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廣泛應用,文旅產業正經歷深刻變革。泉州申遺成功后,其旅游目的地在提升服務質量、保護文化遺產,以及滿足國際游客日益增長的需求方面面臨新的挑戰。如何在保護世遺價值的同時,提升游客體驗,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新思路。推進泉州世遺研學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并探索其創新利用,不僅有助于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還能為游客提供沉浸式研學旅游體驗,同時促進文化傳播和專業人才培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數字化研學服務在教育和實踐中的應用,有助于滿足行業需求,并有效提升中職生的職業技能,為行業發展輸送高素質人才。
數字化研學服務的概念與特征
數字化研學服務是一種融合信息技術與教育旅游的創新模式,通過數字化手段提供沉浸式、互動性強的學習體驗。該模式依托信息通信技術,結合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移動學習(m-learning)和大數據分析,使學習者突破時空限制,了解文化遺產、歷史事件和自然景觀。數字化研學服務具備互動性、個性化、可訪問性和教育性四大特征。互動性使學習者能夠通過技術手段與學習內容進行雙向交流,提高學習的吸引力和效果;個性化依托智能推薦系統,根據學習者的需求和興趣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可訪問性確保學習者無論身處何地,都能通過網絡和移動設備便捷獲取豐富的學習資源;教育性強調培養學習者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跨文化理解。
數字化研學服務在泉州文旅產業中的應用
系統化構建泉州世界文化遺產研學課程體系
泉州的22處世界文化遺產分為“制度保障、多元文化社群、城市公共設施、商品生產基地、交通運輸網絡”等方面,涵蓋建筑、宗教、藝術、經濟等學科,通過對泉州世界文化遺產的細分歸類,構建完整的課程體系,開發相關的研學任務書,形成世界文化遺產獨特的研學文化景觀。
串點成線打造主題鮮明的研學線路
將泉州的世界文化遺產點以及大量的文物古跡制作成數字化資源,依據地理位置和交通組織設計打造研學線路,通過各遺產資源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文化脈絡,將散落的文物古跡串聯起來,凝練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例如,港口碼頭/海上交通數字化研學開發,即“九日山祈風石刻一順濟橋一天后宮一江口碼頭一真武廟一洛陽橋”或“石湖碼頭一六勝塔一萬壽塔”。泉州作為宋元時期世界的海洋商貿中心,在海外貿易蓬勃發展的條件下,人、財、物的水陸運輸與往來日益繁忙。為適應這一需求,泉州修建了大量道路、橋梁、港口、碼頭、航標塔等設施,構建了完善的海洋貿易體系。這些文物與遺跡不僅見證了泉州港深厚的海洋商貿文明積淀,也彰顯了其文化傳承。
應用新技術促進文化遺產與自然景觀的學習與體驗
應用新技術能夠突破時空限制,為泉州22個世界文化遺產點的學習與體驗提供更具沉浸感和互動性的方式。此外,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可用于分析游客學習偏好,為不同游客提供個性化的研學線路推薦,使文化遺產的教育價值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通過數字化手段,泉州的世界文化遺產不僅能被更好地保護與傳承,也能在現代教育與旅游中煥發新生機。例如,“泉州開元寺東西塔3D體驗”收集了開元寺東西塔的建筑圖紙及現場測繪數據,利用數字建模技術實現東西塔的3D展示,進行深度人文解讀。
數字化技術與文旅產業融合
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正在推動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助力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播與活化利用。泉州22個世界文化遺產點涵蓋宗教建筑、貿易港口、橋梁水利、文化遺存等類型,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可以進一步提升游客的體驗感與研學價值。此外,基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推薦,泉州的世遺研學項目可以精準匹配不同興趣人群的需求,為游客提供個性化的研學線路規劃。通過數字化手段的創新應用,泉州的世界文化遺產不僅得到了更有效的保護,也為文化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動力。例如,利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可在開元寺、伊斯蘭教清凈寺等地重現宋元時期的建筑風貌,增強游客的歷史代入感;在安平橋、洛陽橋等遺產點,結合數字孿生技術,可實時監測橋梁狀態,提升遺產保護的精準性和智能化水平;六勝塔、德濟門遺址等重要遺產點可借助全息投影與交互式數字展廳,再現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
后申遺時代中職旅游專業在數字化研學服務的作用
中職旅游專業的教學現狀與挑戰
中職旅游專業教育旨在培養符合行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教學內容涵蓋旅游業務操作、旅游文化知識、旅游市場營銷等,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與服務意識。然而,在旅游市場快速發展與技術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下,該專業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提高了行業對人才技能的要求。未來的旅游從業者不僅需要掌握傳統業務,還需具備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創新思維和國際視野。因此,教育機構應更新教學內容和方法,強化數字化技能培養,以適應行業需求。其次,實踐教學資源不足制約了學生能力提升。實踐教學對職業技能的培養至關重要,但部分院校在實習基地建設、企業合作、實踐條件等方面存在短板,影響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此外,教育內容與產業需求脫節,未能及時反映旅游市場的新趨勢,導致學生畢業后仍需額外培訓才能適應崗位要求。因此,加強校企合作、優化課程設置,使教學更貼近行業發展,是提升中職旅游專業教育質量的關鍵。
數字化研學服務在中職旅游專業教育中的應用
數字化研學服務在中職旅游專業教育中的應用,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為學生提供了更加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通過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技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旅游景點和文化遺產的魅力,增強其實際操作和文化理解能力。同時,數字化工具還能實現個性化學習,依據學生的興趣和學習進度,定制學習內容和路徑。這種技術驅動的教育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還提升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對旅游專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對泉州市工商旅游職業中專學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調查(如表1所示),在線旅游專業課程學生的參與比例最高,達到 76.61% ,顯示了遠程教育和靈活學習模式在學生中受到歡迎。同時,虛擬現實旅游體驗和增強現實文化遺產學習的參與比例也較高,表明學生對新技術和互動式學習模式持開放態度。尤其是增強現實文化遺產學習的學生滿意度最高,達到 92.47% ,說明互動性和沉浸式學習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滿意度。盡管虛擬現實旅游體驗和在線旅游專業課程的滿意度較低,但仍表明數字化研學服務在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習體驗方面的有效性。因此,數字化研學服務在中職旅游教育中的廣泛應用,不僅使學生愿意主動參與,也創新了旅游專業教育的教學方法,顯著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體驗。
