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4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5)05-0151-03
農業生產,對我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而言至關重要。與其他行業相比,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尤為敏感,即便是天氣稍有異常波動,都可能會讓農業生產受到影響。當前,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我國的許多農作物的生產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出現了如農田里水分不足、土地干燥、作物生長速度緩慢、作物生長周期變短及糧食產量減少等問題。這些問題迫使相關人員加大力度研究當前農業生產方式,并探索優化路徑,以適應氣候變化。因而,深入了解農業氣象災害的特征與規律是建立防災體系的前提,可以幫助減少氣象災害帶來的影響,提高農業生產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使農業生產能抓住機會、避開壞天氣,保證農產品產量與質量,進而維護社會的穩定發展。
1農業氣象災害的分類
1.1干旱與洪水
在農業領域,干旱是指因天氣環境變化,導致作物體內的水分減少、生長能力下降,進而對作物的產量造成嚴重負面影響,使產量顯著降低甚至顆粒無收的氣象災害。這種干旱現象不僅體現在天氣層面(如長期無雨)及河流干涸,還需要綜合考量土壤情、作物耐旱能力、空氣濕度等自然條件,以及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對水資源的利用方式及其他人為因素。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將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的影響。在中國,干旱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制約糧食產量提升的重大問題,其危害在某些時期甚至超過了洪澇災害對農作物造成的損害。而洪澇災害主要是降雨量過大導致的,同時,洪澇災害的形成與農田的地理位置、土壤條件、植被覆蓋程度及防洪措施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當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時,可能對農作物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1.2 風雹與冷凍
風雹災害有著明顯的地域性特征。風雹災害會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使農作物的葉子、枝干和果實直接被擊傷甚至擊落,進而影響農作物的收成。這種災害一般和強對流天氣系統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大氣里的動力和溫度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地理條件方面來看,山區比平原更容易受到風雹災害的影響;內陸地區比沿海地區受災更頻繁;中緯度地區(包括我國的大部分地區),比靠近北極或赤道的地方更容易受災。此外,冷凍天氣也同樣可以通過直接傷害農作物本身的方式影響農業生產。例如,溫度太低或者突然出現的寒潮、霜凍,這些都會直接作用于作物本身,使作物生長速度減緩甚至停止生長。
1.3 臺風
臺風的產生與熱帶海面高溫的海水、潮濕的空氣及地球自轉產生的科里奧利力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熱帶海面上的海水若達到特定溫度,水蒸氣便會升入大氣層,形成低氣壓小區域。待水蒸氣冷凝時,會釋放出所蘊含的能量,促使低壓區域向上抬升,進而演變為熱帶氣旋。若是熱帶氣旋發展到一定程度,如地面上的風速超過 17.2km/s ,就會升級成為臺風。這一系列過程涵蓋了物理與化學變化,其中包括水蒸氣的相態轉變、能量的傳遞轉移及風向的改變等。這些變化相互作用、共同影響,最終促使臺風演變成自然界中破壞力極強、影響范圍極為廣泛的天氣系統。在我國沿海,尤其是浙江以南的地區,臺風經常發生,對當地的天氣、生態環境和人們的生產生活都造成了破壞性的影響。
2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分析
2.1作物生長受阻
在極端天氣的影響下,農作物的生長往往面臨困難。當農作物遭遇極端高溫天氣時,農作物體內的水分往往會快速流失,難以正常地進行光合作用,生長節奏不僅被完全打亂,還容易招致病蟲害。低溫天氣則會使農作物的細胞凍壞、酶的活躍性降低,導致農作物的營養合成變得極為困難,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大片農作物死亡。干旱天氣來臨時,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會惡化,土壤中的水分會減少,嚴重時甚至會導致作物的根須汲取不到水分,最終導致作物產量和品質下降。洪水則可能對農作物的生長造成更為嚴重的負面影響,洪水會將作物完全淹沒,使其呼吸作用受阻、根部受傷,導致作物的產量驟減。這些極端天氣不僅會導致糧食產量減少、品質下降,還會嚴重影響農產品在市場上的價格,進而對農民的收入造成嚴重沖擊。
2.2農業生產布局調整
