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瀘州這座“中國酒城”深刻把握文旅發展和消費升級新趨勢,以“融合提質、創新賦能”為主線,以提振消費新場景、文旅商深度融合與核醫藥產業領航發展激活內生動能重塑產業格局,探索出一條消費復蘇、文旅共生、新興產業突破的多元發展路徑。
新思想引領新征程,一個文化賦能、產業突破、生機盎然的酒城瀘州,正闊步高質量建設區域消費中心城市的新賽道,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瀘州新篇章。
01 打造新點景消費業態活力進發
消費的脈搏,是城市生命力最為直觀的證明。瀘州這座依長江而立的千年酒城,深知唯有激活內里流動的生機,才能令城市之樹長青。
6月17日,四川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的決定》,深刻把握文旅發展和消費升級新趨勢,引領和推動文化強省旅游強省建設邁上新臺階。
6月24日,中共瀘州市委九屆十次全會召開。會議指出,要順應新趨勢、回應新期盼、找準切入點,大力實施“消費空間擴容提質、場景業態創新培育、資源要素集聚賦能、消費環境優化提升”四大行動,健全文旅商深度融合發展機制,加快推進文旅商深度融合發展,高質量建設區域消費中心城市。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瀘州市正以中國白酒博物館打造白酒文化新地標,梯次推動城市商圈、特色街區和社區商業提質發展。“漫游瀘州”“宵肴瀘州”“樂購瀘州”“會聚瀘州”“康健瀘州”“綠趣瀘州”等消費場景新“爆點”正催生出新的消費業態,沉浸式文旅體驗正煥發出強勁動力。
“青瓦出檐長,穿斗白粉墻”是對位于長江和沱江交匯之處的瀘州市江陽區大河街道老建筑群的真實寫照。從唐宋明清綿延至20世紀20年代,500多米的沿江商業街曾是川南地區最大的商貿集散中心,五金、小百貨、山貨等商鋪鱗次櫛比,商業氣息濃郁。
如今,大河街歷經歲月洗禮,城市發展的印記清晰可辨,當地政府對這一街道進行了改造升級。《當代縣域經濟》記者今年夏天來到這里時,第一眼看到的是保留完整的古城垣靜靜矗立在這個歷史與現代交匯的街區,每一塊磚石都仿佛在訴說往昔的故事。沿著城垣信步游走,出現在眼前的是瀘州知名鹽商萬的舊宅萬益樓,這里正在舉辦“瀘州老八景”書畫流動展覽,素屏與四尺整幅呈現出盛唐的詩性觀照、明代的謫臣襟袍與當代的筆墨覺醒三重視界。萬益樓旁,旗袍高端定制店內三五客人正在選款,這一特色商店的營運再次豐富了街區的消費業態。
“停車指南”和“美食地圖”是“老瀘州·大河街”特色街區的又一創舉,大大方便了游客。不遠處的瀘州河川劇藝術博物館,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體驗基地,古樸的大樓也為大河街增添了濃厚的歷史氣息。此外,街區引入的分水油紙傘、瀘州老窖文創產品等非遺項目,讓消費者在購物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瀘州的文化底蘊。
從大河街道出發,過沱江,不到10分鐘車程就來到了龍馬潭區和平街,蔣兆和故居就安靜地坐落在這一區域。未來,這里將是一個新的消費聚集區。從風貌來看,這里還保留著一些工業遺存,主要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川南傳統民居為主,房屋主體多為串木、磚木連體結構。
“和平街區域的城市規劃,主要打造以傳統美食、文化展示、非遺傳承等為主題的歷史文化商業街區。”瀘州市龍馬潭區發展改革局副局長牟宇飛告訴記者,改造后的和平街將原貌展現當地的川南民居特色建筑風貌,并呈現碼頭(纖夫)文化、古碼頭商業文化、川南戲曲文化、城市蓋碗茶文化、蔣兆和名人文化等文化元素。
大河街與和平街的改造升級,都是瀘州市加快消費載體建設的閃光點。瀘州更以宏闊視野,編織著一張覆蓋全域、層次豐富、業態多元的消費網絡。
