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生活中,有人因深謀遠慮而把握先機,有人卻因猶豫不決而錯失良機。
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請結合生活體驗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見解。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原文在線
三思統全局,慎行謀發展
古人講“三思而后行”,并非強調思與行的先后關系,而是告誡人們一定要深思熟慮,唯有經過細致周密的考量,行動才能把握先機,萬事周全、順利。做事前三思,可助我們運籌帷幄,通盤計劃,利于我們統籌全局;做事時三思,深思慎行,則讓我們始終頭腦清醒,目標清晰,利于我們謀求未來發展。(對概念的詮釋雜亂,貪多而亂,沒有層次,邏輯思維混亂。)
行之前三思,是行之前的未雨綢繆、從長計議,是聚焦問題、預判風險、把握先機、掌握主動權。待胸有成竹,謀定而后動,“行”便能順理成章、水到渠成。(4種做法并列呈現,但在后續的論述中并沒有形成一一對應的回應。)
面對新帝的屢次征召、州縣的長官臨門督促,李密何嘗未思忠孝之義,最終他寫下了《陳情表》。大概是因為《陳情表》的語言思維周全,他最終實現了先盡孝后盡忠的愿望。林覺民烈士在毅然赴死前定是思考良久,他思今日之中國,思“意映卿卿”,而最終他行得那樣堅決,因為他深知“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在“最狂妄的年紀”,忽而雙腿殘廢的史鐵生,他一個人在荒涼的地壇中轉動輪椅,不知思索了多少個黎明與黃昏,最終將自己活成了一道光,讓不知多少人借著這道光走出黑暗。(因果邏輯混亂,語言表達不夠精練。)
然而,再周密的計劃都有可能失算,再萬全的準備都有可能不盡如人意。所以,行之時仍需“三思”。行之時的“三思”,是要保證行之有效、隨機應變、靈活處之。(前兩個分論點之間形成了轉折關系,卻與最后一個論點之間的邏輯關系斷裂。)
秦王索要和氏璧,“愿以十五城請易璧”,趙國君臣三思良久,最終派遣藺相如“奉璧西入秦”,然秦王坐章臺相見以示輕蔑,且無意償城。藺相如臨危不亂,獨自一人在強秦的朝廷上據理力爭,最終完璧歸趙。面對項羽“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的震怒,劉邦并未貿然應戰,而是三思之后勇赴鴻門宴,然而還是遇到了項莊舞劍、范增怒目。劉邦君臣的靈活應變,先是樊噲闖帳后是張良獻禮,終讓劉邦一行人化險為夷。(本段論證的是“隨機應變”,而非“三思而行”,且沒有根據論點精準敘例。)
“思”與“行”形影不離、相輔相成、互相轉換。“思”的智慧能轉換為“行”的果敢與堅定;“行”的成果讓進一步的“思”更具信心與力量。所以,真正的“思”,絕不是遇事時的畏首畏尾、猶豫不決,而是排除萬難后的理性判斷、運籌帷幄。就如燭之武對秦晉聯盟做了足夠的分析與預判后,才“夜縋而出”,只身去見秦伯。(雖進一步分析了“思”與“行”的關系,但忽略了作文中心立意,整篇作文的邏輯思維顯得很混亂。)
在科技日新月異、形勢瞬息萬變的當下,青年更應將“思”與“行”作為前行的雙槳,讓中華之舟在歷史的長河中勇立潮頭、破浪前行。
◆升格建議
小作者寫作時審題不清,對概念及其相互關系把握不準。其實從材料來看,第一層就講明了思與行的關系,告誡我們要充分考慮再行動。第二層講明了生活中“三思”帶來的兩個看似矛盾的結果:恰當的“思”,即深謀遠慮,能讓我們在行動時把握先機;不恰當的“思”,即猶豫不決,會導致我們在行動時錯失良機。理清這些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后,我們便可進一步分析這兩種矛盾:前者是聚焦問題、預判風險后制訂策略,后者則是被雜念裹挾、自我消耗。故材料想表達的是“三思”不是枷鎖,而是工具,既要借它避開魯莽,也要敢在必要時打破它,避免因過度思考而困住手腳。最后我們可以得出,“思”與“行”的平衡在于根據具體問題靈活調整“思”與“行”的節奏,讓思考為行動賦能,而非讓思考束縛行動。所以同學們在寫作時一定要梳理清楚概念邏輯,從而突出重點、層次分明。此外,還要注意詮釋概念時,不要堆砌概念,而要善于抓住本質特點,一針見血。
化蝶之作
三思統全局,慎行謀發展
◎宋雨忱
古人所言“三思而后行”,并非簡單強調思維與行動的先后順序,亦非斷言“三思”必然能把握先機、贏得主動。這一古訓的核心意義在于凸顯“思”在行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事實上,無論是行動前的籌備,還是行動中的推進,“三思”始終貫穿其中,不可或缺。
行動前的“三思”,是未雨綢繆的戰略謀劃,是從長計議的審慎布局。唯有胸有成竹,謀定而后動,行動方能順理成章、水到渠成。面對新帝多次征召與郡縣官員的緊迫催促,李密于《陳情表》中反復權衡,最終以情真意切的文字陳明心跡。正是得益于文章中周全的思慮,他得以辭不赴命。林覺民在慷慨赴死前,對積貧積弱的舊中國、摯愛的妻子陳意映進行了權衡思考。他深知“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因此即便飽含深情,仍毅然決然獻身革命事業。
然而,世間萬事萬物皆處于動態變化之中,再精密的計劃也可能遭遇意外變數,再周全的準備亦難免存在疏漏之處。因此,行動過程中的“三思”同樣至關重要。此時的“三思”,旨在確保行動的有效性,要求人們冷靜沉穩,謹慎行事。面對秦王無意兌現割讓城池的局面,藺相如憑借過人的膽識與冷靜沉穩的思量,在秦國朝堂上據理力爭,成功完璧歸趙。面對項羽“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的盛怒,劉邦并未倉促應戰,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后親赴鴻門。最終在精心謀劃下,劉邦謹慎行事趁機逃脫,化險為夷。
其實,“三思”與“慎行”一體兩翼,“三思”保證了計劃的周密性,它從全局出發,橫向考慮;“慎行”保證了事情的前進方向,它從發展角度,縱向考慮。三思統全局,慎行謀發展。“三思”的智慧能轉換為“慎行”的果敢與堅定;“慎行”的成果讓進一步的“三思”更具信心與力量。所以,真正的“思”,絕不是遇事時的畏首畏尾、猶豫不決,而是排除萬難后的理性判斷、運籌帷幄。這就像燭之武正是對秦晉聯盟的利益糾葛進行了深入分析與精準預判后,才在深夜“夜縋而出”,只身前往秦軍大營游說秦伯,最終成功瓦解秦晉之盟。
在科技飛速發展、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當今時代,廣大青年更應將“思”與“行”作為推動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的雙槳。唯有以深思熟慮的智慧指引方向,以果敢堅定的行動破浪前行,方能助力中華巨輪在歷史長河中勇立潮頭。
【陜西渭南市尚德中學】
◆升格點評
作文做到了論述重點突出、論述層次分明。對概念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小作者對審題立意的調整。當這些邏輯關系被理順后,作文的內容和結構更合理了,說服力也就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