鑒于近年來氣象災害的出現愈發頻繁,農業生產需要探索靈活應對氣象災害的有效路徑。相關技術人員需要對歷史災害數據和氣象預測進行細致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挑選適應性強的作物進行推廣種植,調整種植結構,優化輪作制度,以此來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例如,在干旱災害頻發的地區,可以種植耐旱的作物,如小麥、玉米等,即使缺乏水資源也能穩定生產,給農民帶來較為穩定的收入。在容易被洪水襲擊的區域,可以種植高稈抗澇的作物,如水稻、高梁等,這類作物能在洪水里“站得住”,從而保障生產、減少農田的損失。農業管理部門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如強化水資源的管理、提升灌溉設施的效率、暢通農田等,從而抵擋干旱和洪水帶來的損害。上述農業生產的局部調整雖然能減輕災害的影響,但是需要農民付出一些在計劃之外的成本,如更換種子、升級灌溉設備等。因此,農民需要在保證產量的同時控制好成本,從而提升農業經濟效益。
2.3農業基礎設施重建
氣象災害對農業基礎設施的破壞也不能忽視。例如,洪澇災害會破壞農田及周邊設施,截斷交通;風雹、臺風等災害可能使灌溉系統受到破壞,使農業生產效率也大打折扣[2。同時,洪水的襲擊容易導致農田里積水成災,土壤容易鹽堿化進而使肥力受損,從長遠來看,這會影響農業生產的潛力。然而遭受氣象災害后,農業基礎設施的修復和重建任務十分困難,時間緊任務重,且工序繁雜。政府需要花大量時間、金錢和人力去修復堤壩、重建灌溉系統、恢復交通,這樣才能保證農業生產順利進行。此外,災后農業生產恢復也面臨著很多問題,如土壤改良、病蟲害防治。農民應采用科學的方法改良土壤,如通過施用適量的有機肥來調節土壤酸堿度,使土壤更肥沃。除此之外,農民還應加強病蟲害防治,避免讓病蟲害泛濫成災。這些工作不僅需要專業指導,還需要長期堅持。因而,為保障農業的穩定和良性發展,相關部門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提高農業生產的韌性。
2.4農產品的市場波動
氣象災害不僅會阻礙作物生長,還會攪亂農產品市場。一旦出現氣象災害,則容易出現作物減產,而農產品數量減少容易導致市場供需失去平衡,最終的結果就是農產品價格大幅增長。這不僅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力,減少農民的收入,還會影響農產品運輸和儲存,使市場供應變得愈發緊張,導致農產品價格波動加劇,形成惡性循環。這種情況如果長期得不到緩解,將導致農業生產結構跟著調整,如需要增加進口農產品或更換種植品種等來適應市場需求。這些調整雖然能緩解災害帶來的影響,但會導致我國農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下降,也會破壞國內農產品市場的穩定[3]。因此,強化氣象災害預警系統,對農業生產抗災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政府不僅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使氣象災害預警系統更準確、及時,還需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使他們掌握防災減災相應技能。災害過后,政府和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為農民提供資金、技術、政策上的支持,幫助他們盡快恢復生產,重建家園。這樣,農產品市場才能更快穩定下來,使農民的生計有所保障,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3氣象災害的時空特征
3.1 時間特征
3.1.1季節性
氣象災害的產生與季節聯系緊密,各季節有著特定的氣象災害。例如,在春季,南方地區由于季風到來帶來的大量水汽,就容易出現洪澇災害;北方地區則可能因積雪融化出現洪澇災害,又因為冰雪融化引發的氣候異常及春季降水不足而面臨干旱。在盛夏時節,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和降水分布的變化,南方地區可能由澇災轉化為旱災,北方地區則會因暴雨天氣由干旱轉變為澇災。除此之外,寒潮、霜凍這些災害也常會在冬季或者季節交替的時候發生,對作物的生長和人民的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
3.1.2 持續性
某些氣象災害一旦到來就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給受影響的地區帶來長期的負面影響。例如,在華北地區時常發生春夏連旱或伏秋連旱。這種長時間的干旱不僅會導致土壤里的水分嚴重匱乏,影響作物生長的速度,還會引發出一系列生態問題,土地沙化、水資源短缺等問題都是伴隨著干旱而來的。而在長江和珠江中下游及東北地區,連續多年發生洪澇災害也屢見不鮮。洪水的到來,容易導致經濟遭受嚴重的損失,而且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深遠的影響,如河流改道、濕地消失,這些都是洪水留下的“痕跡”,恢復工作困難重重。
3.1.3 交替性
在某些地方,氣象災害會出現交替發生的現象,使防災減災的工作變得更為復雜且困難[4]。例如,某地區起初遭遇旱災,沒過多久又突然遭遇洪災;有的地區則相反,先是遭遇洪澇災害,再遭遇干旱災害;有的地區甚至出現兩頭澇中間旱或兩頭旱中間澇的復雜情況。這種交替出現災害的情況,要求相關部門時刻警惕氣象災害,做好防災減災工作,靈活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災害現象。
3.2 空間特征
3.2.1 區域性
