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靜脈輸液是臨床最常用的給藥途徑之一,能夠快速實現藥物分布,有效維持治療所需的血藥濃度,從而獲得良好的病情控制和改善效果。然而,靜脈輸液外滲情況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可能增加皮下水腫、靜脈炎等并發癥發生風險,不僅影響藥物治療效果,還會加重患者的痛苦感受。本文通過分析靜脈輸液外滲的影響因素,總結預防措施和護理經驗,旨在優化靜脈輸液流程,提高靜脈輸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靜脈輸液外滲;影響因素;預防措施;護理方案;并發癥
輸液外滲是指在靜脈輸液過程中,由于多種因素導致血管壁損傷,致使具有腐蝕性或者刺激性的藥液滲入血管周圍組織,引發靜脈局部組織損傷的臨床現象。由于不同因素造成的藥物外滲現已成為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問題[1~2]。若未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可導致局部皮膚變色、腫脹、疼痛等癥狀,進而引發局部組織潰瘍、深處組織壞死等并發癥,甚至可能并發器官功能障礙,不僅對患者治療效果和預后造成負面影響,還可能引發醫療糾紛、投訴等不良事件[3]。鑒于此,分析靜脈輸液外滲的影響因素,總結預防措施和護理經驗,優化靜脈輸液流程,提高靜脈輸液安全性和有效性。
1靜脈輸液外滲影響因素
1.1 藥物影響因素
很多靜脈輸注的藥物存在高滲透壓、細胞毒性、酸堿度較強等刺激性情況,用藥后可能導致血管收縮或損傷,造成局部組織缺血缺氧甚至壞死[4]。目前臨床常用的多種靜脈藥物具有顯著的血管刺激性,包括細胞毒性藥物(如長春新堿、順鉑等抗腫瘤藥物)、高滲性溶液(如甘露醇、山梨醇等脫水劑)、血管活性藥物(如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升壓藥)、電解質溶液(如葡萄糖酸鈣、氯化鈣等鈣劑)及抗生素類(如青霉素、哌拉西林等β-內酰胺類抗生素)[5]。
1.2 患者影響因素
新生兒、嬰幼兒及老年人相比于年輕人具有更高的靜脈輸液外滲風險。新生兒皮下脂肪含量較厚,輸液可能導致皮膚青紫或蒼白。因此,臨床多采用頭皮置針輸液方式。嬰幼兒的血管管徑小、長度短、走形彎曲,增加穿刺難度,且患兒配合度低,導致靜脈穿刺困難及針頭移位風險增加[6]。此外,嬰幼兒在發生外滲情況后無法準確表達不適,易延誤發現及處理時機。相關研究數據表明,年齡在10個月至3歲的兒童靜脈輸液外滲率更高,且多發于男孩群體[7]。老年人因身體機能衰退、疼痛敏感度降低、皮膚松弛、反應能力減退,易發生無意性活動致使針頭移位,進而導致外滲。同時,老年人的血液黏稠度增大、外周靜脈血管脆性增加,且常伴有管腔狹窄、硬化情況,靜脈回流受阻且缺乏充盈度,也易引發外滲。肥胖、慢性病及循環衰竭患者也存在較高的輸液外滲風險,其中肥胖患者脂肪較多導致靜脈定位困難,且血管壁脂質沉積致管壁增厚,若患者伴發水腫可影響靜脈回流,導致微循環通透性異常,增加液體外滲風險[8];慢性病患者病程長,需要反復靜脈穿刺,導致血管彈性下降;循環衰竭患者可能出現脫水、休克等嚴重并發癥,在循環和代謝異常的影響下會造成患者意識和感覺障礙,引起躁動癥狀,增加外滲風險。
1.3 技術因素與穿刺部位
靜脈穿刺操作不規范、部分護士臨床經驗不足及操作能力欠佳,可能造成機械性血管損傷。護士對局部解剖結構、血管走形及分布掌握不充分,穿刺針選擇不當,對不同藥物的理化性質及輸注要求認識不足,對靜脈通道觀察不到位,以及同一穿刺點反復操作等操作問題,均可能造成外滲。此外,穿刺血管管徑越小則外滲風險越高;與外周靜脈相比中心靜脈更易發生外滲;炎性反應會導致血管壁收縮或更脆,增加了外滲風險[9];皮下組織比較薄弱以及活動關節處靜脈有更高的外滲幾率;局部血管缺氧缺血、手足背部等循環相對較差的部位進行靜脈穿刺也存在較高的外滲風險。
1.4 疾病影響因素
(1)血管結構與功能異常。糖脂代謝異常患者的血管彈性下降、管壁增厚;周圍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結構重塑,順應性明顯下降;心/腎衰竭患者的靜脈壓上升、回流受阻,血管通透性異常。(2)治療相關血管損傷。惡性腫瘤患者需長期輸注高濃度、強刺激性化療藥物,血管脆性和硬度增加,導致穿刺困難;凝血功能異常患者無法完全封閉血管壁創口,導致穿刺不成功。(3)容量負荷與滲透壓失衡。大量快速補液會導致局部血管長時間稀釋,膠體滲透壓降低[10~11]。
