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是學生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學生未來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在小學階段,教師要重視德育工作,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在德育工作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礎上的延伸,家庭與學校雙方的教育直接關系到德育工作的質量[]。教師在進行德育時,可以采取家校協同的方式,與家長建立溝通橋梁,協同配合,全面深化學生的品德教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其后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增強溝通,增進家校互動
在傳統教學背景下,家長往往更重視學生的各科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德育。要想實現家校共育,教師首先要轉變家長的固有思想,增強家長的家校共育意識,與家長建立溝通渠道,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尋找正確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一)借助教育講座,提升共育能力
家庭教育講座可以讓家長了解正確的育兒觀念和方法,增強家長的責任意識,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教師可以通過家庭教育講座,引導家長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增強家長的家校共育意識,讓家長重視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提升家校共育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教師可以在家長會上開展家庭教育講座。講座內容可以包括當前家庭教育中的誤區,家庭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實用的家庭教育策略和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生活、學習、行為習慣的策略等。教師可以向家長傳授與學生溝通的技巧,告訴家長要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讓學生真心接受。教師還可以讓家長提出他們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問題。有的家長指出,學生每次放學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電視看動畫片,作業總是拖到最后才完成;有的家長說到,學生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連衣服都不能自己穿針對家長提出的問題,教師在講座中進行詳細解答。比如,在周末,家長可以幫助學生一起制訂學習計劃,讓學生學會規劃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生學習時,家長可以在旁邊陪伴,放下電子設備,看看書,為學生樹立榜樣;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讓學生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如打掃衛生、疊被子、洗襪子等,并對學生進行表揚,提高學生參與家務勞動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自覺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在聽完講座后可以互相交流,分享有效的德育經驗,學習借鑒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更好地開展家庭教育工作。教師通過舉辦家庭教育講座,能夠讓家長深刻了解德育的重要性,從而架起家校之間協同教育的橋梁,為家長提供科學而有效的德育方法,提高德育質量。
(二)通過家訪,解決根源問題
教師應該定期開展家訪活動,了解不同學生的成長環境,掌握學生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從而采取適當的方法開展德育。在家訪過程中,教師要和家長深入溝通,與家長協同開展德育。
例如,班上有一名學生上課時經常不認真聽講,東張西望,注意力不集中,課后還經常和同學發生沖突,存在使用不文明用語的情況。教師和學生進行談話溝通后,學生的行為有所改善,但一段時間后,這些不良習慣再次出現。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對學生進行家訪,了解學生在家的生活情況,尋找幫助學生改正壞習慣的方法。教師通過家訪發現,這名學生的父母工作繁忙,平時疏于對該生的關心和照顧,每日只負責接送上下學;學生長期沉迷游戲和上網,影響了學習,還因為接觸不良網絡內容沾染不文明用語,自控力越來越差。對于這些情況,教師將學生在學校的行為告知家長,讓家長多抽時間來陪伴學生。比如,學生沉迷網絡游戲,家長可以和學生玩一些益智類的親子游戲。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在課后感受游戲的樂趣,轉移學生對網絡游戲的注意力,又能加強親子之間的互動,加深親子關系。同時,家長需要加強對學生的管束,限制學生玩電子產品的時間。對于學生的不文明用語行為,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到不講不文明語言,發現學生說不文明語言時,要對學生有所懲戒,逐步糾正學生的不文明行為。教師通過家訪,能夠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并與家長深入交流,提出解決辦法,共同幫助學生糾正不良習慣,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不文明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
(三)建立溝通渠道,實現協同推進
教師和家長需要建立穩定而長久的聯系,才能有效實現家校共育,第一時間發現學生身上的問題。雙方要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德育策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三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教師以植樹節為契機,舉辦植樹節主題活動,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讓學生了解植樹造林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活動前,教師建立微信群,先告知家長本次活動的主題和目的,然后發送活動方案,讓家長結合方案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有的家長提出可以舉辦植樹知識講座,邀請環保專家為學生講解植樹的知識和技巧,包括樹木的種類、生長習性、植樹方法等;有的家長建議讓學生在自己種植的小樹苗上面掛自己的銘牌,見證它們的茁壯成長;有的家長提出可以讓學生設計植樹節主題的創意海報,了解植樹節的來歷和意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整合微信群里的意見,完善本次活動方案。活動結束后,教師將本次活動的視頻發送至微信群,告知家長活動過程和效果。家長可以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延伸,讓學生閱讀關于保護自然環境的繪本,觀看環保相關的動畫,在日常生活中向學生灌輸保護大自然的理念,引導學生逐步樹立環保意識。通過網絡平臺,教師和家長能夠建立及時而有效的溝通橋梁,掌握學生的動態,制訂合理的德育計劃,推動家校共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實現協同共育。
