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大基層社區黨組織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立足群眾需求,創新服務模式,通過創辦“社區食堂”、探索“社區養老”等舉措,交出了一份溫暖的民生答卷。
社區雖小,卻承載著千家萬戶的幸福期盼。最近,撫順市一個社區發起的“窗簾行動”溫暖了眾多獨居老人的心。清晨拉開窗簾,這個看似平常的動作,卻成為老人與社區工作者之間最溫暖的約定。“這是我們之間的暗號,拉開窗簾,就是報個平安。”老人樸實的話語里,流淌著濃濃的溫情。
在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的今天,養老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各級黨組織必須秉持“以造福人民群眾為最大政績”的理念,從細微處著手,以繡花功夫辦好民生實事。“社區食堂”“社區養老”“窗簾行動”這些看似平凡的舉措,雖不“高大上”,卻實實在在地讓群眾感受到“小確幸”。正是這些具體而細微的民生實事,構筑起國家治理的“毛細血管”,彰顯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基層治理千頭萬緒,歸根結底是要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社區作為基層治理的基本單元,既要面對歷史遺留問題,又要應對新形勢下的管理挑戰。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帶著辦法去疏通每一個堵點,攻克每一個難題,才能真正寫好民生答卷。民生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假,必須把群眾滿意作為衡量工作的根本標準,這是一場以心換心的考驗,需要傾情作答。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面對紛繁復雜的基層事務,唯有腳踏實地,才能走出“山重水復”,迎來“柳暗花明”。有些基層工作者渴望“詩和遠方”,卻忽略了腳下的土地。殊不知,真正的業績就體現在解決群眾的一件件小事中。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創造價值;哪里把人民“置頂”,哪里就能書寫出精彩篇章。
基層工作者要多想想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萬戶切身感受到溫暖。
黨員干部要不斷學習新知識,運用新手段,千方百計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提高服務效率和水平,把智慧的增長和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服務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不斷夯實“用真情”的基礎,腳下多沾些泥土,心中常念著群眾,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到難題多、矛盾多的地方去,把“民之關切”作為“行之所向”,實現為民服務“零距離”。
站在群眾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夠增進彼此的了解,加深相互的情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只有真正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才能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案。這種換位思考的能力,是我們做好為民服務的根本,也是為百姓解決具體小事兒的金鑰匙。
從“社區食堂”到“窗簾行動”,這些民生小事的背后,是一張張鮮活的面孔、一段段溫暖的故事。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國之大者”的磅礴力量,用最樸實的方式,詮釋了“人民至上”的深刻內涵。
在新時代的征程上,唯有繼續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的鬧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才能讓溫暖真正抵達每一個“神經末梢”,照亮千家萬戶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