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2024年玉米種植面積99萬畝,單產450.68kg/ 畝,總產量約45.18萬噸。然而,受產地環境(如土壤肥力、氣候波動等)、品種選用不當、栽培管理粗放及病蟲害防控滯后等因素影響,玉米質量參差不齊。當前,種植不規范、抗逆性不足等問題已成為制約玉米產量與品質提升的關鍵瓶頸。為破解上述難題,需圍繞“抗逆減損、高產高效”目標,系統構建適配日照地區的玉米栽培技術體系。
1選地整地
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肥力較高、保水保肥性能好、排灌方便的地塊。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進行深耕或深松,達到地平、土碎、無坷垃。實行秸稈還田,采用免耕方式的,小麥留茬高度 ?15cm ,秸稈粉碎長度 ?10cm ,秸稈粉碎合格率 390% ,并均勻拋撒;采用滅茬作業方式的,將殘茬和雜草切碎,耕耙地 ?15cm ,與土壤混合均勻。
2 品種選擇
選擇適合當地氣候、土壤條件的抗病抗倒伏、適宜密植、熟期適中、宜機收的高產穩產品種,如登海605、登海710、裕豐303、金陽光320、沃玉3號等。
3播種期及播種方式
小麥收獲后,及時搶茬播種。宜精量單粒播種,播種機應具備種肥同播功能,肥、種隔離,貼茬直播或清茬播種,一般大田可采用60~70cm 等行距播種;高產攻關田可采用大小行種植,大行距 80~85cm ,小行距 40~50cm ,種子播深 3~5cm ,肥料側深施于種子下方 8~ 10cm ,播種時應做到播深一致,不重播、不漏播。
4播種密度
耐密型品種高產田每畝播種 5000~5500 株,一般大田每畝播種 4000~4500 株;大穗型品種高產田每畝播種4000株左右。
5 加強田間管理
5.1 除草方法
播種后每畝噴施精異丙甲草胺兌水 20~ 45L進行苗前除草;在玉米 3~5 葉期,每畝噴 施煙嘧磺隆和氯氟吡氧乙酸復配制劑或煙嘧磺 隆和莠去津復配制劑等,按登記用量兌水 30~ 45L進行苗后除草。
5.2 苗期管理
苗期保持土壤表層適度干旱,可誘導玉米根系向深層土壤延伸,形成“蹲苗”效應,增強植株抗逆性。此階段若無顯著萎蔫癥狀,無需人工灌溉。苗期遭遇強降水時,需在雨后24小時內疏通田間排水溝,防止芽澇或苗澇導致根系缺氧壞死。因強風雨導致幼苗倒伏時,若莖稈未折斷且根基部穩固,無需人工扶正。倒伏后2~3日內植株可通過向地性生長自動恢復直立狀態,此時避免踩踏或機械作業損傷莖葉。
5.3 穗期管理
穗期是玉米莖節伸長、葉片增大、根系擴展、雌雄穗分化時期,是玉米生長發育最為旺盛和田間管理最關鍵的階段。這一時期的主攻目標是“促進個體健壯抗逆、構建豐產群體結構、保穗足、促穗大”。大喇叭口期到抽雄期是玉米需水的臨界期,當土壤水分含量低于 70% 時,應抓緊澆水,防止“卡脖旱”造成雌雄穗發育不同步。如出現脫肥現象,可在大喇叭口期每畝追施尿素 5~8kg
5.4 化控促壯防倒伏
高肥水、密度大的地塊,發生倒伏的風險大,應在玉米 7~11 片葉高 50~70cm 進行化控,可葉面噴施胺鮮·乙烯利、矮壯素等藥劑,促進莖稈粗壯,增強抗逆和抗倒伏能力。
5.5 肥水管理
7—8月降水集中期,土壤養分易隨徑流淋失,容易出現脫肥現象。對出現脫肥癥狀或未施用種肥的地塊,拔節期至大喇叭口期每畝追施尿素 15~20kg 、硫酸鉀 15~18kg ;高產田應適當加大施肥量;也可在灌漿期利用無人機噴施葉面肥和植物調節劑,滿足灌漿期的養分需求,延緩葉片衰老、促進光合產物積累和運轉,增加粒重。
