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中國地圖,四川省西銜青藏、東出長江,這里四周山勢雄峻,盆地沃野平疇,千河奔騰不息。2024年,四川省經濟總量保持全國第五、中西部第一,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2025年一季度,四川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246.92億元,同比增長 5.5% 。
近年來,四川省通過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機制創新,以節約集約用地書寫了“向存量要空間、以質量促發展”的時代答卷。
喚醒低效用地
帶動城市能級躍遷
芙蓉花造型的天府美術館靜靜立在湖水旁,極富現代氣息的大型圖書館、藝術館點綴在公園里沿金牛大道駛過三環路,便是成都天府藝術公園,一座集休閑、藝術展覽、購物于一身的現代化公園。從曾經的城市風貌“洼地”到天府藝術公園文博坊核心區,成都市金牛區國賓片區城中村經歷了一場蝶變。
金牛區躍進社區居委會副主任王沙是這場變化的親歷者。他介紹,隨著城市發展,人口大量流入,部分居民為賺取租金,紛紛建起兩層小樓,各家擴建的房子擠壓原先的道路,導致交通混亂。不僅如此,由于缺乏科學規劃,村子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
2007年,成都市啟動涉及5個城中村、30個棚戶區、55個傳統商品市場改造項目,搬遷改造約1.7萬戶,調遷商家約1.4萬戶,實現超1萬畝土地利用效能提升和全要素治理。成都市以規劃為引領,通過低效用地改造,打造國內最大的城市街心公園,形成834畝公園景觀簇群,累計接待游客逾千萬人次,實現收入1300余萬元,帶動片區土地完成了“從800萬/畝3次土地流拍,到3400萬/畝企業競相購買”的重大轉變,實現生態價值充分轉化、經濟效益最大提升。
無獨有偶。家住瀘州市龍馬潭區小市街道杜家街的居民李愛虹,也見證了家門口的空置建筑的新生。小市街道位于沱江和長江交匯處的古老街區,見證了瀘州市的繁榮。然而,隨著城市功能不斷調整,醫院、汽車站、碼頭以及批發市場等重要設施的遷出,街道上留下了大量年久失修的建筑。據統計,小市街道的低效用地面積近1300畝,占轄區總面積 40% 以上。
為激活低效用地,瀘州市編制并實施專項規劃,成立由14個市直部門和各縣(區)組成的工作專班,協調解決試點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同時,瀘州市從規劃統籌、土地收儲、地價工具、收益分享機制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激勵措施,形成政策合力。
2023年9月,自然資源部印發《關于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工作的通知》后,四川省自然資源廳迅速響應,成立試點工作指導小組,支持成都市、瀘州市開展探索。截至目前,兩市共實施低效用地再開發10.7萬畝,一些布局散亂、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的王地得到盤活利用,兩市出臺的15項制度被納入試點城市制度建設成果清單。成都市金牛區國賓片區城中村改造項目、瀘州市龍馬潭小市街道零星用地整體改造分別入選全國第一、二批低效用地再開發典型案例。今年,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將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到綿陽市、南充市、宜賓市、眉山市。
低效用地盤活帶來的是發展邏輯的改變。正如成都市相關負責人所言:“我們不再是簡單的‘拆舊建新’,而是通過構建產城融合新范式,形成‘更新改造一價值提升一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為超大城市系統性推進城中村改造提供可復制的實施路徑。”
破局閑置土地
助力培育新質生產力
位于內江市經開區的集世邁物流裝備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內,焊花閃爍、機器轟鳴。誰能想到4年前,這里還是荒草叢生、閑置的大片廠房。內江市是老工業城市,在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中,面臨著用地供需緊張的矛盾:一方面,新的工業項目因沒有空間難以落地;另一方面,部分工業用地與廠房存在低效閑置的問題。
如何破局?內江市采取資產重組、收購復用、擴容增效、技改升級等方式,讓問題資產“退出”,為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騰出空間。集世邁物流裝備有限責任公司所使用的閑置廠房通過政府“做媒”實現易主新生。目前,該公司廠房周邊已集聚近20家企業,合計實現工業年產值上億元。
