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422.62 文獻標志碼:A
引用:.完善文化禮堂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作用機制[J].農村·農業·農民,2025(7):62-67.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鄉村社會的發展進步,離不開鄉風文明的有力推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重點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1]278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鄉風文明建設在鄉村振興大局中的關鍵地位和具體使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并明確提出要“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這是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的實踐深化[2]。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進一步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更加深人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踐行”[3]。這些政策部署,充分彰顯了黨對鄉村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作為新時代鄉村文化的“精神地標”,文化禮堂通過文化傳承與創新、價值引領與道德教化、凝聚鄉村力量等,為鄉村文化振興和鄉風文明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近年來,學者們對文化禮堂在提升鄉風文明中的價值進行了深入探討。祁紅亭「4」以浙江海寧為例,提出依托農村文化禮堂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應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把握群眾需求、完善運行機制。張健等「5「則基于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的實踐探索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如何賦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耦合邏輯與實現路徑進行了探討。然而,總體來看,現有研究尚未全面揭示文化禮堂賦能鄉風文明建設的作用機制。本研究從動力機制、運行機制、保障機制和優化機制4個維度出發,深入闡明文化禮堂在賦能鄉風文明建設中的作用機制,旨在豐富鄉村文化治理理論,為進一步推進文化禮堂建設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
一、動力機制:多元主體的協同驅動
動力機制是指促使系統運行和發展的各種動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和方式,它是推動
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力量和外部條件的有機結合。文化禮堂賦能鄉風文明建設的動力機制本質上是新時代“政府主導一村民主體—社會協同”三位一體治理格局的生動演繹。各個主體在鄉風文明建設中都有著獨特的功能和價值,它們相互協作、相互促進,共同推動鄉風文明建設不斷向前發展。
(一)政府主導:政策引領與資源配置之核心
政府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其統籌全局、協調各方的權威地位決定了只有政府才能整合黨政力量、市場資源和社會參與,通過頂層設計,為鄉風文明建設構建系統性解決方案。因此,政府作為推動鄉風文明建設的總舵手,憑借其政策制定與資源配置的職能,確保鄉風文明建設得以扎實落地。在政策設計層面,政府通過《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標準》等規范性文件,實現了文化空間生產的標準化與制度化。其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了明確的目標和方向,使得文化建設有章可循,有助于克服鄉村文化建設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在資源配置層面,政府建立了財政撥款、項目整合、社會融資等多元投入機制,通過撬動社會資本,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價值傳導層面,政府借助文化禮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可操作的村規民約,在鄉風文明建設過程中推廣積分制,讓文明鄉風由無形變有形。政府主導的動力機制不斷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從政策引導走向內生性發展。
(二)村民主體:文化自覺與內生性參與的雙輪驅動
村民的文化自覺與參與熱情是構筑鄉風文明建設動力機制的基石。因此,在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征程中,務必充分激發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此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6]。一方面,文化禮堂通過開展村史展陳、非遺體驗等空間實踐活動,有效喚醒村民對本土文化價值的深刻認知。依托節慶活動、集體儀式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實踐形式,將村民的個體記憶凝聚為共享的集體記憶,極大增強了村民之間的凝聚力與認同感,促進了鄉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另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揮紅白理事會、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約束村民攀比炫富、鋪張浪費的行為,引導樹立勤儉節約的文明新風。”[1]254 因此,文化禮堂通過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等參與機制的創新,使村民的角色從單純文化受體轉變為積極治理主體,規范體系逐步從非正式的習俗轉向制度性的村規民約。這種社會資本的累積效應,最終會使鄉風文明建設從外部輸入轉向內生演化,從而實現從“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的范式轉換。
(三)多元協同:鄉風文明共治路徑的深度重構
