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充分發揮耕讀文化在文明鄉風建設中的作用[J].農村·農業·農民,2025(7):110-113.
中圖分類號:G120文獻標志碼:A
在國家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宏觀背景下,文明鄉風建設成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維度。黨的十九大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的鄉村振興總要求,標志著鄉村文化振興從輔助性工程上升為核心戰略任務。耕讀文化作為歷時千年的復合型文化形態,其“耕以養身,讀以明道”的核心要義,與新時代鄉村治理需求相互契合。耕讀文化以其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觀、耕讀傳家的家風培育機制、經世致用的人才養成模式,構建了鄉村文明體系的重要支撐。充分發揮耕讀文化在文明鄉風建設中的作用,既是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求的積極回應,也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鄉村治理模式的重要實踐。
一、耕讀文化助力文明鄉風建設的意義
(一)耕讀文化在傳統鄉土文化傳承中的核心價值
中國傳統鄉村社會孕育的耕讀文化,以其特有的精神品格塑造著鄉土文明的價值根基。這種浸潤著農耕智慧的文化傳統,不僅規范著鄉民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更在代代傳承中維系著村落共同體的文化命脈。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構建中,耕讀文化展現出深邃的生態智慧。農人們遵循四時更迭的規律,將“天人合一”的哲學思考化作春耕秋收的耕作制度。那些口耳相傳的農諺俗語,歲時節令的祭祀儀式,既是指導農業生產的經驗結晶,更是將生態意識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化密碼。這種源于土地的自然認知體系,讓敬畏自然、適度取用的理念深深扎根于鄉土社會。
在構建鄉村共同體中,耕讀文化發揮著獨特的凝聚作用。鄉規民約中將個人修身與公共事務相貫通的制度設計,書院學堂里崇德尚賢的價值導向,對于鄉村文化秩序的構建與完善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田間地頭培育的協作精神,與詩書教化養成的規則意識相互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村落治理模式。這種文化特質使得傳統鄉村在面對天災人禍時,總能通過自我調適保持文化認同的延續,其蘊含的生存智慧對當今鄉村振興仍具有啟示意義。
(二)耕讀文化在文明鄉風建設中的理論價值
耕讀文化為文明鄉風建設奠定了深厚的倫理哲學基礎。其核心價值在于構建起“天地人倫”四位一體的價值體系,將《禮記·月令》中“贊天地之化育”的哲學理念,轉化為“耕以奉天、讀以明德”的實踐準則「2」。構筑“天地人倫”四位一體價值體系,形成“三才貫通”理論模型,為鄉村倫理秩序提供根本支撐。
在鄉村治理理論層面,耕讀文化發展出獨特的“禮俗共治\"學說。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記載的“耕讀相濟以化民成俗”[3],是該理論在基層治理中的具體演繹,為現代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
在教育建構層面,“耕以致知”的實踐觀突破了“勞心者治人”的二元對立,提出“一粥一飯莫非學問”的體悟式學習方式。朱熹在《童蒙須知》中強調“灑掃應對皆是修行”[4],將田間勞作與品德修養相結合,創造“知行互證”“晝治生夜治學”模式,其教育哲學至今仍是研究傳統社會人力資本形成的重要范式。
(三)耕讀文化在文明鄉風建設中的實踐價值
耕讀文化植根于“天人相參”哲學,為現代文明鄉風建設提供了創新治理思路。當前,傳統耕讀文化賴以生存的宗法社會結構和自然經濟基礎已發生根本性改變,但其蘊含的生態倫理智慧、教化功能及社會治理理念仍具有顯著的實踐價值。
在教化功能方面,耕讀文化突破了“勞心”與“勞力”的二元對立,創造了“體用不二”的教育范式。“晝耕夜讀”的生活形態,本質上是將《孟子》“形色天性”的生命哲學轉化為“耕以養體、讀以養神”的實踐體系:兒童白天在田間勞作習得耕作技藝、體悟“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夜晚誦讀經典以修身齊家。“耕讀傳家”的訓誡通過族譜、家訓、祠堂等制度載體代代相傳,形成了兼具實踐智慧與文化自覺的育人機制。在社會治理維度,耕讀文化構建了“以文化人”的柔性治理體系。費孝通將中國的社會關系概括為“差序格局”。他認為:“中國的人際關系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5]在此框架下,書院私塾的“崇德尚賢”與田間協作精神融合,形成依賴文化認同而非強制的柔性治理網絡,讓“耕讀相濟”“詩書傳家”成為鄉村共同體的精神紐帶,并借助“義倉互助”“宗族協理”機制,在災禍面前實現自我調適與互助。
二、耕讀文化助力文明鄉風建設面臨的制約
(一)傳統價值體系的邊緣化:文化根基遭遇現代沖擊
