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就職儀式已有200多年歷史,從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就職時就開始了。盡管是一場彰顯美國權力和平交接的重要儀式,但它能確定的議程還真不多。除了美國憲法規定的日期以及宣誓環節,從站位到流程,從著裝到用詞,大部分程序都充滿變數,任由每任總統即興創作。
權力移交的時間,可以精確到秒針。美國憲法第二十修正案明確規定:總統任期在就職年1月20日中午12點結束 。但是,憲法同樣規定,在宣誓就職之前,新總統無法履行該職位的權力和職責。也就是說,總統拿到的是一個“有條件的offer”,只有宣誓后,才能獲得全部權力。
許多總統故意在12點前幾分鐘宣誓,比如拜登曾經就是在11點48分宣誓,如此可以確保不會出現任何真空期。
宣誓儀式如此重要,以至于2009年奧巴馬就職宣誓時,因為念錯了一個單詞的順序,而于儀式結束后,在白宮重新進行了一次宣誓。當時有媒體吐槽:“奧巴馬再次成為美國總統。”
1月20日這個權力生效的日期,與一個國家的命運有時息息相關。在1933年之前,美國總統要等到3月4日才能就職。
之所以間隔如此久,是因為以前計算選票需要更多時間,以及在沒有飛機的年代,當選總統也要花更多時間趕往首都。
但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美國大選結束后,即將卸任的總統,雖仍要在任好幾個月,但外界都知道,他的影響力已經走到盡頭。當選總統已經開始籌劃上任后的政策,卻又沒有權力。于是,這個時期的總統也被稱為“跛腳鴨”。
1933年,美國就出現了這種情況。時任總統胡佛與下一任總統羅斯福在應對經濟危機的政策上存在重大分歧,而這4個月的真空期,讓兩人都難以采取有效行動:胡佛即將卸任,施政底氣不足;羅斯福雖然當選,卻還沒有權力救市。與此同時,銀行接連倒閉,失業率持續攀升,整個國家經濟近乎癱瘓。
這段歷史經驗直接促成了憲法第二十修正案的通過,這也被稱為“跛腳鴨修正案”。這一法案不僅將美國總統就職日期提前到1月20日,還規定國會新一屆會期從1月3日開始,避免出現真空期。
美國總統站在哪里宣誓,是一道有趣的文綜論述題,它的答案有很多個。
第一位總統華盛頓選在紐約聯邦大廳的陽臺上,因為首都那會兒還在紐約;第二位總統亞當斯選在費城的國會大廳,因為首都又搬到了那里;等到1801年,杰斐遜總算站到了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大廈。
接下來的180年,國會大廈東門廊成了這道題的標準答案。但在1981年,里根給這道題又換了個答案。他選擇在國會大廈西側宣誓,原因無他,演藝圈出身的里根覺得,這里更“出片”:背景里自帶國家廣場和華盛頓紀念碑。在電視時代,這個取景地堪稱完美。
不過,這一傳統也被打破過。肯尼迪遇刺之后,約翰遜成了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在飛機上宣誓就職的總統。
就職演講并不是憲法規定的必選動作。但現在,如果哪位總統敢說“我就不講”,大概能當場上頭條。還是得從華盛頓說起。1789年,他站在紐約聯邦大廳的陽臺上,面對臺下的國會議員們發表了就職演講,這后來便成了慣例。但有意思的是,他的第二次就職演講,卻創下了史上最短紀錄:只有135個單詞。
最長演講出現在1841年,8445個單詞,它來自威廉·哈里森。由于其語速不快,這場演講整整講了2個小時。更具戲劇性的是,這位68歲的總統在寒風中發表完這番演講不久就因肺炎去世,成為美國任期最短的總統。
許多總統都試圖在這個重要時刻,說些能帶來情緒共振的話。杰斐遜說:“我們都是共和派,我們都是聯邦派。”林肯說:“我們不是敵人,而是朋友。”肯尼迪說:“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么,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么。”這些話,不斷回蕩在歷史中,供后人引用,某種意義上像一個總統留給歷史的表白。
然而,特朗普往往不按常理出牌,他2017年的就職演說中,言辭支離破碎,讓人印象深刻的只是他用自己慣有的腔調說出了結尾那句話:讓美國再次強大。之后,有媒體絕望地評論道:在古典文明中,修辭,像是演說家的船。而特朗普,顯然還無法掌舵。
盡管我們不知道美國國父華盛頓第一次舉辦就職典禮時花了多少錢,但如果真要算的話,可能和一般人家辦個席沒太大區別。1789年,美國第一屆總統就職典禮上,除了之后的舞會,其他可以想象的花銷,就只有那本他用于宣誓的圣經。到了2021年,辦就職典禮的花銷已經膨脹到上億美元,包括官方派對和晚宴、音樂會、就職典禮設施以及安保費用等。
為了消化這筆賬單,總統和代表納稅人的聯邦政府也開始不同比例地“AA”了起來。宣誓就職儀式及安保的費用由國會撥款,即納稅人承擔。舞會、晚宴、音樂會等慶祝活動的費用由私人捐款支付,這部分由總統就職委員會負責籌集。
總統就職委員會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其收入大部分來自募集的捐款,另外一部分則和偶像經紀公司的運營思路差不多:賣就職演講現場的門票、舞會門票,以及有人與總統或副總統共進燭光晚餐而贊助的費用。
新總統要就職了,意味著時任總統即將成為前任。至于總統在任期的最后幾天,并不全然如我們所想象的,迎來一個悠長假期。在最后時刻,他們通常會簽發大量赦免令,準備交接文件,然后留一封信給自己的繼任者。
比如,奧巴馬在2017年留給特朗普的信中就提道:“我們只是這個橢圓形辦公室的‘臨時住客’。這使我們成為民主制度與傳統的守護者——包括法治、三權分立、平等保護和公民自由——這些都是我們的先輩用熱血和生命換來的。無論日常政治如何角力,確保這些民主工具至少能以我們接手時的狀態交到下一任手中,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哪怕是特朗普如此不甘離場的總統,2021年也給繼任者拜登留下一張便條。不過,外界并不清楚其內容。拜登發現便條并看完后,就將其裝進口袋,甚至沒有與顧問分享。
(摘自《看天下》)
冷戰時期,美國提出登月計劃。為獲得國會的支持,登月計劃的發起人需要把事情說明白。這個計劃涉及牽制蘇聯、促進軍工科技的發展等,非常復雜,難以講清楚。最終,美國總統肯尼迪經過反復練習,提煉出一句話——10年內實現太空人登陸月球并安全返回——成功說服國會撥款。
——程驛《一句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