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良好的營商環境是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它不僅能夠吸引投資、促進創新創業,還能夠提高行政效率、增強區域競爭力,并保障公平競爭。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中,破解營商環境問題,探索營商環境優化有效路徑,打造法治化、規范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對于推動昌吉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昌吉州營商環境一體化建設現狀
昌吉州自2020年啟動“優化營商環境服務年”建設行動以來,以“提升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獲得感”為目標,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營商環境建設機制不斷完善中,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一是政務環境需持續改善,服務水平要提升。部分審批事項耗時過長。比如,提交材料和需蓋章環節雖比原來有所減少,但部分審批流程花費的時間依然較長,尚不能完全做到一次講清告知事項,一次發清表格,一次收清材料,一次審清內容。二是市場法治環境建設需加強。目前,昌吉州在法律法規執行層面的保障措施尚不健全,一些行政部門存在執法不公、執法不透明等問題,對優化營商環境建設起到了消極負面的作用。三是資源要素供給短板明顯。調研發現,大部分企業對技術創新重視不夠,創新意識、創新動力、創新能力不足,技術創新體系尚未真正建立。高新技術企業普遍存在“招人難、引才難、留人難”等問題,特別是技術人員流失比較嚴重。
融資難問題仍然突出,雖然有近六成的企業認為獲得銀行貸款比原來更容易,但仍有 20% 以上的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反映貸款難、融資成本高的現象沒有改變。
昌吉州營商環境一體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政府層面原因。一是政務服務效能不高。一些政府職能部門主動服務企業的理念不強,對企業的訴求不能認真對待,官僚主義、推矮扯皮現象依然存在。同時,部分政務工作人員缺乏擔當意識,導致政務服務效能難以快速提升。二是惠企政策落實不到位。近年來,昌吉州先后出臺了《昌吉州優化營商環境二十條措施》等多個政策措施,但由于宣傳不到位,企業對政策知之甚少。同時,因缺乏有效的操作細則,很多企業對政策“看得見”卻“夠不著”,政策落地兌現難。三是產業結構不合理。昌吉州農業資源豐富且特色鮮明,但缺乏統籌規劃和品牌帶動,導致農業集約化程度低,農產品轉化增值能力差;工業經濟大多以能源初級加工產業為主;現代物流、金融、電子商務、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緩慢。同時,旅游業發展質量不高,沒有形成“旅游 +,,, 的融合效應。
市場主體層面原因。一是人才培養與引進體系不完善,人才流失嚴重。昌吉州近年推進“千名碩士進昌吉”等引才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限于地理位置、基礎設施、薪資待遇等,引才難問題依然存在,且高學歷、高水平人才流失呈增加態勢。二是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突出。雖然各級政府近年連續出臺多項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的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激發了銀行的放貸動力,但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未能得到根本解決,導致一些企業主業經營淡化,企業投資“杠桿”風險暴露。三是“親商又清商”氛圍不濃。昌吉州已實施“一對一”掛鉤幫扶機制,定期走訪企業,為企業精準解決問題。但多數幫扶“對子”流于形式,企業的生產經營環境改觀不大。
昌吉州營商環境一體化建設的優化路徑
加強政務環境建設。一是轉變政府職能,提升服務質量。隨著“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進,政府角色從行政管理者向服務提供者轉變。政務服務機構和職能部門應加強行政人員能力培養,明確職責,以市場主體的需求為導向,改進工作思路和方法,政策理解要透,業務流程要熟,服務意識要強。同時,完善“一對一”掛鉤幫扶機制,精準對接企業真實需求,協調解決企業融資、用工、研發、檢測等方面的難題。在此基礎上,以企業集聚區為重點,定向推廣惠企政策,利用數字政務平臺,統一政策獲得通道和政策解讀宣傳。要加強對市場主體運行監測監督,確保招商引資項目早落地、穩落地。
二是優化政務服務,提高辦事效率。加快數字政府建設,根據業務關聯性和便利性要求,深入推進“一窗受理、綜合審批”服務,實現部門間統一受理、并聯審批、統一辦結、即時辦理。同時,探索“首席事務代表”服務模式,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通過“數字 + 政務服務”,深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利用電腦、手機APP等線上線下融合方式,實現就近辦、網上辦、掌上辦。
加強市場環境建設。一是用足用好涉企優惠政策,健全營商環境優化機制。對重點企業實行“一企一策”的精準幫扶,通過引導企業資產重組、債轉股,盤活閑置土地、廠房資產等形式,化解企業債務,為企業減負增效,實現“整合一批、盤活一批、轉型一批”,促進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同時,積極培育企業在“主板”和“新三板”上市,用好新疆股權交易中心等地方融資平臺,提高企業直接融資比重,引導企業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治理結構和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
二是疏通經濟運行血脈,增加人口規模。物流和金融是經濟運行必不可少的兩大血脈,必須完善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基礎設施,打造烏昌半小時經濟圈,昌吉準東半小時經濟圈,昌吉奇臺一小時經濟圈,打造奇臺支線機場,聯通周邊物流發展通道。加強銀、政、擔、企合作,完善金融服務平臺,調動民間資本的積極性,提高企業信貸能力。經濟活動歸根結底是人的活動,要通過改善營商環境,吸引大量的技術工人及周邊的農民市民化,以提高城市人口規模,提高經濟活躍度。
加強法治環境建設。一是增強法律意識,完善法律法規體系。要通過專題培訓、普法活動、媒體宣傳等方式提高企業守法經營的意識,增強經濟主體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權利的能力。政策法規的制定要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建議,了解企業需求,保證政策接地氣、合民意。要以現有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lt;優化營商環境條例gt;辦法》《昌吉州優化營商環境二十條措施》為依據,根據每個縣市經濟發展和企業需求不同的特點,對企業準入門檻、知識產權保護、經濟主體權益保護等重點領域,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管理制度和實施細則。
二是加強監督監管,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建立高水平專業化執法團隊,常態化開展涉企糾紛排查,并及時化解矛盾問題,保障企業合法權利。依托大數據、互聯網,建立昌吉州行政執法數字化平臺,及時向社會公開執法全過程,使行政執法透明化、規范化。
加強人文環境方面。一是健全人才服務體系,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加大引才用才投入,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加大人才在薪資待遇、子女教育、住房保障、職務普升、評優評先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以吸引并留住、用好更多優秀人才。同時,要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定期開展業務、技能培訓,使人力資本和研發投入對昌吉州創新能力的正向拉動作用逐步凸顯出來。
二是大力發展中介服務,優化創業創新環境。完善中介服務網上交易平臺,加強網上中介服務機構監管,實行信用等級評價、資質動態管理,解決中介服務環節多、耗時長、市場壟斷等問題。同時,要摒棄“重招商、輕營商”的錯誤理念,深化“一對一”掛鉤幫扶機制,加強與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聯系,共同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