2靜脈輸液外滲預防措施
2.1 強化健康教育
輸液前,對患者開展靜脈輸液相關健康教育,講解時應保持音量適宜、吐字清晰及語速適中,確保患者能夠充分理解健康教育的內容。及時告知患者靜脈輸液的作用、鋼針和留置針的應用效果和差異性、如何做好穿刺點保護等內容。輸液過程中,對于應用強刺激性藥物的患者,需要叮囑其減少活動并密切觀察穿刺部位,若出現疼痛、紅腫等異常,及時聯系護理人員處理。
2.2 明確藥物屬性
護理人員需充分掌握不同藥物的濃度、溫度、酸堿度、滲透壓、輸注速度及濃度等物理特性,在輸注強刺激性藥物前,應輸注適量生理鹽水,確保針頭處在血管內部后再用藥,同時應交替輸注強刺激性和無刺激性藥物,以減輕血管刺激。
2.3 做好輸液觀察及保護性干預
輸液期間需密切觀察穿刺點及周圍皮膚狀況,強化護理人員安全和責任意識,重點關注兒童、老年及危重患者的穿刺情況。如發現穿刺點異常或藥液外滲情況,應對外滲情況和相應損傷進行及時處理,必要時更換穿刺部位。做好穿刺部位動態觀察,若出現腫脹、輸液速度下降等情況,應及時檢查是否存在針頭移位或管路受阻等不良情況。對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或者神志不清患者,需做好安全保護,以避免導致不必要的穿刺點損傷;若在關節處穿刺則需做好肢體制動;對于頭皮靜脈輸液患兒應提前叮囑家屬關注患兒的雙手狀態,避免手動牽拉針頭;對于明顯焦躁、配合度低的患者,可遵醫囑提供藥物鎮靜干預[12]。留置針固定選擇水膠體敷料透明貼,維持敷料干燥性,降低輸液外滲風險。
2.4 合理選擇輸液工具和穿刺部位
需要長期輸液治療患者應選擇材質型號合適、導管順應性良好,血管損傷性較小的留置針,通常可連續使用3~5 d,以減少反復穿刺對血管的損傷。對于需長時間輸注強刺激性藥物長或進行大量補液治療的患者,采用靜脈置管方式可有效預防外滲。在穿刺血管選擇方面,上肢靜脈是首選,若有特殊情況可選擇下肢靜脈。穿刺部位選擇應首選遠心端,逐步向近心端過渡,同時應注意避開韌帶、關節、瘢痕及神經等部位[13]。對于存在功能障礙的肢體或接受過腋窩淋巴結清掃的患者,優先選擇健側肢體血管進行穿刺;需長時間輸注血管收縮藥物、高滲溶液或持續性腸外營養治療的患者,應盡量選擇外周靜脈以外的血管進行穿刺。
2.5 保證拔針的正確性
完成輸液后,需及時關閉管路并清除固定膠布,迅速將針頭拔出,在針尖基礎完全拔出時采用無菌干燥棉簽沿著穿刺點血管方向按壓5~10 min,確保無出血后停止,注意按壓力度不能過重或過輕,嚴禁反復按揉。應用留置針發生外滲后應維持導管在位30 min再行拔管,可顯著緩解局部水腫、減輕皮膚損傷。
2.6 增強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
護理人員日常應加強培訓和鍛煉,提升操作技能;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維持平穩樂觀的心態,積極與患者溝通,盡量保證穿刺一次性成功并做好固定;對于無法自制的患者提供保護性約束處理,為患者和家屬講解陪護的正確方法。
3靜脈輸液外滲護理
3.1 刺激性藥物外滲的護理
對于低刺激性藥物(如阿奇霉素)外滲,若形成腫塊的面積≤5 cm×5 cm,建議采用濕熱敷處理;若形成腫塊的面積>5 cm×5 cm,可選用消炎止痛膏外敷或硫酸鎂溶液濕敷,以促進消腫[14]。如果剩余藥液較少可在輸液的同時進行濕熱敷,堅持完成治療。對于強刺激性藥物外滲且無法自行吸收者,應立即冷敷,以減少代謝及藥物擴散,24 h后改用乙醇、碘伏消毒聯合硫酸鎂濕熱敷,48 h內保持受累部位適當抬升,促進回流,減少藥物蓄積。
3.2 血管收縮類藥物外滲的護理
血管收縮類藥物發生外滲后,需立即更換穿刺部位。外滲處使用山莨菪堿稀釋后濕熱敷或藥物局部封閉治療以促進紅腫消退。同時,采用地塞米松、酚妥拉明等藥物濕敷拮抗血管收縮作用,減輕組織缺血損傷。
3.3 高滲性藥物和陽離子溶液外滲的護理
對于陽離子溶液外滲,推薦首選硫酸鎂或山莨菪堿濕敷以中和其作用。高滲性溶液外滲時,應在24 h內采用乙醇聯合山莨菪堿濕熱敷,在24 h后改為常規濕敷以避免局部組織缺氧。硫酸鎂和乙醇作為高滲性溶液可能會導致組織脫水加重,因此不適用于高滲性溶液外滲的濕敷處理[15]。強堿性藥物(如碳酸氫鈉)外滲,應采用利多卡因或酚妥拉明聯合維生素施以局部封閉,并輔以硫酸鎂濕敷;若外滲時間>24 h,則禁止熱敷,以免加速組織壞死。