二、落實育人價值,樹立良好榜樣
教師和家長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如果不能身體力行,是沒有辦法說服學生的。因此,教師和家長應以身作則,以高尚的品德修養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這樣才能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時更有說服力,讓學生進行模仿和學習,從而幫助學生養成優良的品格。
比如,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學生應該具備的優秀品質。教師在進行德育時,可以和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有意識地在生活中踐行尊老愛幼。比如,在公交車上遇到沒有座位的老人時,主動讓出自己的座位;帶學生看望自己的父母,關愛父母,陪父母聊天;分蘋果時,將小的那個留給自己,大的給長輩和孩子教師在學校時也要向學生展現尊老愛幼這一優良品格,如關愛班級學生,發現學生遇到困難時,積極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用“孔融讓梨”的故事,向學生介紹尊老愛幼的內涵。家長和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尊老愛幼,為學生樹立榜樣,能夠讓學生學會愛護幼小、尊重長輩;教師利用名人故事,能夠讓學生對尊老愛幼這一傳統美德有更加明確的認識,充分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觀念。家長和教師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典范,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想品行,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
三、開展德育活動,實現知行合一
家校共育背景下的小學德育,離不開德育活動。活動作為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具有重要的教學意義[2]。教師可以設計有效的德育活動,讓家長參與其中,讓學生在活動中樹立正確的思想,并運用于實踐。
(一)開展主題班會,強化德育感知
開展班會活動是德育的主要方式。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主題班會,并邀請家長參與。在實踐中,教師側重理論引導,家長側重實踐指導,共同幫助學生強化德育感知,讓學生增強感悟,加深體會。
例如,教師可以開展以“我愛祖國”為主題的班會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教師為學生播放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視頻,并提出問題:“大家都知道五星紅旗是中國的國旗,那你們知道它的象征和含義嗎?”這能引導學生了解國旗的含義,培養學生對國旗的崇敬之情。然后,教師讓學生學習國歌,進行合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之后,教師聯系家長,讓家長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發展的歷史。有的家長帶學生到烈士陵園祭拜先烈,讓學生了解革命先輩的光輝事跡,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人們經受的苦難,感知革命先輩的愛國主義精神,并深刻認識到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有的家長和學生一起觀看愛國主義電影,讓學生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無數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有的家長查閱資料,向學生展示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讓學生了解如今中國的強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教師和家長共同協作,能夠讓學生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發展歷程,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師在校內對學生進行德育思想滲透,家長配合教師進行德育實踐,能夠讓學生對愛國思想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設計親子活動,提高德育效果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社會即學校”的教育理論,認為班主任應解放學生的學習空間,有效發揮社會的教育效能,促使學生在社會中不斷汲取成長養分[3]。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德育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
例如,教師可以借助公益類的親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的家長帶領學生參加環保清潔活動,撿拾小區路邊、草坪的垃圾,并進行垃圾分類,讓學生知道亂扔垃圾是非常不文明的行為,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有的家長帶領學生參與義賣活動,與學生一起整理閑置物品,并動手制作手工藝品進行義賣,將善款捐獻給需要幫助的人,讓學生學會體諒他人,關愛弱勢群體,并想辦法幫助他們。有的家長帶領學生參加慰問老人志愿服務活動,陪老人聊天,玲聽老人講述他們的人生故事,為老人收拾家務,給老人捏肩捶背,讓學生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有的家長帶領學生參加流浪動物收容所的活動,給動物喂食,幫忙清潔籠子,照顧小動物,深入了解流浪動物所面臨的困境,讓學生學會尊重生命,愛護生命。這些親子志愿活動能夠讓學生學會從自身出發,從小事做起,為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結語
綜上所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同樣重要,實施家校共育能充分提升德育效果。教師和家長要增強對德育的重視,并建立穩定而有效的溝通渠道,強化彼此之間的理解和信任,增強協同育人意識,切實有效地貫徹家校共育的理念。這樣才能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蔡錦潤.家校共育理念下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24(8):58-60.
[2」章芬.基于家校共育背景下的小學德育策略分析[J].當代家庭教育,2022(11):165-167.
[3」孫丹.家校合作視角下小學班主任工作策略的探索[J].智力,2023(15):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