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追及相遇問題在高中物理中十分常見,解析過程中涉及方向分析、速度比較、運動過程探究等.實際教學中,建議引導學生理解追及和相遇的概念,再梳理解題思路和方法技巧,結合常見問題情形開展解題指導.
2解題策略
2. 1 思路講解
追及相遇屬于物理中的運動問題,解題過程需要關注時間、速度和位移等物理量.教師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按照如下流程分四步來解析,如圖1所示.
第一步,分析物體的運動過程,包括運動方向,速度等;
第二步,根據運動過程繪制圖像,直觀呈現物體運動的速度變化和位移變化;
第三步,根據題設條件提取兩物體的位移關系;
第四步,根據位移關系來構建方程,進而完成求解.

2.2 解題技巧
(1)緊抓“一圖三式”
應重點關注運動過程示意圖,解析時間關系式、速度關系式和位移關系式.
(2)把握關鍵詞
審題過程中應把握題干關鍵詞,提取隱含信息,如“剛好\"\"最多\"“至少”等,從而將其轉化為對應的臨時條件.
(3)提取臨界點
解析時注意提取速度、位移等臨界點,如速度相等的條件下,通常會問能否追上或兩者距離的最大、最小的臨界點,這也是解析問題的切入點.
2.3 分析方法
(1)物理解析法
物理解析注重對物體運動過程的分析,把握“兩物體能否同時到達空間某位置”這一關鍵條件,然后建立運動關系情境模型.
(2)二次函數法
利用二次函數解析追及相遇問題,一般設定時間t,再根據條件列方程,構建位移與時間 ΨtΨt 之間的函數關系.
(3)圖像分析
利用直觀的速度與位移圖像來分析問題,“位移一時間”圖像的交點表示相遇,分析“速度一時間”圖像時,應抓住速度相等時的“面積”關系找位移關系.
3解題指導
3.1把握場景,構建方程
例1能見度低的霧霾天,一平直的公路上 A ,B 兩輛車同向行駛,且 A 車在 B 車的前方, A 車和 B 車的速度分別為 v1=15m/s,v2=25m/s .當 B 車距A 車 s=60m 時, B 車看到了前方的 A 車,并采取措施,兩車司機的反應時間均為 Δt=0.5s 元
(1)若 B 車司機看到 A 車后,經反應 Δt 時間馬上剎車,做加速度為 a1=2m/s2 的勻減速運動.試求兩車最近時 B 車的位移距離.
(2)若 B 車司機看到 A 車后,經反應時間 Δt 僅鳴笛,而 A 車司機聽到鳴笛經反應 Δt 時間后立即做勻加速行駛,若要確保兩車不撞車,則 A 車加速行駛的最小加速度應為多少(不計聲音傳播時間)?
解析本題目為追及場景問題,解析時應根據位移情況來建立方程求解,
(1)設 B 車做勻減速運動 t1 時間,后兩車速度相等,可得
;則 B 車在該時間內的位移為
(204號
(2)設 A 車加速 t2 時間后兩車速度相等, A 車開始加速時兩車距離為 s?0=s-(v?2-v?1)×2Δt= 50m,A 車的加速度為
U—U1,則兩車的位移關系為
,可解得 t2=10s A因此 A 車加速運動的最小加速度的大小為 a2= 
點評對于涉及追及相遇的場景問題,需要關注運動中的時間、速度和位移等內容,追及時根據位移相等構建方程;相遇時由移動距離為設定值來構建方程,然后借助代數方程來求解時間、速度等關鍵條件.
3.2 分析圖像,理解過程
例2網上流傳有復興號與和諧號“飆車”視頻,如圖2一甲所示,和諧號動車與復興號動車同向并排直線行駛,好似追及情境.圖2的乙為兩車直線運動的 v-t 圖像.若 t=0 時,兩車的車頭恰好處于并排狀態,則下列選項說法正確的是( )
(A)動車運行時,速度越大慣性越大.(B)圖2一乙中復興號的最大速度為 78m/s
(C)0~32s 內,兩車車頭相距最遠的距離為 24m
(D)兩車的車頭在24s末時,將再次并排.

解析本題目為追及問題,需要理解\"速度一時間”圖像,再結合運動知識來作出判斷.
慣性由質量決定,與速度無關,(A)選項錯誤
由圖2一乙可知,復興號加速時,其加速度為 αa
,則其最大速度為 vm=
,(B)選項正確.
0~32s 內,由圖2一乙可知,在24s末時,兩車的速度相等,則此時兩車的車頭相距最遠,根據 v-Π Ψt 圖像可知:與橫軸圍成的面積表示位移,則兩車車頭相距最遠距離為
48m ,(C)(D)選項均錯誤.
點評在分析涉及圖像的追及相應問題時,需要關注兩點:一是充分利用圖像的斜率、面積、交點的含義來定性分析計算;二是合理轉換圖像,將運動圖像轉換為與實物運動貼近的情形,以便于理解.
4結語
對追及相遇問題解題策略的研究,建議教師參考上述方案,引導學生明晰概念,梳理解題思路,構建系統的解題策略,再結合實例逐步指導解題.過程教學注意兩點:一是指導方法,從物理與數學兩大學科視角講解;二是解題引導可借助直觀的圖像,必要時引入位移模型,讓學生充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