未來,瀘州將繼續打造消費地標,加快建設四川中國白酒博物館、三星街西南要會、龍馬酒莊、西南汽車消費公園等區域性地標消費項目;建設特色街區,圍繞“一街一計劃”,以微醺、悅己、懷舊、音樂、體育、美食為主題,策劃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特色街區,和平街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提標升級商圈也將提上日程,按照“一圈一策”,完善商圈功能定位、鮮明主題特色,實施零售業創新提升工程,引導業態調整,完善基礎設施,豐富社區便民生活圈,積極發展公園綠道經濟、城市夜間經濟,提升“吃住行游購娛”消費業態體驗。
對于提振消費舉措來說,瀘州早已得心應手。2024年,瀘州聚焦政策激勵、活動引流、場景賦能三大維度,著力引客、引流、引資源,推動消費市場持續升溫。2024年,瀘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78億元、增長
在政策引領上,瀘州先后印發《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若干措施》《瀘州市關于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的工作實施方案》等多項消費促進政策,支持餐飲文旅、體育會展、康養服務消費、持續改善消費環境;在以舊換新方面,瀘州大力開展家電、汽車、電動自行車消費品以舊換新,爭取中省專項資金2.4億元,疊加市級政策資金1200萬元,促進汽車、家電、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15萬臺,帶動消費13.4億元,惠及消費者超15萬人;在資金撬動上,瀘州按照省廳統籌安排,在家居家電、數碼產品、餐飲娛樂、在地特色產品、汽車住房等方面分類發放各類消費券5000余萬元,拉動消費近8億元。
與此同時,瀘州市還大力舉辦各類消費活動。在展會消費方面,瀘州先后舉辦第二十屆酒博會、第三屆地標產品博覽會、第十一屆商博會,匯聚海內外近2000家參展商,吸引消費者超80萬人,拉動消費3.6億元。在餐飲消費方面,聚焦“烹香瀘州”餐飲品牌培育,出臺52道瀘州菜標準,發放百萬“惠享瀘州·食在酒城”餐飲消費券,全年階段式開展第八屆四川(瀘州)美食薈、“烹香瀘州”天府行、美食惠嘗等60場“美食 + 美酒 + 音樂 + 文旅”活動。在首發經濟方面,瀘州萬象匯、萬達等市場主體全年引進各類川南首店、瀘州首店69家,舉辦各類首秀、首展15場,吸引消費者20余萬人。
除此之外,瀘州進一步增強場景賦能提升質效。首先,趕國風潮流。打造“山河明月·醉酒城”國風消費新場景,開街試運營以來,街區已累計接待游客560萬人次。其次,承酒城文脈。秉承“保護傳承、活化利用”的理念,推出“老瀘州·大河街”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一期)、高壩油布路工業特色文旅街區。四川中國白酒博物館項目加快推進,郎酒莊園酒歌廣場獲評2025年度蜀里安逸消費新場景。最后,育多元業態。聚焦演藝、音樂、國貨“潮品”,積極培育出西南商貿城星光集市、鐘鼓樓江陽里、“這有光”潮流街區等多元融合消費場景。
02 文化賦能“中國酒城”構建“詩酒江山”文旅生態
作為提振消費、釋放內需潛力的重要路徑,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成為瀘州的又一選擇。在“拼經濟搞建設”的戰略引領下,瀘州出臺《宣傳思想文化系統拼經濟搞建設十七條措施》,將文化基因注入旅游肌理,通過科技賦能、場景創新與區域聯動賦能,構建起“詩酒江山”的文旅生態。
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瀘州市文化旅游發展促進條例》則將黨中央關于文旅融合的決策部署轉化為具象化的地方實踐,這部四川省首部文旅專項法規,從規劃編制、資源開發到服務保障、監督管理,構建起全鏈條制度框架。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條例明確要求將紅色文化、歷史遺產、夜間經濟等特色資源納入文旅發展總體布局,為一些創新項目提供了政策沃土,樹蛙部落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記者來到樹蛙部落時,這里正被初夏的日光浸在蜜色光線里。下午5點的斜陽為三角樹屋鍍上了金邊,木質結構在江風中透出溫潤光澤,仿佛從長江江岸里自然生長的巢穴。長江在百米開外泛起碎金,木棧道旁的百畝自然營地飄來青草香,研學孩童舉著生態瓶蹲在蕨類叢邊,腳邊野菊與鼠尾草隨風輕擺,將泥土氣息與江水潮氣糅成初夏特有的慵懶。