3.4 化療藥物外滲的護理
發生化療藥物外滲時,應第一時間停止輸液,通過空針回抽適量藥物或血液后,將針頭拔出,局部按壓避免外滲加重;采用利多卡因+地塞米松進行環形封閉處理,阻斷周圍神經傳導;抬高患肢,適當臥床休息,促進肢體血液回流,選擇對應藥物外敷。
綜上所述,護理人員應強化自己的專業能力,合理選擇穿刺部位和方法,充分掌握藥物屬性相關知識,同時加強對輸液患者的觀察,及時發現并處理異常情況,通過多維度干預有效降低輸液外滲風險,確保輸液治療安全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韋嬌,張瑩.輸液外滲風險評估表對門診靜脈輸液外滲的預測作用[J].循證護理,2024,10(20):3768-3771.
[2]岑瑤,梁杉,靳京,等.1例兒童靜脈輸液港化療藥物外滲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當代護士(上旬刊),2024,31(4):94-97.
[3]紀子曼,侯真,王倩.前饋控制理念下的輸液安全管理對新生兒輸液外滲風險及應激激素水平的影響效果[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23,15(2):149-152.
[4]李慧.預見性護理在預防門診小兒輸液外滲中的應用及對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23,21(6):174-176.
[5]袁紅連,熊芬,劉穎.靜脈輸液新生兒外滲發生情況調查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22,19(20):77-80.
[6]陳昊,劉琳,李月圓,等.水凝膠傷口敷料在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2,7(18):143-145.
[7]沈永珍,劉宴偉,黃曉睿,等.基于前饋控制的護理措施對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風險因素的預防研究[J].海南醫學,
2022,33(11):1493-1496.
[8]張雪花,邢孟琴,黃進鋒.品管圈活動對兒科靜脈輸液藥物外滲和家屬滿意度的影響[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
2022,19(5):121-124.
[9]張文倩,鄭雪玲,趙慈瑾,等.探討對靜脈輸液的腦卒中患者實施預防性護理干預措施減少靜脈炎發生的臨床療效[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2,20(13):121-124.
[10]樂建華.品管圈活動降低靜脈輸液藥物外滲及靜脈炎的效果分析[J].當代臨床醫刊,2021,34(4):101-102.
[11]王敬.前瞻性護理聯合皮膚管理對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率的影響[J].當代護士(下旬刊),2021,28(3):78-80.
[12]王芳,唐丹丹,李惠.預防性護理對藥物外滲致靜脈炎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24):188-189.
[13]王運平,鄔燕慧.小兒靜脈輸液藥物外滲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探究[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0,33(16):2744-2746.
[14]黃曉睿,周文姬,肖苑紅,等.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風險因素分析及預防[J].中國臨床護理,2020,12(2):169-171.
[15]張妍.環節管理模式在預防小兒外周靜脈輸液外滲中的效果分析[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9,26(5):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