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千米長的涂門街上,府文廟、清凈寺、關帝廟比鄰而居;古村老巷里,官式大厝、南洋小樓、蚵殼厝星羅棋布;市井鄉間,閩越遺風拍胸舞、奇而不俗的惠女服飾、“行走的花園”簪花圍等民俗傳承至今……行走在泉州的港口碼頭、街巷村落,仿佛打開一扇扇“任意門”,產生時空、地域的交錯感。泉州作為宋元時期中國的海上商貿中心,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在這里“邂逅”,締結出東西文化和諧共生的城市景觀,也積淀了刺桐城多元包容、愛拼敢贏的文化底色。作為“活著”的古城,古老的建筑、藝術、風味與現代的生活方式在泉州相得益彰,碰撞出無窮魅力。
北京,發源于燕山深處的大石河,蜿蜒淌進京西南的遼闊平原,在房山區琉璃河鎮拐出一個L形。三千年前,周初“三公”之一的召公來此地主持營建封國燕的都城。如今,考古人在這堆積的地層間揮動手鏟,一鏟一鏟揭示出北京的“城之源”。“這輪發掘進一步揭示,正是在西周初期,處在邊地的北京逐漸融入中原文明。”負責人王晶說,遺址見證了北京逐漸從一隅之地發展為一國之都的關鍵轉變,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例證。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長郭京寧表示,此輪發掘利用最新的測繪手段、信息記錄手段和文物保護技術,對文物進行了精細化發掘,彌補了幾十年前現場文物保護技術的不足。
從泉州以動態方式讓多元文化融入現代生活,使傳統建筑、民俗等在延續中煥發新生,到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通過考古實證,將地域文明納入中原文明脈絡,凸顯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一體性,其展現出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素材解讀
從城市景觀的和諧共生,到考古遺址的文明探源,每一處駐足都能聆聽到文明的回響。傳統古城、村落遺址的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讓厚重的歷史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它們承載的文化記憶將在一代代人的傳承保護中歷久彌新。
◆適用話題
文化傳承 文明保護 歷史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