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任務之一,對于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河東區作為臨沂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不僅關系到自身的發展,也對臨沂市的整體經濟發展產生影響。近年來,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因此,必須立足實際,著眼未來,深入研究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路徑。
產業結構現狀分析
臨沂市河東區位于沂沐河流域核心地帶,是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河東區立足區位優勢,形成了“三二一”型產業結構,2024年三次產業占比為60.3:35.2:4.5,呈現服務業引領、工業支撐、農業優化的發展格局。2024年,河東區地區生產總值347.8億元,同比增長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5.7億元,增長 2.7% ,拉動經濟增長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22.3億元,增長 9% ,拉動經濟增長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09.8億元,增長 5.4% ,拉動經濟增長3.3個百分點。2024年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8億元、稅收占比 80%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 9.7% ,工業用電量增長 7.2%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1%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6.9% ,存貸款余額分別增長 9.5% 7 9.3%
三大產業特點突出。第一產業基礎穩固。作為臨沂“菜籃子”基地,河東區建成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發展鄭旺有機蔬菜、八湖蓮藕等特色農產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58家,設施農業面積突破10萬畝。同時,培育了眾多農民專業合作社,新認證了多個“三品一標”品牌。全區近年糧食產量穩定,產業化程度逐漸提高。第二產業增長態勢明顯。作為傳統工業強區,河東區已形成食品加工、五金機械、建材業三大主導產業。截至2025年2月,全區擁有“四上”企業768家。2024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增幅 9% 在三個產業中增速最高。第三產業加速崛起。依托臨沂“物流之都”優勢,河東區建成啟陽國際機場空港物流園、臨沂火車東站樞紐經濟區,現代物流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達 35% 。商貿業形成五金城、汽車4S城等專業市場集群,電子商務交易額年均增長 20% 以上。以“瑯琊古城”為代表的文旅產業潛力巨大,目前國家4A級、A級旅游景區分別2家、9家。新四軍軍部舊址、湯頭溫泉等文旅資源帶動年接待游客超500萬人次,康養旅游成為新增長點。
新興產業培育成效明顯。近年來,臨沂市河東區聚焦新舊動能轉換,大力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在新能源領域,歐圣達、力誠新能源等企業積極布局,部分企業引入先進的光伏電池生產技術,提升了光電轉換效率,產品不僅暢銷國內,還出口海外市場。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方面,河東區積極打造數字經濟產業園,吸引了一批軟件研發、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企業入駐。園內企業利用大數據技術,為本地傳統產業提供精準的市場分析和生產優化方案,助力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在人工智能領域,部分企業開發的智能安防系統、智能客服等產品已在多個行業得到應用。同時,新材料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區內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開發出多種高性能新材料。例如,梵美新材料有限公司研發的新型建筑材料,具備高強度、耐腐蝕、環保等特性,廣泛應用于建筑工程領域,有效提升了建筑質量和安全性。生物醫藥產業也在穩步推進。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中金生物、馬克達核醫療等醫藥企業在創新藥物研發、醫療器械生產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需破解的問題
農業現代化水平仍需提高。一是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為 68% ,但深加工產品少,如八湖蓮藕多以初級產品形式外銷,缺乏品牌溢價。二是科技支撐不足。設施農業面積雖超10萬畝,但物聯網、智能溫室等技術的應用率不足 30% ,生產效率提升有限。三是市場競爭力弱。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滯后,有機蔬菜、蓮藕等特色農產品缺乏統一認證和營銷體系。農產品品質特色不夠鮮明,缺乏獨特性與代表性的拳頭產品,難以與其他地區同類產品區分,競爭力不足。四是品牌定位與形象塑造不明確,消費群體認知度和忠誠度低,眾多農產品公共品牌存在品牌小、輻射力低的問題。五是農業產業鏈延伸不足。多以初級農產品生產為主,與二、三產業的融合不夠緊密,比如農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缺乏像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多元化的產業形態,未能充分挖掘農業的多功能價值。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困難。一是技術設備落后,產品附加值低。多數企業仍依賴老舊設備生產,自動化、數字化水平不足。例如,榮祥鋼管、邦克工具等五金企業產品集中于低端市場,缺乏高精度、智能化產品,導致利潤率不足 10‰ 二是環保與能耗壓力突出。傳統制造業中高耗能問題依然存在,如永安特種裝備、榮祥鋼管等加工企業面臨環保政策收緊下的限產風險。三是產業鏈協同性不足。產業集群內部協作松散,上下游企業技術標準不統一,難以形成規模化競爭優勢。四是低層次的小微企業居多。多數企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環節,缺乏核心競爭力。以農副食品制造業為例,很多企業主要從事初級農產品加工,缺乏對產品的深度開發和品牌建設,難以在市場中獲得更高的利潤。五是數字智能化帶動力不強。部分企業仍采用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進展緩慢。在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應用水平較低,導致生產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嚴重。