耕讀文化作為中國傳統鄉土文明的重要構成,其核心價值體現為“以耕養身、以讀明理”,蘊含了深刻的生態倫理、人倫秩序和社會責任。然而,在當代社會快速工業化、城市化背景下,傳統價值體系正遭遇前所未有的邊緣化。快節奏與即時滿足的現代生活沖擊了“勤耕苦讀”“慎獨自律”的傳統價值;消費主義與功利主義侵蝕著鄉村青年的文化認同,使“詩書傳家”一定程度上淪為形式化表演。同時,機械化生產弱化了農民與土地之間的情感聯系,使得節氣、農諺、禮俗等傳統文化元素逐漸從日常實踐中剝離。缺乏實際生活經驗的年輕人對“二十四節氣”等文化符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其深層倫理精神難以被真正體悟。久而久之,耕讀文化日漸邊緣化,成為僅存于文本而缺席于現實的文化遺存。
(二)教育體系傳承功能弱化:代際斷裂與課程失衡并存
教育體系本應成為文化延續與價值傳承的重要媒介,但當前耕讀文化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并不理想。一方面,傳統的“耕讀傳家”依賴于家庭教育與鄉土實踐的有機結合,而當前鄉村家庭結構的變遷導致教育責任弱化,留守兒童與隔代撫養的普遍化使得文化傳承缺乏連續性。另一方面,學校教育未能充分發揮傳承功能。基礎教育階段存在一定的“去農化”傾向,課程內容普遍傾向于城市價值導向,缺乏系統性的鄉土文化教育。在高等教育階段,部分高校在課程內容設計中存在“古今割裂”現象,未能有效將傳統耕讀文化與現代農業科技、鄉村治理理念結合,導致文化傳承內容難以“進課堂、入心田”。這種文化嵌入的缺失難以構建學生系統性的文化認同與實踐能力。
(三)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兩張皮”:開發碎片化,保護滯后化
在鄉村振興與文旅開發浪潮中,耕讀文化雖成建設熱點,卻普遍陷入“重開發、輕保護”的困境。一方面,項目方偏重墻繪、口號等視覺符號,忽略倫理制度、家訓機制和教育體系的深層內涵,導致文化表達流于表面;另一方面,保護制度相對較為滯后,文化資源的認定、登記、傳承人扶持與數字化整理缺乏統一規范,古農書、農諺等重要素材未能系統保存,面臨嚴重流失風險。更關鍵的是,開發與保護缺乏協同:部分地方為追求經濟效益,對傳統節俗進行改編、簡化非遺技藝甚至人為制造“偽傳統”;而另一面出于保護主義的封閉式管理,又不利于耕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現代表達。這些問題削弱了耕讀文化的生命力,也影響了其在新時代的活化與傳承。
三、充分發揮耕讀文化在文明鄉風建設中作用的對策建議
(一)重構價值認同體系: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深度融合
要以價值體系重構為突破口,通過現代化的闡釋方式激活其文化內涵,推動傳統精神與現代生活邏輯的有機結合,從而實現耕讀文化的復歸。一是深化文化闡釋,重構精神內核的時代表達。耕讀文化不能僅僅停留在“符號化復興”,更需在價值重構中實現“精神返場”。要結合新時代社會發展語境,重新審視耕讀文化的精神內核。如將“耕以立身、讀以明道”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鄉村表達體系。二是豐富文化場景,打造傳統精神與日常生活的共生空間。加強文化空間建設和文化氛圍培育,將耕讀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場景,例如:設立“家風傳習日”“經典晨讀營”“農事節氣課堂”等群眾參與性強的活動載體,將節氣耕讀、孝悌禮儀、勞動教育與日常生活相融合,真正實現“在場”的文化傳承。
(二)構建系統性教育體系:實現“家庭一學校一社會”協同育人
一是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推動課程體系與教學方式的雙重創新。在基礎教育階段,應推動“耕讀文化進課堂”,建立區域化、層級化的耕讀課程體系。具體包括:在小學階段開設“耕讀啟蒙課”,內容涵蓋節氣民俗、農諺歌謠、童蒙家訓等;在初中階段設置“鄉土文化與生活實踐”課程,引導學生開展農耕實踐、家風調研、經典閱讀;在高中及職業學校開設“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鄉村建設”專題課程,實現文化認知與專業知識的深度融合。二是推進家庭教育,激活鄉村文化育人的基層基礎。可推動“數字家訓”工程,鼓勵村落居民整理上傳家訓家規,建立“家風共享平臺”,實現跨代對話與家庭價值共建。結合傳統節日、開筆禮、成人禮等儀式教育,推動家庭教育回歸文化本位。三是健全社會支持網絡,構建耕讀文化育人共同體。有關部門可通過項目合作等方式,支持高校、文化機構和公益組織等多方力量參與耕讀文化教育。例如,與職業院校合作開發“耕讀文化講師培訓計劃”,為鄉村培養專職文化傳承人。同時,建立“耕讀文化教育示范基地”,通過案例評選、成果展示等活動,形成可推廣的協同育人模式,推動教育資源向偏遠鄉村下沉,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文化傳承格局。
(三)推動資源保護與開發協同:構建文化生態的“活態傳承”機制
建立文化資源分類管理、分級利用、實時更新機制,實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文化生態重構。一是分類推進文化資源數字化保護與傳承人體系建設。各地可以通過編制《耕讀文化資源目錄》,將古籍典章、農具器物、節氣禮俗、耕讀家風等分門別類進行數字采集,構建“耕讀文化數字基因庫”。
