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的教改實踐表明,家校協同育人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家校形成合力能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一致性影響,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際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推行家校共育,絕大多數教師已經在過往的教學實踐中躬體力行。然而,常規的家校共育方式與“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家校共育方式存在一定差異,因此,“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開展家校共育,成為小學數學教師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也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問題。本文以“雙減”政策內容為依據,立足青島版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材,結合小學生家庭教育的現實情況,探究家校共育的有效路徑。
一、家校交互,加強家庭教育引導
“雙減”政策制定了“著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保障學生休息權利”的工作原則。在小學數學家校共育實踐中,教師與家長不僅是家校協同育人的主體,也是為學生布置作業的主體[1]。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與家長已經構建了長效的線上家校交互渠道,但該渠道主要用于作業布置、電子版教學內容推送、數學實踐類活動的組織與開展等,極少用于教育思想的傳遞和教育問題的溝通。對此,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應重新定位家校交互渠道,通過有效的家校交互,重燃家長對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信心,幫助家長樹立客觀的、順應自然的、以生為本的家庭教育觀念,使以往專注于作業布置、教學內容推送的家校交互渠道成為教師推行“雙減”政策的重要工具,積極發揮家校共育的優勢,切實幫助學生減負。
(一)革新家庭教育思想
部分家長受“望子成龍”的思想影響,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做出“拔苗助長”式的家庭教育行為,給孩子布置過多家庭作業,將孩子送入一家又一家校外培訓機構,剝奪了兒童快樂的童年[2]。為幫助學生減輕作業負擔與校外培訓負擔,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家長革新家庭教育思想。教師可以利用微信群,為家長推送與家庭教育相關的資訊,如許多家長認為戶外游戲是浪費時間的行為,但實際上,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是經驗認知,因此在戶外游戲過程中,學生同樣能獲得認知,甚至完善人格,實現心理發展。例如,學生在與同伴游戲時,能通過同伴對自己的評價了解自身行為及對他人的影響,還能懂得分享、樂于助人、合理表達情緒等。教師要通過推送相關資訊,糾正部分家長對戶外游戲的錯誤觀念,革新家長的家庭教育思想,使家長明確適當的戶外游戲有益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關注家庭教育問題
“雙減”政策強調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在家校共育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線上、線下兩種方式,耐心回應家長面臨的教育問題。在線上,教師可以鼓勵家長提出教育問題,引導微信群內其他家長相互溝通,并結合過往教學經驗與相關教學理論作出專業回應[3]。例如,針對“學生能聽懂但不會做題”的問題,其根本原因是“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弱”,教師可以給予家長解決方案:在輔導孩子的過程中,重視幫助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當孩子出現錯誤時,引導孩子自主分析原因,并結合生活實際為孩子設置與某一數學知識相關的問題情境,使孩子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獨立思考能力,提升數學思維。例如,在“小數的比較與性質”一課中,教師可以指導家長取下家中的掛飾類物品,讓學生用直尺測量,將學生置于比較小數的問題情境之中,從而使學生在測量中思考,實現數學思維的進階。
在線下,教師應積極通過家訪切實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為提升交互的有效性,制訂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指導對策奠定基礎。在家訪中,教師應引導家長了解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需求。從主體成長的角度看,童年稍縱即逝,無法追回;從主體認知的角度看,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理論強調教育應遵循自然天性。教師要讓家長明確,小學階段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所追求的應是學習興趣、思維能力、核心素養等的發展。
二、家校合作,壓減家庭作業總量
在家校共育實踐中,教師需要正確且細致地把握“雙減”政策的內容。在家長的家庭教育思想得到糾正后,教師應重視減輕學生的課業壓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將“雙減”政策的指導思想落實在家校共育實踐之中[4]37。通過解讀“雙減”政策內容可知,該政策的貫徹實施能有效地、自上而下地解決教育亂象和現實積弊,使教育回歸本源,讓學校重新成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4]38。同時,“雙減”政策明確指出,小學 3~6 年級的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應超過60分鐘。在均衡其他學科課后作業布置的前提下,教師所布置的數學課后作業完成時間應控制在 15~20 分鐘以內。然而,受個體差異的影響,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并不一致。同時,數學課后作業大多由學生在家中完成,教師難以了解每一位學生完成作業所花費的時間。對此,教師應建議家長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留意學生完成作業所花費的時間。之后,教師可分析學生的作業完成時長數據,合理地壓減學生的作業總量,從而實現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目的。下文以“用字母表示數”一課為例,基于“雙減”政策的指導思想,對課后作業總量進行壓減,具體內容
