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意義
(一)鞏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教育中所占課時數較少,很難在短短的40分鐘內完成學生“知一情一意一行”的轉化,在“意”和“行”的轉化上,更多的是利用課后時間來完成。在此轉化進程中,需要連續、統一的內在動力。若學生在學校教育中完成了前階段的轉化,但家校之間缺乏溝通,便很容易出現“5+2=0”的教育現象。通過家校合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得以鞏固、升華。
(二)形成個性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大致可分為面向集體的部分和針對個體的部分。學校教育的側重點更多放在面向全體學生,解決集體中學生一些共性的心理問題。但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之間的差異決定著他們會產生千差萬別的心理問題。雖說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中有針對個體心理問題的輔導,但因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長時間處于“一對多”的狀態,無法滿足這些差異。與學校心理教師相比,家長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也能有更多的時間及精力去關注孩子一些細微的心理變化。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可就孩子的實際情況增加更為個性的部分,使之更具針對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策略
(一)加強教育指導,強化家校合作意識
學校需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明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需要家長及學校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任務。通過心理講座、心理微課堂、心理宣傳手冊等方式加強教育指導工作,幫助家長和教師了解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需求及階段發展規律,掌握對應的方法,為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開展提供科學性保障。
(二)構建共育模式,打造家校聯動機制
家校合作需要學校和家庭兩方聯動,構建雙向反饋的共育模式。學校要讓家長清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計劃和內容,反饋學生在校的心理異常現象及行為,家長也要通過在家的觀察反饋讓學校及時掌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孩子的心理動態。同時,學校要從制度層面給予支持,對家校合作中積極的教師及家長予以獎勵與表彰,以此提升家校合作的積極性。除加強家校溝通外,還需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專門的家校合作協調機構,形成指導體系,明確各方責任,促進互相合作。協調組織家校共育活動,對家校合作共育模式進行監管,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的落實和有序進行。
(三)創新活動形式,多樣開展家校共育
學校可以動員班主任在家校溝通中增添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內容,如在家長會上組織學生和家長寫給家長/孩子的一封信等。也可參考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組織親子活動、家庭心理輔導等,提升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讓家長和孩子在親身的體驗中有所感悟。線下的家校合作模式能較直接、較準確地讓雙方進行溝通,但容易受到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學校可借助互聯網技術進行線上家校合作,通過微信公眾號、校訊通等方式宣傳心理知識。教師可利用社交平臺分享自己的教學日常,這樣既能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情況,也能為家長提供教育教學方式的借鑒。
三、結語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對學生成長和發展有著持續而深刻的影響。要達到加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目標,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效果,學校和家庭之間的相互合作和積極配合非常重要。學校及家庭要深刻認識心理健康教育和家校合作二者之間的重要性,統一教育觀念和合作觀念,從思想上、制度上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和家校合作的重要地位,穩固家校合作關系。同時,在傳統的家校合作活動中創新形式,融入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激發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促進學生心理的陽光成長。
參考文獻:
[1]李濤,徐廷瑤.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47).
[2]肖秀玲.關于家校合作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探討[J].學周刊,20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