5.6 花粒期管理
花粒期是玉米產量形成的最關鍵時期,直接決定著穗粒數和千粒重。這一時期的主攻目標是“保授粉、促灌漿、防早衰、增粒重”。玉米開花授粉期間,如遇連陰雨或極端高溫天氣,會嚴重影響授粉效果。可采取小型無人機低飛輔助散粉等辦法,提高玉米結實率,增加穗粒數。如遭遇高溫干旱,應及時灌溉,調節田間小氣候;連陰雨后或高溫前,可噴施蕓苔素內脂、寡糖復合物等抗逆調節劑,提高植株抗逆能力。出現脫肥早衰的地塊,應及時借熵追肥,也可在葉片上噴施磷酸二氫鉀或尿素,提高光合效率、提升灌漿質量。土壤熵情較差時,應及時澆水,出現田間漬澇時應及時排水。
6 病蟲害防治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原則。
6.1 農業防治
選擇抗病、優質品種;培育壯苗;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玉米收獲后及時清潔大田,處理殘株落葉及雜草等。
6.2 物理防治
在田間放置頻振式殺蟲燈,可有效防治鱗翅目害蟲成蟲,或使用性誘劑(性誘劑水盆誘捕器每畝放置15個)監測二點委夜蛾、玉米螟、棉鈴蟲、草地貪夜蛾等蟲害。在蚜蟲、薊馬、灰飛虱發生重的田塊,分別懸掛黃色、藍色、黃綠粘板誘殺成蟲。色板懸掛于玉米田間,高于植株 15~20cm ,每畝懸掛15~25 塊。
6.3 生物防治
在玉米螟第二代和第三代成蟲盛發期,間隔5天,分兩次釋放赤眼蜂;或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白僵菌與細土混合后撒入玉米心葉,可有效防治玉米螟。可采用寄生蜂等天敵防治草地貪夜蛾等。
6.4 化學防治
玉米心葉末期,選用苯醚甲環唑、代森銨、吡唑醚菌酯、肟菌·戊唑醇等殺菌劑噴施防治葉斑類病害;玉米 5~8 葉期,用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或多菌靈進行葉面噴霧,防治褐斑病;玉米苗期和心葉末期可選用氯蟲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維菌素、蘇云金桿菌、溴酰噻蟲嗪等防治二點委夜蛾、玉米螟、粘蟲、甜菜夜蛾、棉鈴蟲及其他鱗翅目害蟲;選用噻蟲嗪、吡蟲啉等噴霧防治薊馬、灰飛虱等;選用白僵菌、甲氨基阿維菌素、四氯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乙酰甲胺磷等藥劑防治草地貪夜蛾。
7適期收獲,減損增效
玉米收獲時機的把握至關重要,關乎產量與效益。在玉米成熟期,即籽粒乳線基本消失。基部黑色層顯現時,應立即開展收獲作業,確保應收盡收,顆粒歸倉。
玉米進入灌漿后期,每延遲一天收獲,每畝地可增產 5~8kg 。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適期收獲工作,通過科學合理安排收獲時間,適當延長籽粒灌漿時長,促使植株充分積累干物質,進而有效提升玉米的產量與品質。
通常情況下,普通地塊適宜在10月初進行收獲;而高產地塊則建議在10月15日前后開展收獲作業。此外,若玉米收獲期間遭遇持續降雨天氣,務必在降雨來臨前爭分奪秒搶收,全力以赴降低因天氣因素造成的損失。
作者簡介:李曉英,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糧油作物、蔬菜、中藥材等農業技術推廣及田間管理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