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題材與風格的中國音樂劇中,舞蹈表演呈現出多樣化的美學特質。其中不僅包含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同時還融入現代藝術創新理念,于傳統和現代碰撞之中綻放著絢爛的光芒。同時,要想培養出能對這些舞蹈表演進行完美演繹的好演員,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演員訓練體系已經迫在眉睫。對我國音樂劇舞蹈表演美學特征及演員訓練體系進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揭示其內在規律并為實現我國音樂劇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中國音樂劇舞蹈表演的美學特征
(一)多元融合性
古典舞的高雅韻律、民族民間舞的古樸風情,以及現代舞的創新理念等,都能在音樂劇舞蹈中找到契合點。這種融合并非機械拼湊,而是基于音樂劇總體藝術表達需求的深度融合。不同舞蹈元素相互滲透、相互影響,進而生成全新的舞蹈形式。從格式塔理論來看,此時整體的舞蹈動作所產生的藝術效果,遠超過古典舞與現代舞動作單獨呈現時的效果之和。在節奏控制、空間利用和情感傳達等方面,多元融合賦予音樂劇舞蹈豐富的層次與獨特的質感,能夠承載更為復雜、多元的藝術內涵,以滿足受眾日益多樣化的審美需求。
(二)敘事性突出
從美學特征來看,中國音樂劇舞蹈表演敘事性凸顯。舞蹈已經不只是簡單的肢體展示,它已經成為一種講述故事和推動劇情的強有力工具。每段舞蹈都經過精心編排,包含清晰的敘事線索。通過舞者身體語言將人物性格特點、情感變化和事件發展脈絡等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從一開始的劇情鋪墊,到高潮時的感情進發,再到最后故事的結束,舞蹈用特殊的敘事邏輯將整部音樂劇劇情串聯起來。舞者的行動、姿勢、走位和其他細節都緊緊圍繞著情節進行,讓觀眾在舞蹈動態演繹的過程中清楚地了解故事內容并深刻地體會到人物內心世界,提升音樂劇藝術感染力,與觀眾產生情感共鳴。
二、中國音樂劇舞蹈表演演員訓練體系分析
(一)多元舞蹈基本功訓練
在多元舞蹈基本功訓練中,芭蕾舞基本功訓練注重規范性與身體控制力的塑造,每周三次、每次60分鐘的把桿和中間動作練習,目的在于加強演員身體柔韌性、協調性及肌肉控制力等指標,對其動作規范性和姿態穩定性進行評定標準,并為下文多元舞蹈融合打下嚴格動作基礎。現代舞基本功訓練采用每周2次,每次75分鐘即興創作和動作解構練習,來發掘演員身體表現力及其流暢性和情感表達感染力等方面的考核標準,符合音樂劇舞蹈在情感傳遞和創新表達方面的要求。將爵士舞和街舞融入流行舞要素中進行融合訓練,通過一周2次、每次60分鐘節奏練習和即興表演來增強演員的時尚活力和舞臺表現力,滿足音樂劇對年輕受眾的吸引力和舞臺感染力。同時,舞蹈風格的多樣性和舞臺表現力考核標準保證了訓練方向符合音樂劇多元融合的美學特征。
(二)多元舞蹈風格融合訓練
多元舞蹈風格交融訓練,進一步加強基礎訓練和美學特征之間的聯系。古典舞和現代舞的整合訓練將古典舞的優雅韻律和現代舞的創新理念相結合,并通過組合練習和情景模擬來強化舞蹈的情感表達和敘事能力。它對動作融合度和情感表達深度等方面的評定標準直接為音樂劇舞蹈敘事性需求服務,使得舞蹈能夠促進情節的展開,同時彰顯多元藝術魅力。將民族民間舞和現代舞進行整合訓練,一周2次、每次60分鐘,采用民族民間舞的基本節奏和現代舞的編排技巧,強化舞蹈文化內涵和現代感,而動作文化契合度和現代感的評價標準,在多元融合性中體現出對傳統文化繼承和創新。踢踏舞和爵士舞的整合訓練每周2一3次,每次30—45分鐘。將踢踏舞的節奏步伐和爵士舞的姿態動作相結合,提高演員的節奏感和腳下功夫。動作節奏感和銜接流暢度等考核標準,有助于音樂劇舞蹈在節奏把控和動作連貫性等方面向更高的層次發展,提高舞臺表現力。
(三)綜合素質提升訓練
綜合素質提升訓練從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與舞臺表現力三方面為演員服務。身體素質訓練由一周3次、每次60分鐘力量,耐力和柔韌性訓練組成,它對綜合素質提高的考核標準為演員在高強度舞蹈表演和復雜舞臺動作的處理上提供了保證,滿足了舞蹈動作在多元融合性方面復雜性和多樣性的需求。心理素質訓練是通過一周一次、每次60分鐘情景模擬和心理輔導來促進演員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的提高,從而在舞臺表演時得以穩定表現,較好地傳達出舞蹈敘事性的感情。通過每周兩次、每次60分鐘的舞臺表演練習與觀眾的互動,舞臺表現力訓練可以增強演員的舞臺表現力和自信心,這將有助于演員在舞臺上更加生動地展示舞蹈的敘事性和多元融合性,從而實現與觀眾的情感共鳴。
三、中國音樂劇舞蹈表演的美學與演員訓練體系協同發展路徑
(一)優化課程設置:融合美學理論與舞蹈訓練課程
在當代音樂劇藝術呈快速發展之勢的時代背景下,其舞蹈表演承載著豐富的藝術表達內涵,對演員的綜合素養也有較為苛刻的要求。美學理論作為一種可以引導舞蹈表演由簡單肢體展示走向高度藝術境界的關鍵因素,將其與舞蹈訓練課程進行深度整合已是必然趨勢。為實現這一整合的目的,課程內容的設計需要精雕細琢。
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巧妙地融合到舞蹈訓練課程體系當中是一個重大創舉,用“氣韻生動”這一概念來舉例說明,它作為中國傳統美學中最精華的部分,包含著深刻的文化底蘊和藝術追求。在芭蕾基訓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刻認識到動作當中氣息運用和“氣韻生動”思想之間的內在契合點。例如,在慢板動作的練習中,重點要讓學生體會到氣息是怎樣像一根看不見摸不著的絲線,柔和但又堅韌地推動著身體線條流暢延展,從而使每個動作不僅具有外部形態美感,更充滿內在韻律之美,似乎給動作注人生命的活力。
