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5)05-0287-03
寒潮是一種西伯利亞高壓向南暴發的激烈天氣過程,是冬半年在特定的大氣環流背景下,由極地或寒帶的寒冷空氣大規模地向中、低緯度的侵襲活動,寒潮過程來臨時會造成氣溫急劇下降,并伴有大風、沙塵和雨雪天氣[1-2]。寒潮天氣過程是河北地區乃至我國最主要的災害性天氣之一,嚴重的寒潮天氣過程對漁牧業、交通業、畜牧業、農耕行業及人體健康等都有較為嚴重的影響[3]。
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源地主要有新地島以西洋面、新地島以東洋面和冰島以南洋面[4]。影響河北省的冷空氣路徑主要為自西伯利亞中部地區東南下。宋曉輝、郭立平、李紅英等學者分別針對邯鄲市、廊坊市、京津冀地區、華北地區、呼倫貝爾市、柴達木盆地、魯南地區、七臺河市的寒潮活動特征展開研究[5-12]。研究利用1963一2020年元氏縣最低氣溫逐日資料,對該地區寒潮活動的天氣氣候特征進行分析,從而提高寒潮及極端低溫的預測水平,為當地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參考。
1數據與方法
1.1 數據
選用河北省石家莊元氏站1963一2020年的逐日地面氣象觀測資料,選取每年的冬半年(11月1日一翌年1月31日)逐日最低氣溫進行統計分析,常年值采用1981一2010年30年的平均值。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寒潮等級》(GB/T21987—2017)[13],給出寒潮等級判定。
1.2 方法
1.2.1 氣候傾向率
氣象要素y序列的長期趨勢變化用一元線性函數y=ax+b 來表示, x 為年序列號( x=1963 ,1964,1965,…,2020年),b為常數項,a為線性傾向值[14]。傾向值Δa 的符號表示氣候變量的趨勢傾向性值, Δa 值的大小反映上升或下降的速率,正號為增加趨勢,負號為減少趨勢。以線性回歸系數 a 的10倍作為氣候傾向率。
1.2.2 Mann-Kendall檢驗
Mann-Kendall檢驗可以用來判斷氣候序列中是否存在氣候突變,確定突變發生時間,假設時間序列數據
為樣本數
Mann-Kendall統計變量 S 的計算公式如下:


定義統計變量的計算公式如下:

若 UFk 值大于0,表明序列呈上升趨勢,小于0則表明呈下降趨勢。當超過臨界直線時,則表明上升或者下降趨勢顯著。若兩條直線相交,且交點在臨界直線之間,則交點對應的時刻就是突變發生的時間。
2冬季寒潮的氣候變化特征
2.1 寒潮日數的月際變化特征
從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站1963一2020年冬季寒潮日數的月際變化(表1)可以看出,元氏站冬季寒潮總日數和一般寒潮日數均在11月份出現天數最多,其次是1月份,再次是12月份。各月均是一般寒潮日數最多,其次是強寒潮和特強寒潮日數。強寒潮日數11月份最多,達11d,1月和12月均為8d;特強寒潮日數11月和12月份最多,均為4d,1月為 2d?

2.2 寒潮日數的年際變化特征
2.2.1寒潮總日數的年際變化特征
根據1963一2020年元氏冬季寒潮總日數的年際變化情況可知,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元氏地區寒潮總日數常年值為1.97d,整體呈現顯著減少的變化趨勢0 Γlt;0.01) ,以 0.56d/10 年的速度減少。且年際波動明顯,其中1972年寒潮總日數最高,達8d,整體存在一定的年代際差異。20世紀60\~70年代,寒潮總日數相對較多,20世紀80年代寒潮總日數次之,20世紀末最少。寒潮總日數的年際變化在各時段呈現出“減一減一減”顯著減少趨勢( Plt;0.1) ,1963—1980年減少趨勢最顯著,以 1.86d/10 年的速度減少;其次是1981—2000年,以 1.36d/10 年的速度減少;2001—2020年寒潮總日數以 1.14d/10 年的速度減少。
2.2.2一般寒潮日數的年際變化特征
根據1963—2020年元氏冬季一般寒潮日數的年際變化情況可知,其變化與寒潮總日數相一致。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元氏地區一般寒潮日數常年值為 1.5d 整體呈現顯著減少的變化趨勢( Plt;0.01) ,以 0.31d 10年的速度減少;年際波動明顯,其中1966和1984年一般寒潮日數最高,達5d;整體存在一定的年代際差異,其中20世紀60和80年代末,一般寒潮日數相對較多,2010年前后相對較少。具體來看,一般寒潮日數的年際變化在各時段呈現出“減一減一減”顯著減少趨勢( Plt;0.1? 。2001一2020年一般寒潮日數減少趨勢最顯著,以 1.13d/10 年的速度減少,其次是1963—1980年,以 1.08d/10 年的速度減少;最后是1981—2000年,以0.87d/10 年的速度減少。
