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前寫下“鷙鳥之不群兮”的絕唱,在歷史上留下了一道孤高的背影。而千年后的今天,世界正在編織一張前所未有的合作之網,就如量子計算機的研發需要三千多名科學家的智慧共振。當孤傲的《楚辭》回響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我們更需要思考:如何平衡個體與集體的關系?
人類文明的星河中,獨行的星辰始終閃耀著獨特的光芒。魏晉名士嵇康在赴刑前,用一曲蕩氣回腸的《廣陵散》完成了對精神自由的終極詮釋;明代徐霞客三十年孤身丈量山河,在獨行中寫就地理學的不朽篇章。正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言:“真理往往誕生于孤獨的沉思。”這些孤獨者如同文明長河中的砥柱,用特立獨行的姿態守護著人類精神的多樣性。
但一顆星星的光亮終究會被無邊的黑夜籠罩,終不及群星閃耀時的耀眼。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布魯內萊斯基正是在與朋友多納泰羅在羅馬考察古建后,建造了驚艷世人的佛羅倫薩大教堂穹頂。放眼當代,現代基因組計劃匯集六個國家上千名科學家的智慧,破解生命密碼;中國航天工程更是集體智慧的典范,從火箭燃料配方到航天服設計,每個細節都凝結著無數科技工作者的心血。
真正的文明進階,在于構建個人與集體的動態平衡。范仲淹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明志,“進亦憂,退亦憂”,在個人仕途沉浮中始終以天下為念,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后,將“心即理”的哲學智慧轉化為平定宸濠之亂的社會實踐。這種平衡在當代尤顯珍貴,一如交響樂團中的首席小提琴手,既要展現華彩獨奏,更要融入整體和聲。個體的卓越與群體的和諧從來就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就像是我國各種各樣的國之重器誕生的背后離不開頂尖科研人員的默默付出。
站在數字文明的門檻前回望,從甲骨文時代的刻痕到云計算的萬物互聯,人類始終在編織著個體與集體的經緯線。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既保持著各自曼妙的舞姿,又共同構成“西方凈土”的莊嚴圖景;杭州亞運會的數字火炬手,既是三千萬人獨特的數字分身,又是文明火炬的集體傳遞者。當我們既能像鷙鳥般守護精神的傲岸,又能如雁陣般形成合作的動能,便能真正抵達“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明之境。
【山東滕州市第三中學高二(5)班,指導教師:王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