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為促進幼兒成長,教師應綜合生活、游戲、教育環境三者的關系,將戶外自主游戲活動引入幼兒園教育體系,為幼兒提供近距離接觸自然、了解自然的機會。戶外自主游戲與傳統游戲形式存在區別,教師的過度干預會直接影響幼兒的成長,因此教師必須堅持以幼兒為主體原則,讓幼兒投入自由探索自然環境的學習過程中,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和情感需求。
一、自然環境下的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要點
(一)自然性
自然環境下的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強調人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主要通過與沙土、草地、樹木、鮮花的接觸,滿足幼兒對自然環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保證戶外自主游戲活動的質量,教師應盡可能為幼兒提供與復雜自然環境近距離接觸的機會,豐富幼兒的游戲體驗。
(二)安全性
自然環境不同于室內環境,容易出現未知風險因素,因此為保證游戲安全,教師需要提前勘察場地,評估場地安全性,如游戲場地中是否存在尖銳物品,是否存在具有一定危險性的動植物等,爭取提前發現安全隱患、排除安全隱患,避免影響幼兒身心健康[1]
(三)教育性
自然環境下的戶外自主游戲不僅是幼兒放松身心的方式,更是促進幼兒社交能力、思維能力和身體協調能力發展的重要教育活動。教師在自主性游戲中需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引導幼兒在游戲中與他人分享、溝通,共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提供支持。
二、自然環境下幼兒園開展戶外自主游戲的意義
(一)促進綜合素養發展
在自然環境下開展的戶外自主游戲中,幼兒享有游戲的主導權。教師引導幼兒聯系自然環境中存在的事物設計游戲活動,自主尋找契合游戲主題的活動資源,與同伴通過討論制定游戲規則,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游戲。這種以幼兒為主導的探究式游戲體驗對豐富幼兒知識儲備,發展幼兒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為幼兒今后學習知識、探索未知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增強自然科學意識
戶外自主游戲活動為幼兒提供了與自然界動植物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幼兒可通過觀察、觸摸等多種方式了解動植物的形態、生長發育過程等,思考各種自然現象的成因。在以自然科學知識浸潤幼兒內心的同時,培養幼兒通過觀察、動手實踐探索未知的良好學習習慣,為幼兒自然科學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夯實基礎[2]。
(三)激發主動參與熱情
幼兒生性好動,且對未知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游戲場地由室內轉移到室外,讓幼兒置身于一個陌生的環境中進行游戲,賦予幼兒與以往截然不同的體驗。幼兒在美好的自然環境下嬉戲、探索,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的同時,喚醒了參與游戲活動的熱情。幼兒自發地圍繞自然景觀設計游戲活動,感受全新的游戲素材帶來的獨特活動體驗。
三、自然環境下幼兒園開展戶外自主游戲的策略
(一)科學規劃游戲場地,完善自主游戲準備
戶外自主游戲是探究型活動,教師作為引導者和輔助者參與其中,幼兒則作為游戲主體完成選擇游戲材料和游戲類型、設計游戲規則、制定游戲目標等一系列活動。為使戶外自主游戲高效進行,教師必須從自然環境的特殊性入手,合理規劃游戲場地,在保證場地安全性和活動效率的同時,突出自然環境特點,激發幼兒參與戶外自主游戲活動的熱情,保證自主性游戲的質量。
