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挑戰,其發生率、強度均不斷提高,持續時間也在延長[1]。大部分中國人以水稻為主食,但氣候變化導致我國水稻產量不穩定問題日益突出,直接影響到我國的糧食安全,因此研究氣候變化對水稻產量的影響顯得尤為必要。研究表明,降水量、日照時數和氣溫對中國水稻產量的影響具有較強的地域分布差異[2-6]。降水增多有利于我國西南地區、西北地區及青藏地區等地的水稻增產;日照時間延長有利于我國西南及東北地區的水稻增產;增溫對長江中下游地區、華南地區、西北地區等均有正面效應,而對西南地區、東北地區及黃淮海地區則表現出明顯的負面效應[。惠水縣地處西南地區,位于貴州省中南部,水稻是惠水縣秋糧的重要來源,因此分析惠水縣1980一2020年的氣候變化特征及其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1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收集1980一2020年惠水縣國家基本氣象站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包括平均氣溫、降水、日照等數據,利用《惠水縣志(1978—2015)》《惠水年鑒》及惠水縣農業農村局提供的統計資料,獲得惠水縣1980—2020年的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數據。
1.2 研究方法
利用最小二乘法擬合一元線性回歸方程 y(t)=at+b 估算氣候傾向率,y為時間序列對應的氣候要素值,t為時間序列, a 為線性回歸所得斜率,b為截距,將10( a 的10倍)作為氣候要素傾向率(該數值可描述氣候要素隨時間序列的變化趨勢), alt;0 表示氣候要素隨 t 呈下降趨勢, agt;0 表示氣候要素隨t呈上升趨勢[8]
2 結果與分析
2.1氣候要素的變化特征
圖1為1980一2020年惠水縣平均氣溫、降水量、日照時數的年際變化趨勢和水稻單產量的變化情況。從圖1a可以看出,平均氣溫呈逐年上升趨勢,1980—2020年平均氣溫氣候傾向率為
年,升高趨勢較為明顯,這是全球變暖大背景下不可避免的問題。圖1b和圖1c顯示降水量和日照的年際變化趨勢不明顯,降水量呈上升趨勢,但降水量年際波動比較大,最低為 811.4mm(2013) 年),最大為 1641.3mm(2020 年),主要原因在于貴州省降水受地質地貌和季風的影響較大[9。惠水縣位于貴州省的中南部,每年季風強度直接影響惠水縣的降水量;日照時數總體呈下降趨勢,主要原因在于人為活動導致大氣氣溶膠濃度的提高,削弱了太陽直接輻射,次要原因是觀測環境逐漸惡化。1990一2005年日照時數較少,之后逐漸增多,2010—2016年大幅減少,2017年以后趨于穩定。圖1d顯示,1980—2020年水稻單產量總體上呈增加趨勢,1990—2010年呈明顯上升趨勢,2010年單產量達到最高,2011年迅速減少,之后波動較小并逐漸趨于穩定。從圖1可以看出,水稻單產量年際變化趨勢與日照時數年際變化趨勢較為相似,呈現明顯的負相關關系。
圖2是惠水縣1980一2020年氣溫、降水量、日照時數的月變化曲線。圖2a顯示,惠水縣7月平均氣溫最高,圖2b顯示,惠水縣6月降水量最多。可見,惠水縣的氣候基本是雨熱同期。惠水縣降水量年內分布不均,兩頭少、中間多,容易出現秋冬春連旱的情況。圖2c中,日照時數呈雙峰值變化趨勢,即5月和8月,8月日照時數最多。1一5月日照時數逐漸增多,6月是惠水縣降水量最多的月份,6月的降水云團導致到達地面的太陽直接輻射減少。由此可見,惠水縣6月的日照時數減少,6月以后日照時數逐漸增多,8月達到峰值,秋冬季逐步減少。


2.2氣候變化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惠水縣種植一季稻,主要發育期為4月底至9月,利用水稻產量與發育期的氣溫、降水量和日照時數進行回歸分析,得到表1。總體來看,惠水縣水稻產量與氣溫呈正相關。水稻是喜溫作物,在一定范圍內氣溫升高,水稻生長越好,產量越高。其中,水稻產量與7、8、9月的氣溫呈明顯的正相關,此時水稻處于拔節孕穗期到成熟期,溫度較低會導致水稻葉片失綠變黃,影響水稻的光合作用和灌漿,降低其產量和品質。成熟期一般要求平均氣溫為 20-30°C ,而惠水縣9月平均溫度是 20.96°C ,適宜水稻生長。