同時,建立“耕讀文化傳承人”認證制度,分層分類確定民間專家、非遺傳承人、高校教師三類核心隊伍,結合“項目帶徒”“實踐指導”“線上課程”等方式,推動傳統技藝與經驗智慧的制度化傳承。二是強化政策引導與制度保障,破解開發與保護的結構性矛盾。從頂層設計層面建立文化資源開發的約束機制。制定《耕讀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在耕讀文化資源開發中堅持真實性與完整性相統一原則,禁止對傳統節俗、非遺技藝進行過度商業化改造。建立相關評估制度,要求相關文旅項目在立項前提交耕讀文化保護方案,嚴格禁止破壞性開發行為。同時,積極探索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和村民參與相結合的多元治理模式,通過稅收優惠、補貼獎勵等政策,引導企業投資文化保護項目,確保開發收益反哺文化傳承。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2]王超.《禮記·月令》天人思想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1.
[3]黃六鴻.福惠全書[M].周保明,點校.揚州:廣陵書社,2018:105.
[4]朱熹.朱子全書(第六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7.
[5]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8.
Maximizing the role of farming-reading cul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ized rural customs
WANG Zixing,XU Jingbo(School of Marxism,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Oo3O,China)
Abstract: Againstthe backdrop ofrural revitalization,farming-reading-culture rotedinthe principleof“cultivating the land to nourish the body and studying to clarify the Dao”-serves as a vital carier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ffring multidimensional value for constructing civilized rural customs.This culture integrates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al paradigms,and cultural identity,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rural governance while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ecological wisdom and moral cultivation. However,current challenges include the margin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alues,disruptions ineducational heritage transmisson,and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preservation.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is paper proposes reconstructing a value recognition system,establishing colaborative family-school-community education frameworks,and creating mechanisms for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and dynamic utilization.By revitalizing the vitalityof farming-reading culture,this approach aims to provide culturally rooted pathways for ruralrevitalization,achieving an organic unity between civilized rural custom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 farming-reading culture;civilized rural customs;rural revitalization;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rural governance
[責任編輯:李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