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師;教研共同體;課堂教學能力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佛山市新課程教學改革專項課題“基于教研共同體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提升路徑的研究”(課題批準號:FSJY2023A1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為提升小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基于教研共同體的協同研究模式成為有效的實踐方式。教師可以借助教研共同體獲得持續學習與實踐反思的平臺,從而在學科研究、教學設計、課堂實施等領域形成共研共進的正向循環格局。
一、構建多元教研共同體,打造教師成長平臺
(一)學科教研共同體
在小學階段,搭建學科教研共同體可為教師創建一個一同學習、相互探討、集體研究的平臺。小學英語教學內容涉及語音、詞匯、語法等知識,以及聽、說、讀、寫四種技能的培養。因此,組建以小學英語教師為主體的學科教研共同體,可助力教師圍繞學科特性開展深入探究[1]。例如,學科教研共同體可定期組織集體備課活動,以英語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為核心展開研討,分享各自的教學經驗,譬如怎樣提升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如何通過多模態教學優化課堂互動,怎樣借助情境教學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等。此外,學科教研共同體還可定期開展英語教學研討活動,以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共性問題。
(二)年級教研共同體
不同年級的英語學習目標和教學重點存在差異,因此,以年級為單位去設立教研共同體,可以更精準地化解不同年級面臨的教學難題。例如,低年級英語教學注重激發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情境教學、游戲化教學等激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這是核心點;中年級的英語教學開始聚焦于對基礎語法的掌握,在開展聽說訓練時,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核心;到高年級的時候,教師要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其英語素養。因此,年級教研共同體可以把不同階段教學目標當作要點,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探索。此外,年級教研共同體還可以定期進行教學反思與改進。教師可以通過聽課、評課等方式反思教學中的問題,而后進行有針對性的優化。
(三)項目教研共同體
項目教研共同體以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為目標,開展專題研討式研究,推進教學實現創新突破。例如,針對“怎樣提高小學英語課堂互動的質量”這一主題,項目教研共同體搭建了項目教研群組,教師可通過文獻品讀、案例解析、課堂體驗等方式達成目標,探求實用的互動架構,如全班全程互動、小組合作攻堅學習、任務激勵學習等。項目教研共同體還能針對英語課堂教學的前沿問題,如“怎樣借助信息技術提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開展專項研究。教師不妨試著借助人工智能語音助手開展口語方面的練習活動,采用VR技術開展沉浸式學習活動,或者借助在線互動平臺達成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目的[2]。項目教研共同體還可以引導教師參與課題研究,例如,針對“怎樣優化小學英語聽力教學”這一課題,教師可通過合作設計方案,并展開課堂實踐,而后收集數據進行分析,最終得出可推廣的教學策略。
(四)網絡教研共同體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教研共同體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模式。小學英語教師可以采用在線教研平臺、社交媒體群組等,推進遠程的教研活動,實現跨地區教學經驗分享。例如,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平臺觀看名師公開課,掌握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并與網絡上的其他教師開展相關討論。教師也可以借助在線課程資源提升自身素養。網絡教研共同體可以創建共享資源庫,將教學課件、微課視頻、課堂實錄等資源上傳到平臺,供其他教師借鑒學習。此外,網絡教研共同體還可以借助論壇、微信群、QQ群等工具,進行即時互動交流。
二、創新教研活動形式,激發教師參與熱情
(一)主題式教研
主題式教研采用“理論學習 + 課堂實踐”的模式。首先,教師可以通過閱讀相關文獻、觀看精良公開課,了解最新的教學理念。其次,教師可以進行課堂層面的實踐,例如嘗試開展“情景對話”訓練項目,讓學生在真實的交流環境中開展口語練習活動,并以教師引導反饋的方式輔助學生改進發音與語法。最后,教師可以經由集體反思,對教學成果進行總結,進而調整教學策略,構建貼合小學英語教學的口語訓練模式。
(二)課例研究
課例研究通過“備課一說課一上課一評課”四個環節深入分析教學問題,探索優化方法。在小學英語教學階段,其能引導教師優化教學設計,增強教學的科學性與成效。備課時,教師開展針對教材的解讀活動,明確目標,分析學生學情,搭建教學活動架構[3]。說課時,教師指出設計思路,包括內容的篩選、方法的甄選、活動的安排。教師上課的重點為呈現教學設計,觀察學生的反應。評課時,教師一起剖析教學的優缺點,并提出建議,優化教學。
以人教版英語(三年級起點)五年級上冊Unit1What'shelike?為例,教師依據教學目標組織課例研究活動。備課階段,教師分析教材,界定重點及難點范圍,設計任務和主導性活動;說課階段,教師介紹教學設計,突出情境創設在提升口語水平方面的功效;上課階段,教師要求學生采用新學的單詞形容人物;評課階段,聽課教師建議添加“糾錯環節”,以提升教學成效。
(三)教學反思
在教研共同體的支持下,教師可以采用撰寫教學反思、召開集體反思研討會等形式,提高自我反思的水平。在小學英語教學階段,教師可以在每節課結束以后,把教學過程中的關鍵事件記錄下來,如學生在某個教學環節中的表現、課堂互動的效果、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等,并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例如,一位教師在課堂上觀察到學生學習新單詞時記憶效果不佳,經過反思,他認識到機械記憶手段可能不夠鮮活,因而在下一堂課嘗試運用TPR(TotalPhysicalResponse)教學法,依靠肢體動作推動學生記憶單詞,并檢驗學生學習效果是否提升。學??梢远ㄆ诮M織“教學反思沙龍”,讓教師分享自身的教學反思,并邀請專家進行輔導。
