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平陸運河的挖掘機轟鳴著改寫西南出海版圖,湘桂運河、浙贛粵運河等宏大構想也在地方兩會的提案和招標文件中躍躍欲試,有人說,“運河時代”來了。
地方政府對運河的熱望清晰可見。湖南兩度將湘桂運河寫入全國兩會全團建議,江西官員更是為贛粵運河數次赴京爭取支持。運河承載著地方的“黃金夢”:縮短上千公里航程、降低物流成本、重塑產業布局、撬動內陸開放新格局。
不過,關于運河修建也同樣有質疑:在鐵路、公路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耗資千億的超級工程,真能換來黃金效益嗎,經濟賬是否能成立?
2026年平陸運河通航,將是檢驗運河經濟價值的試金石。“運河時代”是否來臨,不取決于挖掘的規模與速度,而取決于每一條水道能否從地理通道轉化為經濟動脈。決策之艱難,正在于這份清醒的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