以種植類自主游戲為例,幼兒在戶外環境中提出問題,希望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诖?,教師首先針對幼兒的游戲需求查閱資料,了解幼兒園種植區域的溫度、光照條件和土壤環境,發現此處最適合種植西紅柿、蘿卜、生菜等,因此教師就“種哪一類作物”組織投票,最終決定開展“有趣的西紅柿種植園”戶外自主游戲活動。其次,教師根據西紅柿的生長條件選擇游戲區域??紤]到種植活動需要消耗一定的水資源,故選擇靠近水源的區域作為種植游戲區;用耙子、鐵鍬等工具平整土地,篩除尖銳石塊,避免幼兒在活動中受傷;用鋤頭疏松土壤,為種植游戲的播種環節做準備。再次,為避免幼兒相互打擾,教師提前使用木條、麻繩等工具劃分多個獨立種植區域,并在木條上標注星星、月亮、太陽、玉米等記號作為區分,便于幼兒合作參與游戲。最后,為豐富幼兒的自主游戲體驗,教師通過壘土方式打造坡地,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在坡地種植西紅柿的方式方法,探索平地和坡地在作物種植方面的不同點,為幼兒在游戲中深入了解自然環境提供支持。
(二)提供多種游戲材料,滿足游戲建構需求
材料是自主游戲的重要組成部分,游戲材料的種類是否豐富將會直接影響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與游戲的質量。戶外自主游戲材料主要來自自然環境,石頭、木塊、沙土、樹枝都是建構自主性游戲的天然材料。為滿足幼兒的游戲建構需求,在點燃幼兒參與戶外游戲的熱情的同時保證游戲安全性,教師應根據環境特點提前在游戲場地中準備多種類型的自然材料,引導幼兒對自然材料進行開發,設計自主游戲活動,在游戲中深化幼兒對自然環境的魅力的認識[3]
以戶外建構游戲為例,幼兒在游戲開始前的討論環節中提出要利用自然環境中的資源建造木屋、城堡等,教師根據幼兒的討論,打造人工沙土區,收集幼兒在游戲中可能需要用到的枯樹枝、柳條、麻繩、竹片、樹葉、石塊等材料,并堆放到游戲區域附近,方便幼兒取用。幼兒自主設計“房屋建造\"游戲,比誰建的房屋更好看。有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提出自己想搭建稻草房,但未能在附近找到稻草。教師適時介入游戲,提示幼兒:“有沒有其他的材料可以代替稻草呢?”幼兒在教師引導下觀察自然環境,自發運用樹枝和新鮮的草葉代替稻草搭建房屋,滿足建構游戲需求。之后,教師細心觀察幼兒參與游戲的情況,發現有幼兒因材料的用途產生分歧:一個幼兒提出自己要用彩色的石頭搭建房屋,但彩色石頭數量有限,幼兒為誰先用彩色石頭而爭執。教師適時介入,演示在黑色石頭上涂抹顏料,將普通石頭變為彩色石頭的過程,幼兒受教師啟發,自主嘗試在石頭上涂抹顏料制作彩色石頭,消弭矛盾的同時保證了彩色石頭的供應,助力戶外建構游戲的高效進行。
(三)多種自然要素融合,豐富自主游戲體驗
自然環境下的戶外自主游戲要求幼兒走進自然、探索自然、感知自然,在與自然的深度互動中學習成長。為完善自然環境下的自主游戲體系建構,避免單一要素限制幼兒想象力的發展,教師應聯系自然環境中的植物、動物、泥土、水等要素,鼓勵幼兒自主設計游戲活動,在游戲中接觸自然,探索自然規律,深化對自然的認識。
以手工游戲為例,教師根據幼兒的互動情況,選定包含沙土、流水、灌木叢、樹木、草坪等多種自然要素的游戲場地,為幼兒戶外自主游戲做準備。首先,教師帶領幼兒參觀帶有水池的游戲場地,并向幼兒提問:“看,這是一個小水池,大家想一想,水里會有什么呢?”幼兒受問題引導,發散思維,想象小船在水池中漂流的場景,自主設計造船手工游戲,即用自然材料造船,比賽誰的船能夠在水面上漂浮更久。接著,教師帶領幼幾來到泥土地,引導幼兒思考問題:“泥土適不適合造船?”幼兒戴好手套后,抓取泥土,發現泥土遇水就會變軟,不適合用于造船。教師適時追問:“那我們可以用它做什么呢?”幼兒經過觀察分析泥土性質,發現濕潤泥土性質類似橡皮泥,決定進行泥塑游戲。最后,教師帶領幼兒來到樹林中,引導幼兒利用樹林中的材料制作手工藝品。幼兒自發收集樹葉,發現不同類型樹木的葉片形狀各不相同。教師展示一片楓葉,說道“大家看,這片楓葉像不像小狗的爪子呢?”以此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力,設計樹葉拼圖游戲。深度開發自然材料,根據自然材料特點設計特色戶外游戲,能讓幼兒在游戲中深入了解自然元素,豐富幼兒的戶外游戲體驗。
(四)關注分層游戲環境,構建自主游戲體系
不同幼兒的生活經歷、身體素質、游戲偏好等存在差異,因此為保證自主性游戲活動的質量,教師要從自主性游戲的環境入手,設置梯度自然環境,分區開展同類型游戲活動的同時利用自然資源降低或提高游戲難度,使每個幼兒都能參與到游戲活動中,在游戲中學習和成長。
