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少年本應是被保護的群體,但在戰爭的陰霾下、歷史的褶皺中,無數少年以稚嫩肩膀扛起了抗爭的火炬。他們或在硝煙中傳遞情報,或在絕境中以智慧突圍,或以文字鐫刻希望一一年齡未能禁錮勇氣,苦難反而鑄就堅韌。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本刊編輯部特別策劃了主題欄目《硝煙為墨 童筆鑄史》。每期為同學們刊登兩篇國內外少年奮勇抗戰的故事,定格不同戰場上的少年身影。
本該是與紙鳶與糖果為伴的年紀,他們卻握緊了抗爭的火炬。這些稚嫩的肩膀,扛起了連成人都難以承受的重擔。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雨來和柳德米拉姐弟的故事,觸摸戰火中依然跳動的童心,感受那份超越年齡的勇氣與擔當。
還鄉河的小英雄
1943年秋天,還鄉河兩岸的蘆葦蕩泛著金黃。12歲的雨來像條靈活的魚兒,從小在河里摸爬滾打,一個猛子能扎出十幾丈遠。
一天清晨,日軍突然包圍了村子,把全村的孩子趕到河邊“八路軍的糧食藏在哪里?不說就統統槍斃!”日本軍官獰笑著舉起手槍。孩子們嚇得渾身發抖,雨來卻擦緊了拳頭一一他昨天剛幫游擊隊藏過糧食。
“我知道!我帶你們去!”雨來突然站出來。日軍大喜,押著他往河邊走。雨來故意領著他們繞到深水區,突然指著遠處喊:“看!就在那兒!”趁鬼子張望時,他“撲通”扎進河里,像條魚兒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
日軍氣急敗壞,對著河面瘋狂掃射,子彈激起朵朵水花。其實雨來早潛到蘆葦叢里,悄悄引導藏在河灣的漁船轉移。第二天,趁日軍換崗時,他含著蘆葦稈潛游,把情報塞進與游擊隊約定的樹洞里。當夜,游擊隊員順著雨來畫的水路圖,端掉了日軍糧倉。熊熊火光中,雨來又溜回村里,把日軍丟下的罐頭分給餓壞的伙伴們。
從此,還鄉河畔流傳起一首歌謠:“雨來雨來真機靈,鬼子氣得直跳腳,河里藏著千軍馬,蘆葦蕩里出奇兵!”這個水性超群的小少年,用智慧和勇氣守護著家鄉的每一朵浪花。
列寧格勒的星火
1941年冬,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困,炮火與饑餓籠罩著這座城市。15歲的柳德米拉和她12歲的弟弟亞歷山大失去了父母,卻在地下抵抗組織里找到了戰斗的勇氣。
亞歷山大瘦小的身軀能鉆進德軍忽視的角落,利用廢棄的地鐵隧道運送藥品;而柳德米拉則能說一口流利的德語,于是她偽裝成送信女孩,探聽敵情。
某個風雪夜,德軍巡邏隊突然逼近他們藏身的秘密倉庫。亞歷山大抓起一捆浸了煤油的破布,點燃后扔向遠處。“快跑!”他低聲催促同伴,故意暴露自己,引開追兵。然而,他中了德軍的陷阱 他被抓住,并被拖進了審訊室。
柳德米拉沒有逃走。她趁亂潛人德軍司令部,從軍官的抽屜里偷走了一本密碼冊。可就在翻越圍墻時,探照燈鎖定了她。
牢房里,皮鞭抽裂了柳德米拉的后背,但她始終守口如瓶。當德國軍官逼問她的同伙的名單時,她抬起頭,用俄語嘶吼:“你們永遠贏不了!”
三天后,德軍在處決她前,發現她的衣袋里藏著一本日記最后一頁寫著:“我們不是英雄只是不想讓列寧格勒的靈魂熄滅。”
而在城市的另一頭,亞歷山大在被押上卡車時,悄悄將最后一沓傳單撒向空中。雪花般飄落的紙片上,印著一行字:“黎明會來的。”
編者寄語
華北的槍聲中,12歲的雨來假意帶日軍尋糧,卻縱身躍入深水,他在彈雨中指引村民轉移,又冒死送信助游擊隊焚毀敵軍糧倉。
列寧格勒的硝煙里,亞歷山大用瘦弱的肩膀運送藥品,在被敵人押上卡車時,仍借機撒傳單;15歲的柳德米拉盜取密碼冊被捕后寧死不屈。
從白洋淀到伏爾加河,少年以血肉為火把,在至暗時刻扛起希望 稚嫩的肩膀,從來都能扛起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