“這個占地25畝的鄉村度假綜合體,是集主題文化體驗、鄉野休閑娛樂、長江自然教育和高端野奢度假于一體的。”江陽區發展改革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整個項目由16棟特色樹屋,1個綜合體驗工區組合而成,在周末和假期都很受市民和游客歡迎。
穹頂屋、荷葉屋、鳥巢屋和三角屋4種房型散落其間,樹蛙部落以裝配式建筑的方式降低了對自然的干擾,結合高低錯落的江岸,打造出極致的江景視野。與此同時,天空牧場、房車營地、青山農圃等諸多業態不僅可以讓游客體驗暗夜精靈、微觀世界、植物相框等自然探索活動,還可以感受釀酒、油紙傘等瀘州特色傳統文化。
翌日,晨光熹微中,赤水河畔的先市釀造傳承基地氤氬著千年醬香。這個以國家級非遺“先市醬油釀造技藝”為核心的省級重點項目,正將百年作坊群化作活態文化展廳—6000口傳統曬露缸沿河鋪展,晨露未晞的醬醅在陽光下泛著琥珀色光澤,游客穿梭于清代老作坊與現代化觀光廊道間,指尖掠過青石曬場上的百年菌種,鼻尖縈繞著日曬夜露沉淀的醇香。
“先市釀造傳承基地項目的總投資達20億元,于2022年3月正式啟動,預計今年底建成投產。”瀘州市合江縣發展改革局副局長張芮嘉介紹,投產后年產醬油20萬噸以上,年產值約30億元,畝均產值300萬元,年利稅額達5億一8億元,可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個。
產業融合旅游的發展業態,也將為先市釀造傳承基地項目帶來新的體驗式場景。游客服務中心的數字大屏實時呈現著從一粒黃豆到一滴醬油的三年歷程,而手工制曲體驗區里,年輕的訪客正笨拙又認真地翻動著溫潤的曲料,掌心染上金黃的豆醬。
隨后,記者一行來到合江縣、江陽區、納溪區三縣區的結合點一堯壩古鎮,這里也是川黔渝三省市結合部,是三省區域聯動旅游發展的金三角之心。此時,千年古鎮堯壩正經歷文旅融合的提檔升級。針對古鎮業態單一、夜游匱乏等短板,當地政府盤活古街公房與堯壩驛閑置空間,引入非遺生產性場景,讓油紙傘鋪的匠藝、紅桔子基地的農趣成為可體驗、可定制的文旅產品;規劃連接線項目,打通古街與驛站的“任督二脈”,形成“傳統民俗 + 現代配套”的消費閉環。如今,堯壩已從觀光地蛻變為體驗場,其沖刺國家5A景區的征程,便是瀘州“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縮影。
若說堯壩充斥著人間煙火的繁華,那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則是地下瑰寶的重光。玉蟾山麓的這座專題博物館,珍藏著14000余件文物,其中136件一級文物堪稱“石頭上的《清明上河圖》”,從四靈崇拜到市井百態,刻刀下的宋代瀘州躍然眼前。
作為瀘州市獨特的人文消費場景,四川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擁有顯著的特色優勢。它是國內首個宋代石刻專題博物館,是宋代(墓葬)石刻的典型代表,通過“天賜瀘縣”等主題展區,生動展現宋代社會風貌、文化習俗等,承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其作為國家二級博物館,是瀘縣宋代石刻普及基地、民風民俗文化普及基地和南宋文化研究中心,能為學生、文旅從業者等群體提供豐富學習資源,傳播歷史文化知識,提升公眾文化素養,發揮重要的社會教育功能。近年來,四川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還被評為四川省文博研學基地、四川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四川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瀘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充分發揮了文旅深度融合方面的“主陣地”作用。