除此之外,還可探討如何根據不同舞種的特性設計差異化的舞蹈訓練課程。比如針對街舞,因其充滿街頭活力與即興感,可設計動作多變、強調身體律動與節奏把控的訓練課程;針對芭蕾舞,課程則側重于肢體線條的雕琢、動作的優雅流暢性與情感的細膩詮釋。同時,為加深學生對美學理論的認識與運用,可增設美學賞析專題課,精選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音樂劇經典舞蹈片段,從舞臺構圖空間布局、動作編排節奏韻律、情感表達細膩層次等層面深人分析,將抽象的美學原理直觀呈現,讓美學思考融入日常舞蹈訓練的動作演練與打磨過程,實現美學理論與舞蹈訓練課程的有機結合。通過這一直觀而又綜合的分析過程,把本來抽象晦澀難懂的美學原理淋漓盡致地呈現給學生,讓他們真正體會到美學原理在實踐中的具體呈現形式,從而使美學思考在日常舞蹈訓練當中,巧妙地融入每個動作的演練和打磨過程之中,真正實現美學理論和舞蹈訓練課程有機結合。
(二)搭建實踐平臺:促進美學實踐與演員舞臺歷練
音樂劇獨特的舞臺藝術屬性決定了演員只有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才能夠不斷錘煉自己的表演技藝,把心靈深處的美學理念準確地化為舞臺的美妙展現。構建實踐平臺則成為推動美學實踐和演員舞臺歷練進一步融合發展的關鍵路徑。在線上線下實踐層面,院校、劇團和商業演出機構可以建立起長期穩定合作關系并定期開展小型音樂劇展演活動,這些展演活動可以設置有針對性和創新性的美學主題。
例如,“東方美學是音樂劇舞蹈的一種表現”。活動準備階段,演員需要對東方美學元素進行深入學習,包括舞臺服飾色彩搭配、圖案設計及妝容造型等風格塑造,然后對舞蹈動作進行設計和安排,將東方美學中特有的韻味進行全方位和系統性的融合。演員可以直接從觀眾現場反饋和專業人士專業點評中獲得真實的表演過程,并依據這些有價值的意見來不斷地調整和優化自己的表演,從而逐漸增強將美學理念向舞臺表演轉變的能力。在線下實踐層面,充分利用時下蓬勃興起的新媒體平臺開設線上音樂劇專項展示專區。演員可在彩排期間記錄下精彩內容和整場演出視頻,上傳到平臺上,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線上互動突破地域和時間上的局限,演員可以在不同文化背景和專業視角下,獲得多元美學見解并大大開闊創作視野。
為進一步完善實踐平臺建設,需著重考慮建立長效的線上線下實踐反饋機制。在線上,利用新媒體平臺建立受眾留言區、意見征集問卷及其他特殊反饋渠道定期收集受眾及同行反饋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安排專人整理分析反饋信息并形成系統報告供演員參考。線上和線下,在每一場小音樂劇展演之后,都會舉辦一次特別的反饋座談會,請專業人士和觀眾代表和演員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對反饋信息進行細致記錄,追蹤演員們隨后的改善狀況,以此來保證線上和線下實踐反饋能持續有效幫助演員提高表演能力,達到美學實踐和舞臺歷練深度結合和長效發展的目的。通過不斷參加線上和線下的實踐,演員在實踐活動中積累經驗,將美學實踐和舞臺歷練深度結合,繼而從各方面提高藝術素養和表演水平。
四、結語
音樂劇舞蹈表演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其美學特征與演員訓練體系的構建和協同發展,對推動中國音樂劇的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中國音樂劇舞蹈憑借多元融合性與突出的敘事性,承載豐富文化內涵,滿足受眾審美需求。科學的演員訓練體系為藝術表達筑牢根基,而美學理論與訓練課程的融合、實踐平臺的搭建,讓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未來,深化音樂劇舞蹈美學的挖掘,持續完善演員訓練體系,實現二者的深度協同,將助力中國音樂劇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促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推動音樂劇行業邁向新的高度。
[基金項目: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文化交融新形勢下舞蹈創作編排的思維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31003579195146)]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
參考文獻:
[1]\"2024中國音樂劇協會年度盛典”榮耀綻放共繪音樂劇新藍圖因愛而生,為樂而聚[J].中國音樂劇 2025(1):4-7+2+193
[2]王矛.e時代背景下中國音樂劇的發展及前景展望研究[J].音樂生活,2024(10):86-88.
[3]郭神,葉夢萍,何曉茜.舞蹈形體在中國民族歌劇與音樂劇中的情感表達與效果[J].中國音樂劇,2024(4):76-78.
[4]戴勁松.舞臺上的“真”:音樂劇現場演出的不可替代魅力[J].中國音樂劇,2025(1):9-10.
[5]曹菁菁.中國音樂劇導演的藝術探索與創新之路[J].中國音樂劇,2025(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