水稻產量與5、8月的降水量呈負相關,其余月份呈正相關。水稻在生長過程中需要獲得大量水分,特別是分蘗期和孕穗期,充足的水分有利于水稻分蘗為旺苗,在孕穗期給植株葉鞘、葉片、葉枕等組織提供充足的水分,進而提高結實率。6一7月是惠水縣水稻的分蘗期和拔節孕穗期,降水量越高,秧田水分越充足,水稻分蘗越多,結實率和產量越大。5月水稻時處于出苗和3葉期,過多的降水導致秧田的溫度較低,不利于水稻出苗和生長,導致水稻出苗率低,進而降低水稻產量。8月水稻處于抽穗和乳熟期,需要控制秧田的土壤含水量,過高的含水量容易造成水稻空殼,進而導致水稻減產。
水稻產量與6月的日照時數呈明顯的負相關。6月惠水縣的水稻處于移栽返青期和秧田分蘗期,日照時數越多,秧田的水分流失較快,土壤含水量降低,移栽后的秧苗也不容易成活,分蘗期的秧苗也會減少分蘗數量,減慢分蘗速度;同時,6月的降水量全年最高,高溫高濕的環境容易引發病蟲害,從而減少水稻產量。

3結論
(1)惠水縣氣溫增高趨勢明顯,這與全球變暖的趨勢一致,水稻產量與氣溫總體呈正相關,在一定范圍內,氣溫升高有利于提高水稻產量。
(②降水量和日照時數的變化趨勢不明顯,但降水量的年際波動較大。惠水縣氣候具有雨熱同期的特點,并且降水量年內分布不均,容易出現秋冬春三季連旱的情況,當秋冬季降水較少時,春季種植人員需要做好秧田蓄水工作。
(3)日照時數年際變化呈現減少趨勢,水稻產量與日照時數呈明顯的負相關,日照時數減少有利于提高水稻產量。水稻產量與7、8、9月的溫度呈正相關,此時是水稻發育的關鍵期,也是惠水縣全年氣溫較高時期,有利于水稻的生長發育。降水量和日照時數主要影響水稻的分蘗期和拔節孕穗期(6一7月),在此期間降水量增多,日照時數減少,有利于水稻分蘗和拔節孕穗。
綜上,惠水縣的氣溫、降水量、日照時數在水稻發育的關鍵期較為適宜,但6一7月的溫度和降水量均較高,水稻種植人員需注意防范高溫高濕環境下出現的病蟲害,及時進行誘捕和噴灑農藥。
參考文獻
[1]楊滿山,關凱心,張文夢,等.氣候變化對川渝水稻產量的潛在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2024,45(10):1146-1159.
[2]周澤羽.氣候變化對中國水稻生產的影響及其適應措施[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3.
[3]朱紅根.氣候變化對中國南方水稻影響的經濟分析及其適應策略[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0.
[4]崔靜,王秀清,辛賢,等.生長期氣候變化對中國主要糧食作物單產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11(9):13-22.
[5]趙寶山,竇美安,安東升,等.湛江地區干濕氣候變化特征及其對水稻、糖蔗和花生產量的影響[J].熱帶作物學報,2023,44(7):1506-1514.
[6]韓芳玉,張俊飚,程琳琳,等.氣候變化對中國水稻產量及其區域差異性的影響[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9,35(3):283-289.
[7]胡琦,董蓓,潘學標,等.1961一2014年中國干濕氣候時空變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7,33(6):124-132,315.
[8]彭菊,周秋文,韋小茶,等.貴州省1960—2014年降水量時空變化特征分析[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19,30(5):148-154.
[9]董琳,張鑫明,華淑惠,等.氣象條件對水稻生長的影響分析[J].種子科技,2024,42(3):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