文化禮堂以廣泛的社會參與為依托,編織起一張活力涌動的社會動力之網。在此進程中,多元主體協同發力,政府、鄉賢群體、企業以及村民均深度參與其中。鄉賢群體通過鄉賢理事會等多元平臺,積極組織開展各類活動,巧妙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場景,讓原本抽象的道德教化轉化為村民可感可知、切實可行的行為準則。企業則以公益投人為切入點,通過冠名贊助、設備捐贈等形式,為鄉村文化建設構建起持續穩定的支持體系。與此同時,企業捕捉鄉村文化資源優勢,積極開發紅色研學、非遺研學等特色產業項目。在這一多元協同體系中,各主體定位清晰、分工明確。政府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制定一系列針對性政策,引導企業資源精準流向鄉村,為鄉村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鄉賢憑借自身在鄉村的深厚情感紐帶和強大影響力,積極動員村民廣泛參與鄉村建設,激發村民的主體意識和內生動力。企業則憑借資金、技術、市場等優勢,為鄉村發展注人新活力。村民作為鄉村建設的主體,積極投身到各項活動中,為鄉村發展貢獻力量。政府、鄉賢、企業與村民之間形成了緊密聯動、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這種多元主體的協同驅動模式,充分發揮了各主體的獨特優勢,形成了強大的發展合力,為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二、運行機制:構筑閉環生態體系
運行機制是指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動態規則和邏輯關系,通過制度設計、流程規范、
資源配置等手段,保障系統目標的實現。通過文化需求調研與資源整合、文化內容的創新與傳播以及文化成果與社會價值的輸出,構筑起一個閉環的生態體系。
(一)邏輯起點:文化需求精準識別與資源整合
文化需求調研與資源整合,作為運行機制的邏輯起點,是新時代文化禮堂輸人層的核心功能。文化禮堂以村民為主體,連接政府、企業、高校等多方,構建需求與資源聯動的橋梁。文化需求調研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需求洞察層面,針對村民這一主體,一方面通過日常交流、問卷調研等常規途徑,收集村民對文化活動形式、時間、內容等顯性需求的直觀反饋。另一方面,運用深度訪談、文化觀察等手段,捕捉鄉村日常生活中的隱形文化細節。同時,文化禮堂拓寬需求洞察視野,關注政府、企業等外部主體。通過政策解讀、行業調研、合作洽談等方式,了解政府在鄉村文化治理、鄉風文明建設等方面的目標與需求;洞察企業在社會責任履行、品牌文化塑造等方面的戰略方向。將各方需求置于鄉村文化發展的大框架下進行綜合考量,明確各方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角色定位與利益契合點。在資源整合上,文化禮堂對內激活鄉村自有文化資源,梳理非遺技藝、鄉賢文化、傳統節慶等,建立資源清單,為后續文化創新提供素材庫;對外搭建合作平臺,以需求為紐帶,整合政府政策資源、企業資金與市場資源,實現資源跨界流動與優化配置。通過精準的需求洞察與資源整合,文化供給實現了從“盲目供給”到“按需生產”的轉變,為后續文化實踐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關鍵環節:文化內容的創新轉化與傳播
文化內容的創新與傳播是新時代文化禮堂轉化層的核心環節,也是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從理論走向實踐、從抽象走向具體的橋梁。首先,在活動設計層面,將抽象的文化需求轉化為具體的實踐場景,包括儀式性、教育性、生產性三類實踐場景。通過舉辦傳統節日慶典、農事節慶等儀式性活動,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鄉村生活,強化村民的身份認同,增強鄉村社會的凝聚力;通過開設非遺技藝課程、紅色文化講座等教育性活動,將主流價值觀融人村民的日常生活,提升村民的文化素養;通過舉辦農產品展銷會、手工藝品展覽等生產性活動,將文化與鄉村經濟發展相結合,促進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次,在文化實踐層面,通過層級化的文化建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文化形式。例如,將村規民約轉化為口訣歌謠,使道德規范從文本走向生活,成為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村民主體性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關鍵力量「。在參與機制設計層面,通過村民提案、集體審議、共同執行的流程,讓村民從被動的文化消費者轉變為積極的文化生產者,成為文化創造的主體。通過這些實踐過程,文化禮堂將靜態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動態的文明演進動力,為鄉風文明的價值輸出提供堅實的基礎,推動了鄉風文明建設從理論走向實踐。
(三)目標實現:價值輸出與成果共享機制
文化成果與社會價值的輸出是最終目標。輸出層以轉化層提供的價值原料為基礎,通過“價值認同—行為規范—文明成果”的機制,將文化實踐成果轉化為可感知的文明效能,推動鄉風文明建設落地實施。這一過程不僅體現了文化與社會發展的相互促進關系,更揭示了鄉村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村民通過禮堂的文化實踐,形成對鄉風文明的情感歸屬與文化自信,村民的文化參與度越高,對鄉風文明的認同感越強。民政部《關于做好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村規民約是推動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有效載體,能夠將文化共識轉化為具體的行為準則「8]。這種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在鄉村治理中尤為突出,它不僅維系了鄉村的社會秩序,還促進了鄉風文明的傳承和發展。持續的文化參與重塑了鄉村社會的合作機制,將傳統的非正式互助升級為制度化的合作模式,最終形成人人共享的鄉風文明成果。整個過程實現了鄉風文明建設從“物理疊加”到“化學裂變”的質變,體現了文化與社會發展的相互促進和依存關系,揭示了鄉風文明建設的深層邏輯與長遠意義。
三、保障機制:制度與資源的雙重支撐
保障機制是指通過系統化的制度設計、資源配置和行動規范,為特定目標實現提供持續支撐的運作體系。文化禮堂賦能鄉風文明建設的保障機制,其實質是通過制度剛性約束與資源柔性供給的協同作用,確保文化禮堂功能發揮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
(一)制度保障:行政規制與法治的剛性支撐框架
新時代文化禮堂的制度保障體系,由考核與法律兩大機制交織而成??己藱C制,作為行政推動力的具象化體現,將文化禮堂建設視為鄉村振興的硬性指標之一。政府主管部門管理并考核評定基層工作,將文化禮堂的建設成效作為資金撥付、榮譽評選的參考指標之一,有效激發建設動力,保障了政策執行的力度與效率。法律規范層面,則構筑了從國家立法至地方規章,再至村規民約的自上而下的規則體系。國家立法,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為文化禮堂建設提供了法律授權與基本框架;地方條例在此基礎上細化了建設標準,增強了法律原則的可操作性,例如《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要求“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文化禮堂正是這一政策的實踐載體[9]。村規民約則作為法理精神的鄉土化表達,將法律規范融入鄉村社會日常。法律機制以法律權威為界,為文化禮堂的建設與運營提供了堅實的法制保障,推動了其從運動式治理向常態化治理的轉型。考核與法律兩大機制相輔相成,共同構筑了新時代文化禮堂建設的制度性基石。