2.2.3強寒潮和特強寒潮日數的年際變化特征
根據1963—2020年元氏冬季強寒潮和特強寒潮日數的年際變化情況可知,與寒潮總日數及一般寒潮日數的年際變化相一致,元氏地區強寒潮日數呈現顯著減少的變化趨勢( Plt;0.1) ,以 0.19d/10 年的速度減少,特強寒潮日數也為減少的變化趨勢,以 0.06d/10 年的速度減少;年際波動明顯,其中1972年的強寒潮日數最高,達6d,1967和1981年特強寒潮日數最高,均為2d;整體存在一定的年代際差異,其中20世紀60年代左右,強寒潮和特強寒潮日數相對較多,2010年前后相對較少。
2.3寒潮過程數的年際變化特征
元氏地區寒潮過程數常年值為1.37次,整體呈現顯著減少的變化趨勢( Plt;0.01) ,以0.30次/10年的速度減少。年際波動明顯,其中寒潮過程數最高為4次,分別出現在1963、1964、1966、1969、1970和1988年。整體存在一定的年代際差異,其中20世紀60\~70年代,寒潮過程數相對較多,其次是20世紀80年代,2010年前后相對較少。具體來看,寒潮過程數的年際變化在各時段呈現“減一減一減”顯著減少趨勢,1963—1980年減少趨勢最為顯著( Plt;0.01, ,以1.45次/10年的速度減少;其次是1981—2000年,以0.84次/10年的速度減少;2001—2020年寒潮總日數以0.54次/10年的速度減少。
3冬季寒潮特征的突變檢驗
3.1寒潮日數的年際突變檢驗
3.1.1寒潮總日數的年際突變檢驗
由UF曲線(圖1)可看出,自20世紀70年代之后,元氏冬季寒潮總日數有明顯的減少趨勢。根據UF和UB曲線的交點可以看出,2010年前后,元氏冬季寒潮總日數存在明顯的年際突變。

3.1.2一般寒潮日數的年際突變檢驗
由UF曲線可看出,元氏冬季一般寒潮日數在整體時段呈現出明顯的減少趨勢,且其在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紀初期呈現出一定的增加趨勢。根據UF和UB曲線的交點可以看出,2012年前后,元氏冬季一般寒潮日數存在明顯的年際突變。
3.1.3強寒潮和特強寒潮日數的年際突變檢驗
由UF曲線可看出,元氏冬季強寒潮和特強寒潮日數在整體時段呈現出明顯的增加趨勢,且其在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存在顯著增幅。根據UF和UB曲線無交點可以看出,分析時段元氏冬季強寒潮和特強寒潮日數不存在明顯的年際突變。
3.2寒潮過程數的年際突變檢驗
與寒潮總日數的突變分析相一致,自20世紀70年代之后,元氏冬季寒潮過程數有明顯的減少趨勢。根據UF和UB曲線的交點可以看出,2010年和2015年前后,元氏冬季寒潮過程數存在明顯的年際突變。
4冬季寒潮特征的能量譜特征分析
4.1寒潮日數的能量譜特征分析
4.1.1寒潮總日數的能量譜特征分析
根據1963一2020年元氏冬季寒潮總日數年際能量譜分布可以看出,元氏冬季寒潮總日數在年際尺度上存在一定差異,其在1963一2014年左右,呈現出較明顯的2\~4年的帶狀連續高能量區,且其在20世紀60年代、80年代以及21世紀初存在4年能量值相對較高,2010年后不存在顯著高能量區。
4.1.2一般寒潮日數的能量譜特征分析
根據1963一2020年元氏冬季一般寒潮日數年際能量譜分布可以看到,與寒潮總日數相一致,元氏冬季一般寒潮日數在年際尺度上存在一定差異,整體存在較明顯的2\~4年的帶狀連續高能量區,且其在20世紀60年代、80年代以及21世紀初存在4年能量值高值中心,2020年左右該高能量區繼續存在。
4.1.3強寒潮和特強寒潮日數的能量譜特征分析
根據1963一2020年元氏冬季強寒潮和特強日數的年際能量譜分布可以看到,元氏冬季強寒潮日數在20世紀70年代存在2\~4年的強能量區域,而對于特強寒潮日數來說,其2\~4年的帶狀連續高能量區分布在整個時段,且其在20世紀60年代、80年代以及21世紀初存在2\~4年能量值高值中心區域。
4.2寒潮過程的能量譜特征分析
1963一2020年元氏冬季寒潮過程數年際能量譜分布整體來看,與寒潮過程數相一致,元氏冬季寒潮過程數年際尺度上存在一定差異,整體存在較明顯的2\~8年的帶狀連續高能量區,且其在20世紀60年代、80年代末存在2\~4年能量值高值中心。
5結論
選取了元氏站近58年的氣象資料,分析寒潮總日數、不同等級寒潮日數、寒潮過程數、不同持續時間寒潮過程、寒潮過程最長持續時間的氣候變化特征,結論如下。