從樹蛙部落到堯壩古鎮,再到四川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無不彰顯著提振消費與文旅融合發展的相輔相成,良性互動。文旅融合通過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等,激發消費新需求,將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同時,文旅項目帶動餐飲、住宿、交通等配套消費,形成消費鏈條。
瀘州文旅融合發展的壯美畫卷背后,是歷史文脈與現代治理的交響共鳴,更是當地政府高瞻遠囑的頂層設計與務實篤行的擔當作為。從長江文化的千年流淌到非遺技藝的活態新生,瀘州以“一盤棋”思維整合資源,以“繡花功”優化服務,以“創新鏈”激活產業,讓文旅融合從概念落地為項目、從規劃轉化為現實。
未來,瀘州必將以更堅定的文化自信、更開放的融合姿態、更高效的治理能力,在文旅融合的賽道上跑出加速度,讓酒城故事傳得更遠更長。
03 雙核布局邁向核醫療產業應用高地
長江之畔,一座工業老城正掀起一場關乎生命科學的“核”變。作為核工業與核技術利用大省,四川挾成都、綿陽、樂山、瀘州“一鏈四極”的勢頭,在核醫療賽道上疾行。瀘州市正是四川布局的“核醫療臨床轉化應用極”。
2025年4月10日,川南瀘縣,瀘州核醫療產業生態大會在滿懷期待中舉行。
“一期投資超2億,明年投產。”剛剛與瀘縣完成簽約儀式的成都紐瑞特醫療科技董事長蔡繼鳴激情地宣布。至此,中國首個商業化電磁法穩定同位素生產項目正式落地瀘縣。這意味著,困擾中國核醫療產業多年的“卡脖子”難題即將在這里破局。
核醫療,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核科學技術進行疾病診斷、治療和研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搶灘新質生產力,核工業大省四川當仁不讓。自2023年2月起,有關核技術應用及核醫療產業發展的三個規劃和方案相繼出臺,尤其是2024年7月出臺的《關于促進核醫療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確定成都、綿陽、樂山、瀘州四市為核醫療產業的“一鏈四極”,計劃到2027年,全省實現10種以上主要醫用同位素國產化自主供應,到2030年,建成全球最大的醫用同位素生產基地。
瀘州市,擔負著發力核醫療應用端的重要使命。事關核醫療產業加快發展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在瀘州迅速推進。
2023年2月,全國首個核醫藥現代產業學院在瀘州成立,培養核醫學應用型、復合型人才。2024年9月,瀘州掛牌成立西南核醫療產業園。2025年2月,瀘州開建西南地區最大的,集腫瘤放療、分子影像診斷、臨床科研轉化為一體的新型核素診療中心;4月10日,民航四川監管局配套建設由瀘州輻射全國的核醫藥運輸航空物流通道在瀘州云龍機場落地,機場成為四川地區第一家擁有核藥運輸資質的支線機場,連接核醫療產業生產與臨床應用兩端的航空物流“黃金通道”建立。至此,不僅全國主要城市醫用同位素運往瀘州,瀘州生產制造的醫用同位素、核藥等產品也可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各地。
為推動核醫藥成果向新質生產力的快速轉化,瀘州核醫學、核醫療“雙中心”接踵成立。
西南醫科大學,坐落于瀘州市的一所現代化高校,很早就已進入核醫療領域。自1974年起,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便成立了核醫學科,并逐漸成為四川省核醫學醫療、教學、科研與創新轉化的重要平臺,擁有以學科帶頭人陳躍教授為首的100多名核醫學人才。