(二)資源保障:系統配置與物質要素的效能轉化
資源保障的核心在于人才、資金、空間的統籌,為文化禮堂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人才保障方面,堅持本土人才與外部支持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深入挖掘村內鄉賢、非遺傳承人、文藝積極分子等內生力量;另一方面積極拓展高校志愿者與專業社工等外部力量,引入新鮮血液,形成“老帶新、新教老”的人才梯隊。資金保障方面,實行政府主導、多方共擔的多元籌資模式??h級財政設立文化禮堂專項資金,為文化禮堂的基礎建設與日常運維提供資金保障;村集體則利用集體土地收入自籌資金,增強自主投人能力;同時,鼓勵企業與鄉賢等社會資本參與,形成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渠道,確保文化禮堂建設的資金充足與可持續。在空間保障方面,選址上優先考慮村莊的中心地段,確保交通便利、輻射全村;建設標準上兼顧傳統風貌與現代功能,既保留鄉村文化的獨特韻味,又滿足現代文化活動的需求。
(三)協同保障:制度供給與多元主體的治理網絡
文化禮堂賦能鄉風文明建設的保障機制,需要一定的制度供給與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網絡構建。政府作為行政主導力量,通過科學合理的政策制定,為文化禮堂的建設與運營提供宏觀指導和戰略規劃,這些政策充分考量鄉村的實際情況,結合地域文化特色、村民需求以及鄉風文明建設的長遠目標,確保文化禮堂建設有章可循、方向明確,推動文化禮堂建設走向規范化、常態化。村民作為內生力量,積極參與文化禮堂的活動與管理,借助道德評議會對鄉村中的道德現象進行評議,弘揚真善美,抵制假惡丑,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提升鄉村社會的道德水平。在開展和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村民們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增強了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為文化禮堂的繁榮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社會組織作為協同力量,憑借自身的專業優勢,為文化禮堂提供多樣化的專業支持與服務,促進文化禮堂與外界的交流合作,提升文化禮堂的影響力并擴大其輻射范圍。政府、村民、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在制度的保障下,相互協作、相互配合,共同構建起協同治理網絡,形成強大的合力,為文化禮堂賦能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四、優化機制:數智化與跨界融合的雙向賦能
優化機制指在系統運行過程中,通過動態調整資源、制度、技術等要素的配置方式,實現效能提升與可持續發展的方法論體系。當前,文化禮堂賦能鄉風文明建設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仍需依靠數智化轉型與跨界融合對其進行優化。
(一)數智化驅動:技術革新與價值重塑
隨著數字鄉村和國家文化數字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加快鄉風文明建設數智化轉型日益成為時代之需[10]。在文化禮堂的建設實踐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的深度融合,不僅突破了傳統文化傳播的時空限制,還為鄉村文化治理注入了全新的活力。通過智能推薦算法,村民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到豐富多元的文化資源,并參與線上文化活動。例如,AI生成的虛擬文化導覽員能夠為村民提供沉浸式文化體驗,而智能創作工具則幫助村民輕松制作短視頻、數字藝術項目等高質量的文化作品。這些創新不僅激發了村民的文化創造力,還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了新的表達方式。數智化技術的引入不僅為文化禮堂的功能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持,還為鄉風文明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通過科技手段的創新應用,文化禮堂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村民的文化需求,促進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最終實現文化與技術的深度融合,為鄉風文明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二)跨界融合:資源整合與發展路徑重構
跨界融合為文化禮堂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功能拓展提供了全新思路。這種融合不僅打破了傳統文化活動的固有局限,還為鄉村文化的創新發展注人了新的活力。在系統整合方面,跨界融合成功打破了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等多個領域之間的壁壘,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共享。文化禮堂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文化活動場所,而是蛻變為一個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成為鄉村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在教育領域,通過與教育部門的緊密合作,文化禮堂得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知識講座與培訓活動,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養。在旅游領域,農文旅跨界融合是新時代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其內涵是以農促文、以文興農、以農強文[\"]。這種跨界融合不僅豐富了鄉村的文化內涵,還為鄉村經濟帶來了新的增長點,形成了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通過跨界融合,各主體間形成了良性互動的合作機制,實現了優勢互補、協同共進,共同推動了鄉風文明建設的深入發展與全面繁榮。這種模式體現了文化建設的系統性理念,也深化了鄉村治理的協同機制。這不僅能夠提升鄉村文化的影響力,還能夠為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提供更加堅實的文化基礎。
(三)路徑創新:數智化與跨界融合的深度協同