(1)在月際變化中,寒潮總日數、一般寒潮日數和強寒潮日數均在11月最多,分別為66、51和11d。各月一般寒潮日數占比最大。特強寒潮日數11和12月最多,均為4d。在年際變化中,寒潮總日數、一般寒潮、強寒潮和特強寒潮日數呈現顯著減少趨勢,最大減少趨勢分別為 1.86,1.13,0.19,0.06d/10 年。寒潮過程數呈顯著減少趨勢,1963—1980年最為顯著,為1.45次/10年。
(2)UF和UB曲線有交點得出,2010年前后,寒潮總日數存在明顯年際突變。2012年前后,一般寒潮日數存在明顯的年際突變。2010年和2015年前后,元氏冬季寒潮過程數存在明顯的年際突變。元氏冬季寒潮最長持續時間在2018年左右,呈現明顯年際突變。UF和UB曲線無交點得出,持續1\~3d的寒潮過程數在分析時段不存在明顯的年際突變。強寒潮和特強寒潮日數不存在明顯的年際突變。
(3)寒潮總日數在年際尺度上存在一定差異,在1963一2014年左右,呈現2\~4年帶狀連續高能量區,且在20世紀60年代、80年代以及21世紀初存在4年能量值相對較高,2010年后不存在顯著高能量區。一般寒潮日數整體存在2\~4年帶狀連續高能量區,且其在20世紀60年代、80年代以及21世紀初存在4年能量值高值中心,2020年左右該高能量區繼續存在。強寒潮日數在20世紀70年代存在2\~4年的強能量區域,對于特強寒潮日數來說,其2\~4年帶狀連續高能量區分布在整個時段,且其在20世紀60年代、80年代以及21世紀初存在2\~4年能量值高值中心區域。寒潮過程數整體存在較明顯的2\~8年的帶狀連續高能量區,且其在20世紀60年代、80年代末存在2\~4年能量值高值中心。
參考文獻
[1]翟華,陳麗營,陳林.近30a牡丹江市寒潮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其變化分析[J].黑龍江氣象,2013,30(1):5-7.
[2]王宇宸,王英舜.1954—2020年錫林浩特地區寒潮氣候特征分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1,11(11):45-47.
[3]趙玉廣,何麗華,張南,等.河北省寒潮天氣形勢分析及預報[J].干旱氣象,2012,30(1):94-99
[4]朱乾根,林錦瑞,壽紹文,等.天氣學原理和方法[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
[5]宋曉輝,杜亮亮,田秀霞,等.1976—2016年河北邯鄲寒潮活動特征[J].干旱氣象,2019,37(5):754-761.
[6]郭立平,杜海濤,黃浩杰.氣候變暖背景下廊坊寒潮的變化與極端特征[J].中國農學通報,2019,35(29):109-115.
[7]李紅英,林紓,王云鵬,等.1961—2017年京津冀地區寒潮活動特征[J].干旱氣象,2022,40(1):41-48.
[8]倪云虎,梁好,徐俊德,等.中國華北地區寒潮的變化特征[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3):66-67.
[9]楊雪峰.呼倫貝爾市2023年3月一次暴風雪降溫天氣過程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4(12):92-95.
[10]韓廷芳,劉成豐,何生錄,等.2023年1月12—15日柴達木盆地寒潮天氣過程分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4,14(2):212-214,222.
[11]田原,張蕊.魯南地區寒潮天氣過程分析及其對農業的影響[J].中南農業科技,2023,44(8):113-116.
[12]胡玥明,曲艷秀,徐竟涵.2022年10月2—4日七臺河市一次寒潮天氣過程個例分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3,13(8):249-251.
[1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寒潮等級:GB/T21987—2017[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7.
[14]白金風,公芙萍,李春華,等.侯馬市近30年霜及霜凍的氣候特征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12):257-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