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點撥
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的寫作,一定要緊扣任務驅動。首先要明確任務。一般來說,任務一為文體要求:寫一封信、倡議書、演講稿等;任務二為角色設定:我是誰,寫給誰;任務三為主題要求:寫什么,為什么寫;任務四為你的認識和思考/希望/建議。審題時一定要吃透題意。既要嚴格落實顯性要求,像演講稿的稱謂格式、書信體的交流語氣等,這類文體規范必須分毫必較,不能在格式上出錯;更要深挖隱性指令,比如“聯系現實”就要求搭建材料與當下社會的關聯。建議考生在動筆前列出“對象、情境、文體、目的”四個要素清單,想清楚“寫給誰看、在什么場合寫、用什么形式寫、收到什么效果”,從源頭避免偏題跑題。
其次是動態推進論證。即圍繞任務核心設置遞進式問題鏈,先把核心概念的內涵界定清楚(比如“青年擔當”要先明確是創新還是奉獻),再用具體案例搭建“概念闡釋、案例支撐、現實映射”的論證結構。論述時要注意在段落首尾巧妙嵌入任務關鍵詞的同義表達,比如把“文化認同”自然轉化為“精神根脈”,讓論證邏輯像鏈條一樣環環相扣,避免論證松散脫節。
最后是立體構建框架。對于任務,考生可以從時代背景變化、主體條件差異等角度找到統一邏輯。結尾要特別注意回歸文體情境,比如演講稿可以呼應開頭的聽眾場景,書信體模擬收信人的反饋,形成“任務導入、多維論證、情境收束”的完整結構,既體現思辨深度又符合文體要求。
總之,寫作時要把任務要求融入每個環節,在格式規范中展現個人思考,在指令框架內體現獨特表達,確保內容既緊扣要求又富有新意。
范例分析
【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在全球化浪潮與多極化趨勢交織的當下,一方面,文化的交流在加深,中國“一帶一路”文化交流項目持續推進,春節被越來越多國家納入法定節日;另一方面,關于文化價值觀的論爭在全球范圍日益激烈。
某國際青年論壇以“文化認同的時代張力”為主題展開討論,主辦方邀請你作為中國青年代表發表演講。請結合材料內容寫一篇演講稿,體現中國青年的思考與擔當。
【思維分析】
這道作文題的任務指令明確限定了“國際青年論壇”這一情境,要求以“中國青年代表”的身份發表演講。寫作時應錨定“演講稿”的文體特性,開篇需體現國際對話語境,主體部分可將“敦煌文化互鑒”“三星堆文物出海”等案例嵌入論證中。結尾需呼應論壇場景,以號召青年行動收束,形成“情境導入、觀點建構、實踐呼吁”的任務閉環,避免脫離“中國青年的思考與擔當”的定位和“全球化”的時代語境。
【寫作示范一】
堅守文化根脈,"加強文明對話
◎陳 晨
各位青年朋友:
大家好!在全球化浪潮奔涌的當下,我們對文化認同要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文化認同既非封閉的繭房,只認可自己的民族文化,亦非消融的冰水,沒有差異,全盤接受,而是一棵深深扎根、枝繁葉茂的喬木,展現出獨特的張力。我們需要堅守文化根脈,加強文明對話。
文化認同,是堅守文化根脈,發展創新。中華文明從來不孤芳自賞,而是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豐富。中華文明綿延幾千年而不斷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懂得在堅守中創新。今天的我們守護餃子與燈籠這些文化元素,并不是固守陳舊,而是在堅守中華文化之根,是要讓中華文化傳承發展下去,成為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同時,我們也懂得創新發展,與時俱進,豐富自己的文化。只有這樣,文明才能深植根系,發揚光大。
文化認同,是加強文明對話,文明互鑒。文明的對話,自古就有。繪有阿拉伯文的青花瓷器,絲綢之路上馱著各國貨物的駝隊,就是最好的證明。當代“一帶一路”沿線的文化交流,正是文明對話傳統的延續:我們在西安兵馬俑數字展廳里,向世界講述“天下大同”的理想;在全球各地的孔子學院課堂上,各國青年吟誦王勃“天涯若比鄰”的詩句。文化認同的張力,就在于既堅守本民族文明,又能以開放的姿態解讀其他文明的圖譜。差異從不是隔閡的高墻,而是文明交響的和弦。
文化認同,需青年勇于擔當,傳承文明。作為在多元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中國青年,我們既要傳承中華文化,讓竹簡的墨香、戲曲的水袖成為與世界對話的文化底氣,同時我們也要打開大門,與不同的文化鏈接,讓文化認同在創造性轉化中成為跨越國界的語言,從而將中華文明發揚光大。當我們在國際論壇上說起“人類命運共同體”時,背后是五千年的“天下觀”的思想積淀;當我們欣賞西方的交響樂與芭蕾時,眼中閃爍的是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精神品格。這種既自信又包容的姿態,正是中國青年對文化認同最好的詮釋。
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讓我們以文化根脈為舟,以文明對話為帆。愿每一種文明都能在堅守中綻放獨特芬芳,在交流中收獲新的果實,讓人類文明的百花園里永遠盛開著“各美其美”的絢爛花朵,永遠回蕩著和而不同的交響。
謝謝大家!