以體育運動類游戲為例,教師先與幼兒互動,確定幼兒準備進行體育類游戲活動后,審視幼兒運動能力,發現部分幼兒的體能素質較差、肢體協調性差,經常摔倒,部分幼兒的運動能力較強,喜愛運動。不同幼兒之間的運動能力差異較大,一味按照統一標準組織自主性游戲活動,反而會影響自主性游戲活動的質量,因此教師根據幼兒情況和體育運動游戲需求,打造梯度自然環境。
面對體能素質較差的幼兒,教師提前勘探土坡、沙坑、樹叢等場地,設計爬坡、躲避叢林障礙、匍匐爬繩網、大自然捉迷藏等運動游戲。在游戲過程中,部分幼兒反饋匍匐爬繩網游戲距離太遠,難以實現游戲目標。教師提問:“怎么改動能讓游戲更加有趣?”幼兒自發展開討論,重新設計游戲,將游戲規則改為“扶樹走過繩網”,讓戶外游戲適配自身真實情況。
面對體能素質較強的幼兒,教師帶領幼兒觀察自然環境,使其自主設計角色扮演游戲,模擬動漫人物穿越森林,克服艱難險阻運送信息的過程。由于游戲持續時間較長,過高的運動強度反而會影響運動效果,因此教師提出:“穿越森林時應該選擇好走的路還是難走的路呢?”幼兒在教師影響下決定避開復雜地形,按照“碎石路 $$ 沙坑 $$ 土坡 $$ 彎曲的小路”順序在樹林中行進,比賽誰能第一時間抵達終點。
(五)尊重個體差異和需求,臨時生成自主游戲
戶外自主游戲是以幼兒為主體的游戲活動,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方能充分發揮游戲活動的教育價值。為構建以幼兒為主體的戶外自主游戲,教師將幼兒的個性化需求放在首要位置,開展統一化的戶外自主游戲的同時,根據幼兒個性化成長需求臨時生成符合幼兒需求和興趣愛好的戶外自主游戲活動,為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以植物觀察游戲為例,首先,教師與幼兒溝通,了解幼兒對戶外游戲的設想。幼兒提出希望深入了解植物特點,因此教師與幼幾合作,協助幼幾設計戶外自主游戲“不同的葉片”。在游戲中,幼兒需要在指定的自然區域內收集不同類型的植物葉片,并將葉片粘貼在白紙上,對比展示游戲成果,收集不同類型的植物葉片數量最多的幼兒獲得游戲的勝利。其次,教師觀察幼兒的游戲過程,發現某幼兒并未直接對比植物葉片,而是將植物整株挖出。教師適時上前與該幼兒互動,該幼兒提出疑問:“以葉片判斷植物特點的方式真的準確嗎?”并詳細論述蘿卜、花生等植物的特點,指出這一類型的植物最大區別在于根部的不同。為促進幼兒發展,教師助力幼兒臨時生成游戲活動:整株挖掘植物,從整體出發分析不同植物在葉、莖、根方面的區別,在游戲中探究植物特點。最后,為讓幼兒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教師與幼兒協商,重新設計游戲成果展示評比環節,讓臨時生成自主游戲的幼兒參與到成果展示活動中,說明自己設計的游戲規則,展示游戲成果以及自己對植物特征的猜想,豐富幼兒知識儲備的同時,喚醒幼兒探究未知的熱情,為幼兒今后深入自然環境奠定堅實基礎。
結語
綜上所述,在自然環境下開展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不僅能豐富幼兒的見識,滿足幼兒對自然環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還能增強幼兒的自然科學意識和綜合素養,對幼兒今后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為充分體現戶外自主游戲活動的教育價值,教師在今后的戶外自主游戲中必須在深入挖掘自然資源的同時,對幼兒的成長發展需求保持關注,根據幼兒的成長需求提供個性化支持,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許克慶.提升大班幼兒戶外自主游戲質量的有效策略[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4(12):185-187.
[2]梁雪春.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中教師有效指導策略[J].亞太教育,2024(19):43-45.
[3]曹志超.戶外自主游戲中幼兒深度學習的價值與支持策略[J].教育觀察,2024,13(18):76-79.
作者簡介:劉夢雪(1999—),女,霍邱縣直大同幼兒園。陳玉(1998一),女,霍邱縣直大同幼兒園。從鳳(1995一),女,霍邱縣直大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