服務業結構單一,質量有待提升。一是過度依賴傳統物流與商貿。物流業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 35% ,但多以倉儲運輸為主,缺乏供應鏈金融、智慧物流等高端業態。二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金融、信息科技等生產性服務業占比不足 15% ,文旅產業仍以溫泉旅游為主,文化IP開發不足,游客人均消費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消費拉動力有待提升。批發和零售業等傳統服務業占比較大,而新興服務業如金融科技、數字創意等發展相對滯后,導致產業結構不夠多元化,抗風險能力較弱。消費市場雖有增長,但消費層次和品質不高,缺乏高端住宿設施或特色住宿產品,難以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
優化升級路徑
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增長點。一是打造專業化產業集群。在河東經濟開發區規劃生物醫藥產業園,引入CDMO(合同研發生產)模式,吸引中金生物等企業設立區域中心。建設新能源裝備產業園,重點發展光伏組件、儲能電池等細分領域。二是強化科技創新支撐。積極謀劃一批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氫能及儲能等前沿產業,形成產業發展新增長點。聚焦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瓶頸,重點發展先進有色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培育發展前沿新材料產業,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新材料產業高地。設立新興產業引導基金,對關鍵技術攻關項目給予最高500萬元補貼。三是與山東大學、臨沂大學共建產業研究院,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加大數字產業企業招引力度,為全區數字經濟注入新活力,做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四是優化政策支持體系。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實施“三免兩減半”稅收優惠,優先保障土地、能源等要素供應。加快培育一批“小巨人”、單項冠軍和瞪羚企業,形成龍頭企業引領、骨干企業支撐、中小微企業快速提升的矩陣式企業發展集群。
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一是實施智能化改造工程。設立專項資金,支持企業引入工業機器人、MES系統,打造一批智能工廠示范項目。二是推動五金機械產品向高端化、智能化、品質化轉型。引導五金企業由手動工具向電動工具方向發展,機械產業向汽車零部件、裝載機配件、整機制造等產品發展。鼓勵五金機械產業運用新裝備、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藝,引導五金產業向精加工、深加工方向發展,機械產業向機床數控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工業互聯網場景應用方向發展,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三是強化綠色制造體系。強化政策的激勵作用,對企業智能化技改項目給予設備補助,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力。對高耗能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審核,推廣電鍍廢水循環利用技術,力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 15% 。四是支持優勢食品產業集群發展。推動申報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綠色產品認證、產業集群品牌試點,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務平臺完備、質量水平一流的現代食品企業和產業集群。進一步提升食品安全質量保障水平,著力打造魯南食品加工業重要基地。
構建多元化現代服務業體系。一是升級物流產業能級。在空港物流園試點“智慧物流 + 跨境電商”模式,引入京東物流、順豐建設區域分撥中心。二是發展冷鏈物流。建設10萬噸級冷庫,服務長三角農產品供應鏈。三是發展高附加值服務業。在河東新城規劃金融商務區,吸引證券、保險機構設立分支機構。
建設數字經濟產業園
培育大數據分析、工業軟件等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四是深化文旅融合。開發“紅色文化 + 溫泉康養”主題線路,打造新四軍軍部舊址VR沉浸式體驗項目。培育中高端消費市場,引進更多知名品牌和商業綜合體,發展首店經濟、夜間經濟等,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
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一是提升農產品加工深度。政府和企業增加對農業科技的投入,支持農業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支持鄭旺鎮建設蔬菜精深加工基地,開發凍干蔬菜等產品,推廣“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模式,建設蓮藕衍生品(藕粉、藕汁)生產線。二是強化科技賦能。引進和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經營管理人才,鼓勵大學生、返鄉農民工等投身農業創業創新。建設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推廣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降低生產成本 30% ,與省農科院合作設立專家工作站,培育抗病高產新品種。三是打造區域公用品牌。注冊“沂河鮮蔬”“八湖蓮藕”地理標志商標,制定標準化生產規程,通過直播電商擴大市場覆蓋。
完善創新生態系統。一是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引進一批帶技術、帶成果、帶項目、帶資金的創新團隊。與職業院校合作開設“訂單班”,定向培養智能制造、現代農技技能人才。加大企業人才隊伍建設,優化企業家成長環境,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例如,三豐化工申報的省級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高效生物基亞磷酸酯類抗氧劑綠色創制及產業化”項目順利通過省科技廳驗收,形成了市場化新產品和復配產品,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二是搭建協同創新平臺。實施重點企業研發投入提升行動,著力破解“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提高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建立全區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庫,積極爭取省、市科技計劃項目支持。鼓勵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建省級技術創新中心,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對產學研合作項目給予 30% 經費補貼。鼓勵企業建設博士后工作站,聯合承擔國家、省重點研發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