◆點評
這篇演講稿緊扣寫作要求,精準立意。作文以青年為對象,借古今案例搭建文化與時代的關聯;動態呼應,用“堅守根脈、加強對話、青年擔當”遞進論證,關鍵詞貫穿始終。場景化結尾呼應開頭,邏輯嚴密,貼合任務。
【寫作示范二】
各位青年朋友:
大家好!當看到開羅街頭宣禮塔的光影與春節舞獅隊交錯時,我忽然明白:文化認同不是非此即彼的壁壘,而是一張在時光中織就的錦緞,經線是千年未斷的根脈,緯線是擁抱世界的姿態。
在文化的經緯間" " "編織認同
◎李思凝
堅守,讓文明之樹常青。景德鎮的窯火千年未熄,陶工們仍沿用著“過手七十二”的古法拉坯,卻在釉彩繪制中融入航天主題的星辰圖案;蘇州繡娘復刻《千里江山圖》,保留了“三藍九綠”的傳統技法,卻在呈現形式上創新,讓蘇繡紋樣登上巴黎時裝周。就像故宮修復師用3D打印拼接青銅器碎片,卻在接縫處保留傳統鏨刻工藝,真正的堅守從不是對舊物的照搬,而是讓文化基因在當代生活中重新扎根,根脈越深,枝葉越能自由生長。
對話,讓文明之樹蔥郁。敦煌壁畫中,演奏的樂器來自不同國家;明代《坤輿萬國全圖》上,四大洲五大洋的風景都有體現,是中西交流的實物例證。這種開放基因延續至今:中醫針灸被納入世界衛生組織診療體系;孔子學院的課堂上,外國學生既學“己所不欲”的處世哲學,也探討用區塊鏈技術保護非遺。就像泉州南音與電子音樂的跨界演出,古老曲牌在合成器節奏中煥發新生。文化的對話從不是消融差異,而是不同樂器在共鳴中奏出更豐富的旋律。
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是天然的織錦人。有人在網絡平臺上用彈幕解釋《牡丹亭》,有人展示榫卯積木,也有人以“武俠”詞匯講述中國故事……這是用青年密碼轉譯文化。傳統在創新中延續溫度。火鍋配咖啡,《山海經:中國神獸圖鑒》繪本參加倫敦書展,便是我們以行動證明:文化自信,既能守護自家星空,亦可為人類文明星河添彩。
站在文明十字街頭,愿我們都做錦緞的守護者與編織者,愿文化認同既有甲骨文的蒼勁,亦有二維碼的輕盈,在堅守與對話間,織就一張既存根脈又納萬邦的精神錦緞,讓每縷絲線都閃耀獨特光澤,共同織就人類文明的絢麗長卷。
謝謝大家!
◆點評
作文以全球化場景激活文化認同議題,顯隱指令無遺漏;動態呼應,以堅守根脈—開展對話—青年行動的邏輯鏈展開,借“織錦”意象串聯古今案例,關鍵詞轉化自然;立體建構,在“堅守”與“對話”的辯證中構建統一邏輯,融入傳統與現代的思辨;以“織錦人”意象收束,巧妙呼應開頭的情境。
【本版習作作者系云南昆明金岸中學高三文(1)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