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長期致力于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公益律師,我始終相信每個案件都是一面鏡子,照見我們這個社會的暗角與光亮。13歲曉曉(化名)的案件讓我體會到,當家庭監護這第一道防線失守時,法律應該如何構筑第二道、第三道防線。在那些被忽視的縫隙中,我們看到了未成年人無助的身影,也看到了法律與社會力量給予他們的光亮。
曉曉的父母在她10歲時協議離婚,法院將她判給父親撫養。父親很快有了新女友,這個重組家庭卻沒能給曉曉帶來溫暖。“爸爸和阿姨經常不在家,我在網上認識了很多關心我的朋友。”曉曉的這句話,道出了案件的關鍵。通過某款熱門社交軟件,曉曉結識了29歲的林某。聊天記錄顯示,林某明知曉曉是初中生,仍以“帶你吃好吃的”“給你買漂亮衣服”等話術誘導與之發生關系,直至社區工作人員發現曉曉的異常并報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下文簡稱《刑法》)規定,與未滿14周歲的幼女發生性關系,無論是否自愿均構成強奸罪。在檢察院的支持下,我們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最終法院判處林某有期徒刑八年,并賠償曉曉各項損失。
此案件的受害者是未成年人,僅僅依靠《刑法》對犯罪行為進行懲處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我們決定從更廣泛的法律框架入手,尋找更全面的保護機制。
調查發現,曉曉父親存在嚴重監護失職:對女兒的行蹤不聞不問,甚至不知道她已經輟學;發現女兒夜不歸宿后,只是簡單訓斥了事;對女兒的心理狀態一無所知。我們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第49條,申請法院對曉曉的父親發出家庭教育令,責令其每月參加家庭教育指導。
涉案社交軟件雖有“青少年模式”,但形同虛設。我們推動平臺升級年齡驗證系統,通過技術手段嚴格限制未成年人與成年用戶之間的不當接觸。同時,我們還要求平臺加強對用戶聊天內容的監管,對涉及未成年人的不當誘導行為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切實履行網絡平臺的“守門人”責任。
案件促使當地建立了“特殊家庭子女關愛檔案”,由社區定期走訪,了解孩子們的生活狀況和心理需求。社區工作人員還聯合專業心理咨詢師,為這些孩子提供心理輔導和支持,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同時,社區還組織了家長培訓活動,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防止類似悲劇再次發生。
復盤案件時,一個細節令人痛心:曉曉曾在日記中記錄被侵害的經歷,但學校老師卻未予重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的強制報告制度,學校、醫院等機構發現未成年人受侵害應當立即報案。然而在現實中,教師認為“這是孩子的幻想”;學校缺乏強制報告的具體流程,擔心“誤報”會影響學校聲譽。針對這些問題,我們積極與教育部門溝通,推動學校建立完善的強制報告機制,并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嚴肅問責,以確保此類事件不再發生。
賠償金到位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曉曉的父親要求全額支配賠償款,我們擔心款項可能被挪用。現行法律對賠償金監管缺乏明確規定,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與法院、民政部門等多方協商,共同制定了一個賠償金監管方案,確保賠償金能夠真正用于曉曉的康復和教育。
至此,關于曉曉的工作基本告一段落。想到第一次會見曉曉時,她怯生生地問:“律師阿姨,是不是我不上網就不會這樣了?”她的眼中閃爍著自責與迷茫,仿佛將所有的不幸都歸咎于自己。我意識到,法律救濟絕不僅僅是對犯罪者的懲罰,更重要的是對受害者的全面保護和對潛在風險的預防。
曉曉案結案一年后,我們回訪時欣喜地發現:曉曉已經轉入新學校,成績穩步提升,父親也開始重視家庭教育,積極參與社區組織的家庭教育活動。當地還建立了未成年人權益保障聯動機制,家庭、學校、社區、司法機關形成了合力,共同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這個案件讓我深刻體會到,未成年人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法律、家庭、學校、社區、網絡平臺等多方面的協同發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為家庭監護提供了明確的法律指引,但法律的實施離不開家庭的自覺履行、學校的積極引導、社區的有力支持以及網絡平臺的嚴格自律。當家庭監護缺位時,學校、社區、司法機關等社會力量必須及時補位;當網絡平臺存在漏洞時,監管部門必須及時介入。只有各方各司其職、緊密配合,才能織密未成年人保護的法網,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陽光下健康成長,讓每一個童年都得到應有的呵護。
李玲玲:江蘇澤棲律師事務所(南京)專職律師
編輯 喬可可 187224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