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本次作業共設置了四大題型,預計學生完成“認真填一填”耗時5分鐘,完成“慎重判一判”耗時2分鐘,完成“細心選一選”耗時6分鐘,完成“努力算一算”耗時4分鐘,即學生完成作業共計耗時17分鐘。然而,對于這一作業設計,學生是否能在17分鐘內全部完成,目前僅是教師的預估,尚未得到實際驗證。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后,可以借助線上交互渠道,建議家長為學生提供一個光線充足、安靜的家庭學習環境,并為學生準備計時的工具,以便學生明確自己完成作業的實際耗時。從作業的育人功效來看,在布置作業時,教師通常會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具有鞏固作用的作業內容。但部分作業內容不僅考查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果,還對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出了更高要求[5]。例如,“細心選一選”第3題,學生需要先用字母表示出每筐鴨梨的重量,然后才能表示出b 筐鴨梨的總重量;又如“努力算一算”的第 ② 問,學生需要思考“包”與“本”之間的數量關系,并將其作為基礎,代入已知條件“ a=50 , b=40′′ ,才能計算出兩類圖書的總本數。一般來說,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長與其思維能力、專注力、知識掌握程度以及試題難度存在直接關系。其中,試題難度是教師在布置作業過程中的一項可控因素。因此,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可以在家長的協助下,了解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長,對可控因素進行調整,從而實現課后作業布置的科學化。
三、家校共育,構建家庭認知課堂
“雙減”政策建議學生科學地利用課余時間,除書面作業與必要的課業學習外,還鼓勵學生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開展適宜的體育鍛煉和文藝活動等。針對這一建議,教師可以組織家長與學生開展與數學學科知識相關的親子游戲和手工活動,或為學生提供與數學學科知識相關的環境和實踐工具。通過這些方式,家庭能成為學生獲得知識的第二課堂,幫助學生在游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建構知識,獲得對某一知識的認知。
(一)開展親子認知游戲
以“平均數”一課為例,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家長與學生參與跳繩計分游戲,讓學生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知識。游戲設計如下:家長與學生進行跳繩比賽,比賽不少于三輪,由父親、母親和學生分別在1分鐘內跳繩并計數。計算每人1分鐘內的跳繩平均數,平均數多者視為勝利。若家長勝利,家長可以要求學生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若學生勝利,家長也可以酌情滿足學生的愿望。在上述游戲中,由于游戲獲勝存在相應的獎勵,能促使學生認真參與體育鍛煉。同時,游戲過程中關于平均數的計算涉及學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學生會認真參與平均數的計算,從而鞏固課上所學知識。此外,該游戲還能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將“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觀能動性。
(二)開展親子認知活動
以“圖形的密鋪”一課為例,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無法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開展圖形密鋪活動。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通過布置圖形密鋪手工制作的任務,驅動學生自主進行圖形密鋪手工制作,從而使學生在手工制作的過程中感受到密鋪圖形的美感。在家校合作方面,教師可以將手工制作的任務告知家長,建議家長為學生準備剪刀、彩紙、膠水等工具。家長可以為學生準備不同類型的彩紙,如皺紋紙、報紙、彩色卡紙等,并與學生共同商議確定密鋪的原始圖形。多樣化的彩紙類型和原始圖形能在拓寬學生認知視野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不再局限于常規的彩紙,也不再僅關注正方形、菱形等常見圖形的密鋪。實踐活動符合小學生愛動好玩的天性,同時也遵循了小學生經驗認知規律。在教師創設的活動情境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取知識,相較于被動接收知識,更易于體驗到數學世界的樂趣,從而激發數學學習興趣。這不僅是學生在小學階段高效學習數學的關鍵,更是其在未來學業生涯中高效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因此,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應賦予實踐活動更多的價值屬性,不僅要滿足學生成長對實踐活動的需求,幫助學生科學利用課余時間,還要促進學生認知建構,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6]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基于“雙減”政策,分析了小學數學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徑。通過上述理論分析,本文明確指出,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通過與家長的有效互動,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同時,教師需關注學生書面作業的完成時間,合理壓減學生的作業總量,并組織家長協同開展親子游戲與親子活動。通過這些方式,使小學生在游戲和活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建構認知,提升素養。
[參考文獻]
[1]杜鎖元.“雙減”背景下開展初中數學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徑[J].試題與研究,2023(21):132-134.
[2]韋秀喜.“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家校共育的探索[J].新課程研究,2023(19):120-122.
[3]胡宗勤.基于“雙減”政策的小學數學家校共育方式探究[J].新智慧,2023(16):10-12.
[4]張蓮芳.基于“雙減”政策的小學數學家校共育方式分析[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4):37-38.
[5]袁家程.“雙減”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問題探析及解決策略[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2):8-10.
[6]張竹林,朱賽紅,張美云.家校共育視域中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建設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1(8):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