攀枝花釩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發展中也遇到了相似的難題。作為國內唯一以釩鈦金屬材料產業命名的國家級高新區,成立初期是為消納二灘水電站電量,以高能耗項目為主。
在國家“雙碳”目標和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工業園區不少企業退出減產,造成大量碎片化的工業用地、廠房閑置。同時,由于用地指標日趨緊張,新項目難以匹配合適土地,“用地難”成為制約釩鈦高新區發展的“瓶頸”,向存量土地要發展成為必經之路。
在盤活存量資產過程中,攀枝花釩鈦高新區通過建立“全方位研判、全周期服務、全流程跟蹤”的工作機制,采取兼并重組、技術改造等多種措施,提高存量資產使用效率,規范清理閑置資產。截至目前,該區已累計盤活黑沙釩鈦、金江鈦業等20余家存量企業,回收土地2700余畝,盤活資產約27億元,預計新增產值350億元左右,新增就業人員3000余人。
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帶來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近日,走進位于遂寧射洪鋰電高新產業園內的四川朗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車間一片繁忙的景象。“拿到這塊‘標準地'后,我們預估2024年底投產,實際上2023年8月我們就開始試生產,項目建設的效率大幅提升。”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實行工業用地“標準地”改革后,政策部門提前完成環境影響、節能、地災危險性等評估,企業拿地即可開工,大大縮短了企業建設投產時間。
2024年12月,四川省自然資源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工業用地“標準地”改革推動區域評估“一件事”高效辦理的通知》,明確2026年四川省新增工業用地全面實現“標準地”供應。自2023年推行“標準地”供應以來,截至今年4月,全省所有省級及以上開發區新增工業用地已全面實現“標準地”供應,供應工業用地2083宗、面積16.3萬畝。
探索混合用地
創新方式帶來融合發展
在成都市青白江區,載滿“中國造”的中歐班列呼嘯而過。由老工業基地到對外開放高地,青白江發生著巨變。數據顯示,這里每1小時就有300單跨境電商達成交易,每2小時就有一趟班列駛出或到達港區,每1天就有2000車次進出集裝箱中心站…然而,傳統單一的工業用地模式,難以滿足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近年來,青白江區在招引企業時發現,部分項目在開展保稅加工、智能制造的同時需要倉儲功能,冷鏈物流項目越來越多地提出冷鏈食品加工、中央廚房等需求。”該區負責人介紹。
在此背景下,2023年11月,四川省首宗混合用地成功出讓。“混合用地打破了用地局限,一宗地可以兼容兩種用途,有利于企業優化布局及轉型發展,降低用地成本。”作為綿陽市首宗混合用地的競得者,綿陽東游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郭鑫深有感觸。
2024年,四川省審批建設用地48.55萬畝,有力保障了一大批國家和省級重大項目、國債項目、重點產業項目開工建設。在保障項目用地的同時,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堅持“少占就是多保”,嚴格落實項目準入政策和用地規模標準審查,開展建設項目節地評價,核減不合理用地2024畝。
從成都市區出發,駛入前往天府國際機場的高速公路,途經天府新區,各類廠房、民居等建筑密布,其中,17.3千米的高速采取高架橋的形式,高架橋的下方是另外一條城市道路,通往武漢路東段。高架橋項目負責人介紹,采用高速公路與城市道路上下分層共享交通廊道立體空間節地技術,節約土地1300余畝,為城市發展預留通道。
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下,節約集約用地已成為四川省破解資源約束、激活發展動能的關鍵路徑。
從盤活存量土地到提升畝均效益,從產業園區升級到城鄉統籌發展,四川省以“寸土生寸金”的實踐,證明了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不僅是生態保護的必然選擇,更是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支撐。未來,四川省將繼續以制度創新為引領、以科技賦能為抓手,推動土地資源高效配置,讓每一寸土地都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沃土,為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書寫更可持續的綠色答卷。
(摘編自《中國自然資源報》2025年6月25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