(四)教學競賽
教學競賽不僅能夠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還能營造濃厚的教研氛圍,推動學校英語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學??啥ㄆ谂e辦小學英語優質課比賽,并邀請專業評審對教師的課堂教學加以點評與引導。通過競賽,教師可直觀看到優秀的教學案例,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并在競爭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比如,學校可以組織一場“英語聽說教學革新大賽”,要求教師基于新課標要求,設計以聽力與口語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案,并在真實課堂環境中進行教學實踐。教師可通過“真實語境創設”“互動式聽力訓練”“情景化口語表達”等形式,創建真實的語言學習空間,增強學生的聽說能力。比賽結束之后,教師要進行總結與反思,學習借鑒優秀的教學方法。
(五)校際交流
校際交流是提高小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組織教師前往外地學習考察,進入優秀學校感受課堂教學風采,跟其他學校的教師進行深度探討,可以讓教師借鑒有益的教學經驗,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例如,學??梢园才沤處煹饺珖雀叩男W進行教學觀摩,學習先進的英語教學理論和方法。采用現場觀摩的方式,教師可以學習如何在課堂上應用先進的教學模式,進而嘗試實踐。此外,學校還可以設立跨地域的教研合作模式,比如通過網絡平臺跟其他學校的英語教師進行遠程的互動交流,交換各自的教學資源與經驗。例如,學校可以定期舉辦“跨校英語教學研討會”,聚集不同學校的教師一起討論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難點,如“怎樣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進而探尋有效的教學策略。
三、完善評價激勵機制,促進教師持續發展
(一)過程性評價
在以教研共同體為依托提升小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過程中,過程性評價作為一種動態監測手段,可以有效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過程性評價重點考量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的表現,涉及教學內容設計、課堂互動體驗、學生參與的踴躍性以及自我反省等[4]。例如,憑借課堂觀察、教學研討、微格教學等手段,可以完成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記錄與分析。學校可以采用錄課分析等方法,對教師的課堂指令精準度、互動策略有效性、口語示范標準性等方面進行評判。同時,學校要構建教師成長檔案,記錄教學反思、同行評價及學生反饋,助力教師洞察自身教學的長處與短板。此外,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依靠智能評價系統對教師語言輸出量、師生互動比、學生口語表達頻率等數據進行分析,由此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二)成果性評價
成果性評價包括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學生學習的成效以及教師的專業成長等。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可以將學生語言能力測評、學習行為分析等數據與這一評價方式結合起來進行量化考察。例如,可以通過階段性測試、評估聽說能力、分析寫作任務等途徑,評估學生在詞匯積累、語音語調、語法運用及閱讀理解等維度的進步情況。同時,成果性評價可以將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當作重要指標,如教師的課題研究狀況、教學成果展示狀態、論文發表情況以及競賽獲獎情況等。此外,還可以借助課堂觀察量表,從課堂教學組織方式、教學目標實現程度、學生學習效果等視角,得出綜合性的評價報告,為教師職業發展提供方向上的指導。成果性評價能有效驅動教師持續優化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小學英語教學質量提升。
(三)發展性評價
發展性評價聚焦于教師專業成長及教學創新能力的培育,能促進教師可持續發展。在提升小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過程中,發展性評價不僅考察教師當前的教學水平,還剖析其專業成長的軌跡,包括教學理念的改變、教學策略的創新實踐、科研能力的發展等[5]。例如,可以由教研共同體制訂長期的教師發展計劃,制訂各階段的成長目標,如從初級教師向骨干教師成長,引導骨干教師進階為學科帶頭人。聚焦于小學英語教師這一群體,可以通過整理教學反思日志、推進課堂行動研究、跨校交流研討等方式,引導教師不斷探索更高效的教學策略。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提升不僅關乎教學質量的提升,還直接關乎學生的語言學習成效。教研共同體的構建為教師專業成長注入了新動力,能通過資源整合與智慧共享,搭建起教師持續成長的平臺。因此,學校要構建多元教研共同體,打造教師成長平臺;創新教研活動形式,激發教師參與熱情;完善評價激勵機制,促進教師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宇文,劉愛華.鄉村小學全科教師云教研共同體落地圖景:基于陳鶴琴“活教育”思想[J/OL].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25(1):1-11[2025-04-24].http://kns.cnki.net/kcms/detai1/11.5978.G4.20241222.1954.002html.
[2]劉佳.依托網絡教研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路徑研究:以楚水小學教研共同體為例[J].生活教育,2024(35):21-23.
[3]潘金錠,吳冠燁.區域體育教師教研共同體助力農村小學體育發展研究:以廣州市增城區為例[J].體育視野,2024(15):22-25.
[4]樊松芳.教師教研共同體建設的模式探索與機制建設:以河南省新密市S小學“參與式集體教研”實踐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3(11):74-77.
[5]陳如麗,陳鳳葵.基于網絡教研共同體的小學英語教師TPACK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技術,2022(合刊2):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