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千年古都西安,厚重的歷史底蘊與現代文明新風正交織出一幅動人的鄉村畫卷。近年來,西安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及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陜西的殷殷囑托,以“鄉風文明、美在西安”主題實踐活動為引領,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為抓手,以文明村鎮創建為載體,扎實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
如今,一股清新淳樸、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風,正悄然浸潤著長安大地的廣袤鄉野,農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農村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
德耀鄉間:榜樣引領崇德向善成風尚
鄉風文明,核心是“人”。西安深譜此道,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靈魂工程,精心澆灌著這片道德的沃土。
“星火”點亮鄉間路。西安市精心評選并發布“群眾最喜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項目”,讓抽象的理念在鄉村找到生動的載體。一場場全市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觀摩交流會,將先進經驗播撒到田間地頭。那份沉甸甸的《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為鄉村德治繪就了清晰的路線圖。
理論“飛入百姓家”。依托遍布鄉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黨的創新理論、黨的二十大精神以農民聽得懂、記得住的方式,在村頭巷尾、文化廣場悄然傳播。1137個文明單位與“美麗鄉村文明家園”示范點、實踐陣地結對共建,新風培育、文化惠民等活動如春風化雨,滋養著農民的心田。
身邊榜樣“潤心田”。“十星級文明戶”“西安好人”“好媳婦好公婆”“文明家庭”…這些樸實而閃光的榮譽,成為村民們爭相推崇的標桿。一張張“道德楷模榜\"前,總能看到鄉親們駐足觀看、輕聲議論。“看,老張家評上好媳婦了,真不容易!\"“王嬸是咱村的‘西安好人’,實至名歸!”這些來自田間地頭的榜樣,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符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鄰里鄉親。他們的事跡在村頭巷尾傳頌,營造出“學有榜樣、趕有目標”的濃厚氛圍,讓崇德向善的種子在每個人心中生根發芽。走進西安的鄉村,你總能感受到一種樸實的力量一一對善良的推崇,對美德的堅守。

破立并舉:移風易俗時代新風吹進門
陳規陋習曾是束縛鄉村發展的無形枷鎖。西安以問題為導向,精準發力,推動移風易俗落地生根,讓文明新風吹散舊俗陰霾。
“約”出鄉村新氣象。修訂村規民約,不再是墻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村民共同議定、自覺遵守的“小憲法”。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的建立,讓村民真正成為移風易俗的主人翁。誰家辦事鋪張浪費了,誰家孝親敬老做得好,會上說一說、評一評,人情負擔輕了,鄰里關系更和諧了。
“小積分”撬動“大文明”。“積分超市”“光榮榜”這些接地氣的創新舉措,讓文明行為有了實實在在的“回報”。拾金不味加分、孝老愛親加分、參與志愿服務加分積分可以兌換生活用品,更是一種榮譽的象征。村民們驚喜地發現,做好事、講文明,不僅臉上有光,手里還能“有貨”,參與的熱情自然高漲。
“新禮”引領新風尚。“抵制天價彩禮倡導婚嫁新風”“殯葬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一場場主題鮮明的活動(累計795場次)深入鄉村。那份《抵制高額彩禮、倡導文明婚俗宣傳引導提示》,像一股清流,滌蕩著舊觀念。更令人欣喜的是,西安涌現出一批移風易俗的“金字招牌”:長安區的“文明積分制”細致入微,高陵區的“一約四會”扎實有效。尤其是“藍田新婚禮”,以其簡約莊重、溫馨感人的形式,作為第四批全國文明鄉風建設典型案例走向全國,成為新時代婚俗改革的亮麗名片。《西安市鄉風文明建設優秀案例匯編》里記錄的42個特色品牌和10個優秀案例(如《一部鄉約潤民風》),正是這場變革的最佳注腳。5個案例入選《陜西省移風易俗工作案例選編》,彰顯了西安在破舊立新上的堅定步伐。如今,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勤儉節約,正成為西安鄉村越來越多人自覺的選擇。

