生在家中遇到數學難題時,家長能夠提供及時的指導,幫助他們以積極的態度尋求解決辦法,而非逃避。這種鼓勵和支持有助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提高他們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
(二)有助于家校共育優勢互補
在“雙減\"政策的推動下,小學數學家校共育的優勢互補顯得尤為重要。家庭和學校是孩子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各自具有獨特的教育資源和優勢,通過有效的合作,能夠形成教育的合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家庭是孩子情感依戀的港灣,父母的關愛為孩子的數學學習提供了情感支持。父母的耐心指導、鼓勵和信任能夠幫助孩子建立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同時,溫馨的家庭環境能夠減小孩子的學習壓力,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探索數學的奧秘。通過家校共育,學校的專業教學與家庭的情感支持相互補充,使數學教育更具個性化和針對性。家庭與學校的密切合作不僅能夠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還能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和教師的角色是合作伙伴,共同為孩子的數學素養提升和全面發展承擔起責任,從而實現教育的最優化。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習慣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家校共育對于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具有深遠影響。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升數學素養的關鍵,習慣決定行為,行為塑造成果。家校共育通過整合家長和學校的教育資源,能有效在課堂內外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確保他們學習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在家庭環境中,家長可以監督孩子的學習進度,確保他們按照學校的要求完成作業,避免由于課業負擔減輕而出現松懈情況。同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培養他們的時間觀念,以實現有效的自我管理,從而維持數學學習的連續性。學校可以提供學習資源包,包括在線學習平臺、課外閱讀材料等,確保學生在課堂之外也能擁有豐富的數學學習資源。家校共育可以借助多元化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進而轉化為持久的學習動力。
“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家校共育的有效路徑
(一)加大宣傳力度,建設共育平臺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家校共育的有效推進離不開全面的宣傳和高效的溝通平臺。學校和教師需要采取積極措施,普及家校共育的理念,提高家長的教育意識,同時構建便捷的家校溝通渠道,確保
教育政策順利實施。
例如,學校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家校互動App或微信群,實現信息的即時傳遞。這些平臺不僅可以用于發布學校教學計劃、作業安排,還可以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期間的學習情況。同時,家長可以在這里分享家庭教育經驗,提出疑問或建議,形成雙向交流。通過這樣的平臺,學校可以及時得到家長的反饋,調整教育策略,家長也能在遇到困惑時得到及時的幫助。另外,為保證家校溝通的深度和質量,學校可定期組織家長會,邀請教育專家或優秀教師,圍繞數學學習的策略、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等主題進行專題講座。同時,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如開放日、家長志愿者活動等,增進家長對學校教育的理解,同時也能讓家長在實踐中學習如何在家支持孩子的數學學習。
(二)加強家校溝通,保證教學質量
有效的溝通機制能夠確保教育政策的順利執行,同時,通過及時的信息傳遞和反饋,家長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學校的教學目標,形成教育合力。密切的家校溝通不僅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在家中的學習情況,還能夠提高家長對數學教育的認識,共同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例如,針對“雙減”政策,學校可以組織家長學習如何在家中實現素質教育,如何在減少作業量的同時保證學習效果,以及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數學學習交流。通過這些活動,家長不僅能理解數學教育的重要性,還能學習到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包括如何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如何引導孩子自主解決問題,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數學教育元素。另外,也可以實施家校共享的作業管理模式,確保家庭作業的質量和數量的控制。教師在布置家庭作業時,應與家長充分溝通,明確家庭作業的自的,如鞏固課堂知識、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等,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分配作業量。同時,家長應指導孩子完成作業,而不是簡單地監督和檢查,這不僅能夠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還能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三)組織多元活動,凸顯家校共育價值
在“雙減\"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小學數學家校共育的價值得到了進一步凸顯。通過組織多元化的活動,家校合作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鞏固所學知識。以下幾種活動形式在小學數學家校共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家庭數學游戲: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數學游戲,如數獨、24點游戲等,將數學知識融入日常生活,使孩子在玩樂中學習,提升他們的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這些游戲還能增進親子關系,減輕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
家庭數學項目: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完成家庭數學項目,如測量家庭物品的尺寸,計算日常開銷,或是設計簡單的經濟模型,讓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讓孩子體驗到數學的實用性,增強他們的數學應用能力。
親子閱讀: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數學相關的書籍,如數學故事、數學謎題等,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數學閱讀理解能力。通過討論書中的內容,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思考數學問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家庭實驗: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設計簡單的數學實驗,如測量物體的體積、重量,理解幾何圖形的性質等,幫助孩子在實踐中理解數學概念,增強他們對數學的直觀感受。
通過這些多元化的活動,家校共育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還能讓家庭在孩子數學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積極作用,為他們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同時,這些活動也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數學教育,增強了他們參與和支持孩子數學學習的信心,從而共同推動了“雙減\"政策的有效實施,確保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提升他們的數學素養。
(四)做好監督工作,完善評價機制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家校共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做好監督工作,以確保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完善的數學教學評價機制能夠促進家校之間的有效溝通,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保證教師的教學策略適應新的教育環境。
例如,學校可以實行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以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除了常規的筆試成績,學校還可以將項目式學習、小組合作成果、數學應用能力等納入評價體系,這樣既能降低對筆試成績的依賴,又能客觀反映學生的綜合數學素養。教師可以與家長合作,制訂個性化的評價標準,讓家長了解如何在家庭環境中評價孩子的數學學習,與學校的評價體系保持一致。家校要強調過程性評價,教師和家長應鼓勵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嘗試、反思和改進,而非僅僅追求高分。可以設置定期的小測驗或者形成性評估,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對數學的理解程度,這些都比筆試考試更能反映學生的長期學習效果。
編輯:王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