氣象災害的區域性特征十分明顯。我國不同地方遭遇的災害類型和嚴重程度存在差異。北方地區,由于雨水較少,蒸發量大,所以旱災偏多;南方地區,由于季風帶來的大量水汽,洪澇災害就較為常見。具體來說,黃河、淮海還有黃土高原地區,長期面臨水資源短缺、土壤沙化等問題;而珠江、長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由于地勢低,水系雜多,洪澇災害就容易發生。此外,華南和東南沿海一帶容易發生熱帶氣旋災害,東北地區則容易發生初霜凍災害。這些災害會對區域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3.2.2 廣泛性
從空間分布角度上分析,每年總有一種或者幾種氣象災害在全國范圍內某些地方發生。干旱、洪澇、臺風及寒潮這些氣象災害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這些氣象災害不僅會使農業、交通等受到破壞,還會使人們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受到威脅。所以,增強氣象監測,做好提前預警工作,加強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是治災防災的重要前提。
3.2.3 地帶性
氣象災害還具有地帶性的特征。在我國,西北、華北及東北等地區比較容易發生干旱,因為這些地區雨水較少,蒸發量大,農田土壤中的水分往往難以供給農作物生長。與此相反,東部沿海和南方等雨水較多的地區則容易發生暴雨洪澇災害,因為這些地區地勢低,河流眾多。此外,西北干旱半干旱的地區,容易發生大風、沙塵暴等災害。這些地帶性特征與我國的地理位置、氣候、地形等因素有著緊密的關系,因此,為了科學有效實施防災減災措施,必須充分結合地理因素。
3.3 時空分布規律
氣象災害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都很有規律。有的災害會持續很長時間,覆蓋廣大的區域,如連續幾年的干旱,這種災害會對受影響區域造成嚴重的影響[5-9]。還有的災害影響范圍小但持續時間長,如某些地區的沙塵暴,雖然只是發生在那一帶,但會對當地生態和人們的生活生產造成長期傷害。還有的災害來得突然,短時間內就會影響一大片區域,如寒潮或霜凍等,這些災害破壞力尤其嚴重,對農作物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都造成威脅。另外,也有時間短范圍也小的氣象災害,如局部地區的冰雹或臺風,雖然范圍有限,但損失可能非常嚴重,造成較大經濟損失,甚至威脅人身安全。所以,了解這些災害的分布規律非常重要,必須加強氣象監測和預警,提高人們的防災減災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各種氣象災害[10-11]
4結束語
農業生產要想穩定、高效發展,就不能輕視氣象災害帶來的影響。農業,是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石,而農業生產深受自然環境影響。當前,全球氣候越來越復雜,極端天氣越來越多,農業生產面臨的挑戰越發嚴峻。人們必須重視氣象災害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特點,不僅要觀察氣象災害如何影響作物的產量、品質及市場價值,還要通過不斷探索提高農業生產的抗災能力。從農業生產的前期規劃、生產環節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到遭遇災害后的恢復工作,以及應對市場波動所進行的市場調控,人們不僅需要樹立防災減災的意識,還要著力提升與之相關的各項能力。唯有如此,農業生產才能保持長期穩定,為社會的長遠發展筑牢根基。
參考文獻
[1]趙婭君,鄭粉莉,姚亞慶,等.1978一2018年我國農業氣象災害時空變化特征[J].自然災害學報,2022,31(1):198-207.
[2]吳博文,劉忠禮,達英.博州主要氣象災害及其時空特征分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0,10(5):141-142.
[3]孔冬艷,陳會廣.近40年來中國農作物與耕地受災時空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0,29(5):1236-1246.
[4]姜彩蓮.兵團第六師2014—2018年大風災害時空分布特征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新疆農墾科技,2019,42(9):45-47.
[5]張英,郭健斌,郝文淵,等.年楚河流域氣象災害時空特征及發生規律分析[J].綠色科技,2019(24):9-11.
[6]韓瑞,金建伊.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氣象服務建議[J].河北農機,2024(22):112-114.
[7]任一銘,李喜賀.遼源市主要氣象災害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分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4,14(8):183-185.
[8]邢超超.氣象災害對二連浩特市生態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其防范策略[J].南方農業,2024,18(12):136-138.
[9]鄭春敏.紅河州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氣象服務建議[J].黑龍江糧食,2024(1):57-59.
[10]易歡,李娟.新疆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災減災對策[J].數字農業與智能農機,2024(1):48-50.
[11]高宇,閆婷,肖旭,等.氣象災害對延安市農業生產的影響與防災減災措施[J].數字農業與智能農機,2023(10):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