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要寫景物,就不能只寫景物,不僅要通過語言來呈現景物的形象,更要通過各種描寫景物的方法讓讀者感受到畫面及其意境,使讀者產生共鳴。在《呼蘭河傳》中,蕭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家鄉的童年生活,也用凄婉的筆調向最遙遠的故鄉告別,其中大量的景物描寫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讓我們跟隨蕭紅的《呼蘭河傳》,看看怎樣寫出生動且傳情的景物畫面吧!
選取典型景物,營造畫面感
大地一到了這嚴寒的季節,一切都變了樣,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風之后,呈著一種混沌沌的氣象,而且整天飛著清雪。人們走起路來是快的,嘴里邊的呼吸,一遇到了嚴寒好像冒著煙似的。七匹馬拉著一輛大車,在曠野上成串地一輛挨著一輛地跑,打著燈籠,甩著大鞭子,天空掛著三星。跑了兩里路之后,馬就冒汗了。
在描繪一幅比較宏大的畫面時,很多同學喜歡用成語來泛泛而談,比如寫人多就用“人山人?!保瑢憻狒[就用“人聲鼎沸”。這樣一筆帶過的景物往往無法把讀者帶人文章的字里行間。我們需要用景物來構成畫面,用畫面來吸引讀者,讓讀者在畫面中產生情感共鳴。那么是不是要把這個畫面里的所有景物都刻畫出來呢?我們在描繪畫面的過程中,如果選取的景物太龐雜,會造成“堆砌”的效果。因此,我們要學會選取典型事物來營造畫面。正如蕭紅為了凸顯呼蘭河冬天的肅殺畫面,選取了代表北方地區冬天的典型景物,如灰色的天空、混沌沌的氣象、冒著煙似的呼吸、匆匆的路人以及一輛挨著一輛的馬車。這些典型的北方特色景物能夠幫助讀者“沖破”頭腦的束縛,讓讀者很快地融入東北這寒冷、暗淡的冬天。
調動感官,畫面立體化
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蜜蜂、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蜜蜂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圓滾滾,就像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里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
本段節選自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中的《祖父的園子》,是《呼蘭河傳》中經典的景物描寫。我們在選取典型景物后,更應該用一些方法去突出景物的特點,幫助所描繪的畫面“立體起來。在本段中,蕭紅用清新的筆觸從視覺(顏色、形狀、亮度)聽覺和觸覺三個方面描寫大花園。蕭紅更加側重于視覺中的顏色描寫,她用大量描寫顏色的詞語給畫面“上色”,讓讀者在閱讀時能眼前一“亮”。通過運用多種感官,能夠將畫面的細節展現出來,使畫面從“2D”走向“3D”。
動靜結合,畫面活起來
這燈一下來的時候,金忽忽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萬人的觀眾,這舉動實在是不小的。河燈之多,有數不過來的數目,大概是幾千只。兩岸上的孩子們,拍手叫絕,跳腳歡迎。大人則都看出了神了,一聲不響,陶醉在燈光河水之中。燈光照得河水幽幽地發亮,水上跳躍著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會有這樣好的景況。

這一段中,蕭紅在刻畫呼蘭河的“盛舉”一七月十五盂蘭會,呼蘭河上放河燈的場景。這個畫面里穿插了動態和靜態描寫,先寫了靜態的“金忽忽的,亮通通的,幾千只河燈”,又寫了“拍手叫絕,跳腳歡迎”的孩子們,還寫了“一聲不響,陶醉在燈光河水之中”的大人們。動靜結合,不僅沒有違和感,而且整個畫面仿佛“活了”。就在這亦動亦靜中,作者寫出了孩子們天真爛漫、歡呼雀躍以及大人們安靜欣賞、沉醉其中的畫面,整個畫面充滿著燈火的光影和暖暖的溫情。
茅盾評價《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蕭紅在《呼蘭河傳》中花了大量筆墨描寫景物,讓“呼蘭河”這個遙遠而美好的故鄉在讀者的腦海中留下一幅幅立體、多彩而生動的畫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