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大唐女子,人們或許會想到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杜甫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若要到圖像世界里尋找,便首推遼寧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簪花仕女圖》,它被譽為唐代仕女畫的巔峰之作。
那是大唐長安的一個春夏之交,牡丹和辛夷花盛放的季節,幾位貴族女性精心裝扮一番后,便帶著寵物和侍女出游了:她們梳高髻,畫短眉,著寬幅大袖,在庭院中漫步、拈花、拍蝶、戲犬、賞鶴、沉思。簪花是這幅畫有別于其他仕女畫的一大特點,畫中6位女子分別簪牡丹、海棠、荷花等鮮花,這正是唐代的一種“時髦”。《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長安仕女春時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為勝。”
唐代仕女畫多反映貴族女性優雅閑適的生活,以張萱、周昉為代表的畫家開始描繪她們的宮廷生活,形成了中國古代女性圖像創作的第一個高峰。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董寶厚指著畫卷中心的一位貴婦介紹,畫家以“高古游絲描”和“鐵線描”來描繪薄紗的輕盈、長裙的華麗,以“琴弦描”隱約勾勒仕女的婀娜身段,使人物兼具柔美之韻味和靈動之態勢。
“指事繪形,可驗時代”。畫家用精妙的藝術摹寫,打開了一扇穿越大唐的窗,讓我們得以從繪畫的角度,去感受大唐氣象。
(選自《光明日報》2025年5月19日,有刪改)
●觀點一覽
人類從未停止對美的發掘和描繪。《簪花仕女圖》之所以能夠成為遼寧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與其的精致華美密不可分。從材料中可知,畫面勾線精細流暢,風姿畢現。簪于發髻上的鮮花,盛放的不止是人間四時芳菲,更是中式美學的體現,寄寓著中國古代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祝愿。這些美好的祈愿隨著時光流轉,裝點著藏在古人頭上的風景,同樣引得現代人駐足流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