文脈滋養:文化惠民 古韻新風共芬芳
鄉風文明離不開文化的滋養。西安立足千年古都的文化底蘊,通過文明村鎮創建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激活鄉村文化基因,讓農民在精神上“富”起來。
文明村鎮“展新顏”。“全國文明村鎮行”主題活動每月一場,如約而至。宣讀倡議書、詼諧的“三句半”、溫馨的公益廣告這些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厚養薄葬、節儉適度、崇尚科學、誠實守信、鄰里和睦等理念,無聲地融入日常生活。目前,全市市級以上文明村鎮已達109個,其中國家級文明村27個。中國文明網上,藍田縣董嶺村、周至縣周一村等全國文明村的創建成果熠熠生輝,成為西安鄉村文明建設的生動縮影。
文藝精品“潤心田”。緊盯農民精神文化需求,西安持續實施鄉村文藝精品創作工程。《爺爺的牛背梁》《樹上有個好地方》《網紅書記》《我叫豬小北》等一部部帶著泥土芬芳的影視作品,講述著新時代的鄉村故事;《秦嶺山寶》《為有源頭活水來》《普樂園》等一批批鄉村文藝精品,展現著鄉土文化的魅力。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更是將光影送到家門□,2023年以來,累計放映7.8萬余場,點亮了無數鄉村夜晚。
“忙罷”歡歌“傳新聲”。常態化開展的“三下鄉”活動,不僅送理論、送科技、送健康,更送來了歡樂與希望。鄠邑區精心打造的“關中忙罷藝術節”,已入選全國優秀群眾文化品牌案例。農忙之余,村民們登上舞臺,自編自演移風易俗“三句半”、倡導新風的“快板書”,用最樸實的鄉音唱響文明新風,贏得滿堂喝彩。這些植根鄉土的文化活動,讓古老的鄉村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文化活力與自信。
實踐暖心:陣地生根服務引領聚人心
遍布城鄉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成為凝聚人心、服務群眾、傳播新風的堅實陣地。全市19個中心、185個所、3059個站,織就了一張覆蓋廣泛的文明實踐網絡。
陣地“活”起來。在這里,“一約四會”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百姓宣講團”用鄉音土語講政策、談變化;“文明大喇叭”定時響起,傳播著好人好事、文明倡議;一封封移風易俗倡議書,傳遞著共建共享的心聲。
節日“暖”起來。“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賦予傳統節日新的文明內涵。清明時節,宣傳文明祭祀、保護環境的\"志愿紅”成為一道風景,倡導著綠色平安、文明健康的追思方式;重陽佳節,義剪、義診的暖心服務送到老人身邊,移風易俗倡議書與孝親敬老故事的分享,讓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服務“實”起來。新時代文明實踐理論宣講師大賽、“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過佳節\"等活動,持續深化思想引領,更聚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這里不僅是理論學習的課堂,更是鄰里互助的驛站、化解矛盾的平臺、文化娛樂的樂園。在基層,一種人心凝聚、服務貼心、風氣清朗的文明和諧新格局正逐步形成。
聲入人心:矩陣傳播新風故事廣流傳
講好新時代的鄉村故事,離不開有力的宣傳引導。西安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讓文明鄉風的好聲音傳得更開、更廣、更深入。

鏡頭對準“新風貌”。主流媒體持續開設“走進鄉村看振興”等專欄,記者深入田間地頭、農家小院,用筆和鏡頭捕捉新農村的變化,記錄文明鄉風帶來的點滴感動。一篇篇如《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立鄉約塑民風移風易俗潤民心》《文明鄉風徐徐來美麗鄉村處處新》的鮮活報道,展現了鄉村的嶄新氣象。
短視頻傳遞“真感動”。“文明鄉風美在西安”系列短視頻《文明村的明星》《夠了》《嗪咋咧的“新”村民》等,以短小精悍、生動直觀的形式,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臺廣泛傳播。鏡頭里,是村民質樸的笑臉,是煥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是向上向善的精神風貌,引發了無數共鳴,讓文明新風乘著網絡的翅膀飛入千家萬戶,匯聚成強大的正能量。
從渭水河畔到秦嶺腳下,文明鄉風如同涓涓細流,浸潤著西安的每一寸鄉土。它體現在修訂一新的村規民約里,綻放在村民議事會的討論聲中,閃耀在“道德楷模榜”的光榮榜上,流淌在“藍田新婚禮”的溫馨儀式里,回蕩在“關中忙罷藝術節”的歡歌笑語間,更銘刻在每一位追求美好生活、踐行文明風尚的農民心中。
西安的實踐深刻表明,推動鄉風文明建設,需要旗幟引領、典型帶動,需要破立并舉、久久為功,需要文化滋養、實踐深化,更需要講好故事、凝聚共識。這是一場關乎鄉村靈魂的深刻變革,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精神內核。古都西安,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與時俱進的創新實踐,書寫著新時代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精彩篇章,讓千年長安的文明新韻,在希望的田野上悠然綻放,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