表1數字化研學服務應用情況
師生對數字化研學服務的接受度與評價
在中職旅游專業中,數字化研學服務得到了學生和教師的廣泛認可與接受。學生對現代信息技術驅動的學習方式表現出較高的興趣,他們認為,與傳統教學相比,數字化研學服務更具互動性,能有效提升學習動機和效率。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為學生提供了沉浸式學習體驗,滿足了他們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教師也普遍認可數字化技術在提升教學質量、拓展教學內容和創新教學方法方面的作用。通過數字化研學服務,教師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同時提供更加豐富和多樣化的教學資源。此外,數字化研學服務還為教師提供了更多教學創新的機會,如翻轉課堂、項目式學習等,進一步提升了教學效果。
中職旅游專業在后申遺時代數字化研學服務文旅產業發展的轉向策略
在泉州成功申遺后,作為文旅產業發展的核心,數字化研學服務為中職旅游專業的教育改革和行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策略。泉州申遺成功不僅意味著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更是促進文旅產業融合創新的契機。在這一背景下,數字化研學服務作為連接教育與旅游、文化與技術的橋梁,成為后申遺時代中職旅游專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加強產教融合,深化文旅產業與專業教育的合作深度
文旅產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具備專業技能和文化素養的技能型人才,而中職院校的旅游專業,正是為此提供人才支撐的基礎。可借助申遺后文旅產業的擴展,推動產教融合,為學生提供更多與地方文旅資源相結合的實踐機會。通過與地方文旅企業、景區、文化遺產保護單位的合作,學校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使其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提升專業技能。同時,企業能從教育體系中獲取符合行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推動產業的健康發展。
夯實技能習得與社會服務的研學模式
泉州的多元文化背景為研學模式的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通過讓學生深入了解泉州“開放包容”的精神內涵,能夠拓寬他們的文化視野,并促使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具備國際化視野。這種技能習得不僅限于技術層面,還包括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從而推動社會服務領域的發展。通過這種多維度的研學模式,泉州的文旅產業不僅能提升旅游服務質量,還能有效促進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助力當地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活用“課程思政”,探索“五育融合”的實踐路徑
泉州申遺成功后,文旅產業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新機遇,特別是在推動“課程思政”和“五育融合”的實踐路徑方面,泉州可以充分利用其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為旅游教育和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提供新思路。
首先,泉州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具有獨特的文化底蘊和多元文化交融的歷史背景。這為“課程思政”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特別是在“養德”方面,通過泉州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如開元寺、真武廟等,學生不僅可以學習歷史知識,還能在現場教學中培養道德責任感、社會責任感以及愛國情懷,增強他們對文化遺產的認同與尊重。
其次,在“啟智”方面,泉州申遺促進了當地對歷史遺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文旅產業為傳統文化學習提供場所,并利用數字化技術創新教育體驗,激發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在“健體”方面,泉州眾多傳統體育項目,如太極拳、五祖拳、白鶴拳等,為體育研學提供了實踐項目,學生可通過參與活動,感受泉州獨特的地域文化和精神。在“鑄美”方面,泉州傳統建筑藝術、工藝美術和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供教育資源。研學旅行中,學生參觀古建筑,參與傳統手工藝制作,提升藝術修養與創新能力,提升“美育”效果。
最后,泉州的文旅產業通過豐富的社區服務、傳統產業和創新技術,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促勞”教育。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深厚的商貿歷史和活躍的地方經濟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勞動場景,讓他們在參與旅游實踐和社區服務中,體會勞動的價值與意義,培養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因此,泉州申遺后的文旅產業發展為“課程思政”與“五育融合”提供了有力的實踐平臺。泉州不僅能夠在推動文旅產業發展的同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并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拓展“數實契合”,延伸技術應用與文化體驗的融合邊界
創新數字化研學服務模式,采用前沿技術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開發更加互動、沉浸式的旅游體驗。借助22處世界文化遺產點及古城核心區,打造集觀光游覽、互動式研學、角色扮演、情景體驗于一體的沉浸式劇場。構建虛擬的文化遺產旅游、歷史事件重現等新型旅游產品,豐富學生的體驗,在愉快的研學過程中領略泉州的海絲文化和風土人情,也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開辟新途徑。同時,基于學生的行為和偏好提供個性化推薦,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優化旅游服務和產品設計,配合文創產品的制作與銷售,做到以數字化研學為基點,拓展并輻射更多文旅產業,實現多方共贏。
總而言之,數字化研學服務的創新促進教育與旅游的深度融合,為旅游專業學生提供了實時、互動的學習平臺,提升了學習的有效性和趣味性。文旅產業不斷探索新的業務模式和市場,從而促進產業的持續創新和發展。
本文系2023年福建省職業教育研究立項課題“數字化研學服務泉州后申遺時代文旅產業的研究與實踐——以中職旅游專業為例”研究成果(編號:ZB2023001)。
(作者單位:泉州市工商旅游職業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