數智化與跨界融合的深度協同,為文化禮堂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功能拓展開辟了一條創新路徑。這一創新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的革新與價值重塑,更體現在系統整合與協同發展的深層次互動上。二者的深度協同推動了文化禮堂服務模式的創新。通過數智化技術,文化禮堂得以實現文化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與智能化管理,為村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務??缃缛诤鲜沟梦幕Y堂能夠與其他領域進行深度對接與合作,形成跨領域的文化創新生態體系。例如,文旅融合通過促進對鄉村的投資和提升鄉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進而推動鄉村全面發展[12]。同時,這一舉措在鄉風文明建設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整合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打造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文化體驗,不僅有效提升了鄉村文化的社會影響力,還增強了鄉村旅游的市場競爭力。在鄉村旅游線路的設計上,圍繞文化禮堂這一核心,將文化體驗與自然風光、鄉村生活緊密結合,形成具有鮮明主題的旅游線路,并通過數智化技術為服務對象提供差異化、精準化、個性化的服務[13]??傊ㄟ^數智化技術與文旅融合的協同作用,文化禮堂的功能得到進一步拓展,它不再只是一個單一的文化展示空間,而是演變成了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相互賦能、相互促進的平臺,有力推動了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實現了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重躍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三農”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254;278.
[2]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001).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5-02-24(001).
[4]祁紅亭.以農村文化禮堂提升鄉風文明的實踐與思考:以浙江海寧為例[J].文化學刊,2020(4):19-22.
[5]張健,許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賦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耦合邏輯與實現路徑:基于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的實踐探索[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22(4):85-90.
[6]習近平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N].人民日報,2018-07-06(001).
[7]汪哂秋,蘇曉宇.以村民主體性為核心的鄉村文化體驗設計研究[J].安徽建筑大學學報,2023,31(5):89-96.
[8]民政部,中央組織部,中央政法委,等.關于做好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工作的指導意見[EB/OL].(2018-12-26)[2025-04-09]. https: //www. mca. gov. cn/zt/history/guide/20181200013983. html.
[9]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2019-10-28(001).
[10]李少惠,何志強.鄉村文化治理數智化轉型:倫理沖突與紓解之道[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26(6):58-68.
[11]謝朝陽,李喆,張紅潔.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機理、困境和路徑:基于農文旅跨界融合視域[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24,45(11):1-4.
[12]李德山,許秋生.文旅融合驅動鄉村振興:內在機制與實證檢驗[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3(4):20-32.
[13]陳立旭,董敬畏,黃鵬進.數字賦能文化禮堂助推農民精神富裕[J].政策瞭望,2022(4):22-23.
The role of cultural halls in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HEN Siyue (School of Marxism,Jiaxing University,Jiaxing 3140O1,China)
Abstract: Cultural halls can empowe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by exerting the functions of a motivation mechanism,operation mechanism,guarantee mechanism,and optimization mechanism.Atthe level of the motivation mechanism,relying on the multi-subject drive of government’s leadership,villagers as the main body,and social collaboration,an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for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formed. In terms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the realization of system goals is ensured by innovatively building a closed-loop system.For the guarantee mechanism,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and resource support are provided through rigid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and flexible resource supply.Regarding the optimization mechanism,focusing on the twoway empowerment path of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and cros-border integration,the boundaries of cultural services are expanded by relying on technological iteration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Key words: cultural halls;rural civilization; mechanism
[責任編輯: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