自2019年起,該醫院在我國西南地區率先開展-177治療,并自主研發了一批核素治療藥物,填補了國內空白。
2024年6月6日,鎂光燈刺破川南的晨霧,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門前,“核醫學中心”“核醫療中心”兩塊鎏金牌匾同時揭幕。當紅綢滑落的瞬間,現場響起的掌聲不僅是對儀式的慶賀,更預示著中國核醫療版圖即將迎來新坐標。
幾天前,CCTV—2《中國好醫生》欄目組的鏡頭,已經提前捕捉到瀘州市的創新活力——魯-177標記藥物注入患者體內的畫面,通過衛星信號傳向全國,無聲卻震撼地宣告:中國核醫療的“瀘州方案”正在破繭。
2025年2月12日,瀘州市核醫學事業產業雙輪驅動暨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中心建設啟動儀式舉行,瀘州市加快打造核醫學高地、發展壯大核醫療產業邁入新階段。
4月28日,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陳躍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這份榮譽是對核醫學事業的激勵。我們將繼續深耕醫學創新,用核醫學技術為患者點亮生命希望,努力把瀘州建成全國最好的核醫學中心。”陳躍說。
自1996年開始,陳躍團隊便開始搞核醫藥成果轉化,2021年成功研發了兩種放射性新藥,并于2023年9月成功轉化為創新藥TBM-001,為腫瘤骨轉移患者帶來希望。2025年3月,TBM-001獲得臨床批件,預計2027年上市。
2025年4月10日,10億元的瀘州核醫療產業基金正式啟動,首期5億元,重點投向創新核藥與高端裝備。金融活水的注入,如同春雨滋潤大地,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在全國首個核醫藥產業學院,彌漫著緊張而興奮的氣氛,師生們一起刻苦攻堅著一個個核素高地。“我們已培養109多名核醫學碩博人才。”陳躍教授滿是驕傲。從教30余年來,他培養了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近萬名,為核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人才基礎。
科研榜上,SCI論文影響力排行榜熠熠生輝一全球第三、全國第一的學術地位,為四川乃至全國的核醫療突破提供了堅實支撐,下一代基于錒-225的靶向藥物正在全力研發中。
核醫療產業“一園兩區”空間格局正在滬州快速形成,江陽園區作為診療服務核心區,聚焦腫瘤放療中心、核素治療病房、核醫學分子影像中心等臨床服務;瀘縣園區聚焦生產制造基地建設,布局醫用同位素生產、核藥研發制備及裝備制造,30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發力川南核醫療高地。
一些大型的核醫療企業紛紛入駐瀘州。紐瑞特公司簽約的穩定同位素產業化項目預計總投資2億元以上,主要生產鏡-176、釓-160、銣-87等醫療行業急需的同位素產品,是我國首個商業化電磁法穩定同位素生產項目,可實現核素的自主可控,解決核醫療產業發展“卡脖子”難題。
賽諾聯合醫療將投資2.38億元在瀘州新建西南總部基地,涉及核醫學分子影像設備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及臨床應用等全業務鏈條。
科倫博泰制藥則依托西南醫科大學科研資源,布局治療性核藥研發賽道,推動創新核藥臨床轉化。
通過“基金 + 政策 + 平臺”多維賦能,瀘州市已形成“紐瑞特一賽諾聯合一科倫博泰”為鏈主的核醫療產業集群,輻射同位素供應、核藥研發、裝備制造及臨床應用全環節。
《促進醫藥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支持核醫療產業人才引育十條政策》瀘州市從政策、資金、人才等全方位發力,優化營商環境12條、助力企業降本增效30條等政策措施相繼出臺,全力推動核醫療產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