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出品的原創音樂劇《逐夢》在中央歌劇院成功首演,并于同年受邀參加上海國際藝術節。該劇以女工程師陳雨虹帶領團隊自主研發高鐵的奮斗歷程為主線,藝術化地展現了中國鐵路人從蒸汽時代到高鐵時代的逐夢征程。在當代中國,高鐵不僅是一種高效的交通工具,更是國家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象征,它牢牢承載著民族復興的夢想與自豪。作為該劇的舞臺設計師,筆者在此次創作中從設計意圖到空間結構都進行了大膽嘗試,力求通過奇觀式的視覺語言,致敬鐵路工作者無畏堅強、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
《逐夢》的舞臺設計以極簡主義美學為基礎,其核心視覺元素是一個長15米、寬10米、高8米的巨型單體鋼結構裝置。這座重達6噸的巨大裝置僅通過四個總接觸面積為2平方米的支點與地面相連,它以反重力的姿態“懸浮”于舞臺中央,其銳利的幾何切面與柔和的動態軌跡形成巨大的視覺張力。盡管裝置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極小,但它卻展現出驚人的功能性:它不僅可以同時承載20多名演員表演,還具備旋轉、攀登等動態特征,為舞臺敘事提供了多樣化的可能性。面對這一突破常規的舞臺裝置,導演團隊既沉浸于強烈地創作沖動,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排演壓力。他們既需要在鋼鐵結構的幾何空間中培育戲劇情節,又需要引導演員克服高空表演的心理障礙。這種對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的雙重突破,使《逐夢》的舞臺裝置成為連接技術與藝術、現實與夢想的獨特場域。

《逐夢》的場景變化極為豐富,文本以主人公陳雨虹的人生軌跡為軸線,延展出工廠車間、城市樓宇、列車站臺、科研實驗室等眾多具有強烈現實主義特征的空間場域。面對如此豐富的空間敘事訴求,筆者在確立核心視覺語言的基礎上,通過權重分析對各個場景空間進行有側重的規劃,舞臺空間以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主視覺為切人點。通過局部刻畫,使各個場景既保持獨立,又與核心視覺形象有機結合。下文將重點針對《逐夢》的主視覺裝置進行分析。

一、被折疊的中國鐵路
創作《逐夢》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在舞臺上表現龐大的中國鐵路系統。基于此次特殊的創作題材,舞臺視覺需要深度聚焦中國鐵路意象,并積極回應劇目主旨。筆者通過系統梳理中國鐵路的發展史發現,從蒸汽機車時代到高鐵時代,列車時速實現了從49.8公里/小時到350公里/小時的驚人飛躍。這一技術革命從根本上重構了時空關系,它意味著在恒定距離下,每一次技術突破都是對旅客出行時間的“折疊”。而“折疊”作為動詞,當它與鐵路元素相結合時,似乎可以衍生出富有強烈視覺張力的藝術形態。基于這一思考,筆者確立了創作《逐夢》的第一構思一—被折疊的中國鐵路。
在著手對鐵路進行折疊前,筆者觀察了墨西哥藝術家達米安·奧爾特加(DamianOrtega)的解構主義作品。達米安2002年的作品《宇宙之星》(Cos-micThing)將1989年的大眾甲殼蟲汽車拆解為零件,通過精密的空間拓撲重組,使機械殘骸在失重狀態下組成動態星圖,這種解構重組手法使原本普通的汽車產生了顛覆性的意義:懸吊的機械骨骼既直觀展示了工業文明的強大,又隱晦表達了隱匿在傳動系統中精密的協作關系。這種“可見的不可見性\"恰是當代戲劇需要借鑒的語法,它使觀眾從被動接受者轉為主動解碼者,打破了“布景服務于情節”的單向邏輯,使舞臺裝置成為能夠主動承擔敘事能力的戲劇主體。因此,筆者在“折疊”中國鐵路元素的創作實驗中,嘗試對鐵路中常見的軌道、隧道、橋梁等核心元素進行系統布局,通過將元素在空間中反復折疊與重組,構建出一個完整的閉環系統。這一系統有效地將鐵路的平直、蜿蜒、曲折等典型形態有機整合,其鋼鐵骨架猶如工業時代的脊梁,既是對中國鐵路多樣形態的隱喻,又為舞臺表演空間提供了多層次的平臺。值得一提的是,堅固強硬的“中國鐵路”在劇中也有柔軟的表現:在訴說主人公陳雨虹墜入噩夢的《暴風雪》唱段中,創作團隊嘗試用一塊18米見方的白綢布覆蓋住整個裝置。當鼓風機吹動布料時,原本棱角分明的“軌道”變得朦朧流動,像是被霧氣籠罩的舊鐵軌。演員蜷縮在綢布褶皺中演唱,直到夢境破碎的瞬間,白綢迅速從樂池下方抽離,硬朗的鋼鐵結構才重新顯露。在表現溫情的《小火車》唱段里:八只直徑60公分的微型火車輪懸掛在裝置四周,音效發出童年的玩具火車般“嗚鳴”聲響。秋千上幼年小雨虹與父親對唱,低色溫的燈光灑在裝置表面打出暖黃色的光斑,配合霧機營造出老式站臺的懷舊氛圍。

綜上所述,為適應文本多樣化的場景需求,“折疊鐵路”需展現出非凡的可塑性:通過道具與布景的巧妙銜接,它由特定場域釋放的空間意義被持續放大,這樣由近及遠、由小見大的視覺效果,不僅拓展了觀眾的想象維度,更使“鐵路”的象征意義在觀演過程中不斷強化,最終舞臺裝置與演員共同在觀眾心中組建起一幅飽含時代精神的鐵路圖景。
二、可視化的困難
舞臺設計的第二要素將注意力集中在了演員的肢體表達上。筆者試圖通過演員的肢體行動再現主人公及其團隊在高鐵研發過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工作壓力。當舞臺空間配合演員直觀反饋研發團隊所面臨的工作困境時,觀眾通過他們在復雜物理空間中的動作,便可直觀接收到音樂劇中有關于困境的信號。
參照2011年柏林邵賓納劇院上演的《黑暗的勢力》,舞臺設計師奧拉夫·阿爾特曼利用演員肢體恰當地警示了資本統治的世界中被消費主義隱藏起來的殘暴罪惡。阿爾特曼在靠近觀眾席的最前部架起了一面高墻,墻體完全阻隔了觀眾對舞臺縱深的窺探。在這面墻上,阿爾特曼開出了兩道非常低矮的通道,受空間限制,演員根本無法抬頭挺身,他們不得不在通道中被迫弓腰爬行,這種由空間限制引發的肢體表達將19世紀末俄國農民所處的卑賤、困窘的社會地位直觀形象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舞臺設計與肢體行動的配合也很好詮釋了受社會階級的影響,農民可憎的行徑并非他們的自發選擇。筆者受阿爾特曼的啟發,在《逐夢》空間設計中通過復雜的動線規劃為演員肢體行動制造了巨大的“麻煩”,演員在克服生理極限的同時生動詮釋了中國鐵路人堅韌的毅力。
序幕拉開時巨大的鋼鐵裝置巍然矗立于舞臺中央,它與渺小的演員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當樂池中的演員集體回望它時,它仿佛成為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這座“高峰”內部設計有連貫的階梯裝置,演員們從最底端開始攀登,經過12級臺階到達中部,再繼續攀登12級臺階便可抵達頂端。劇中安排了大量的調度,演員們在鋼鐵裝置中反復攀登與下行,身體因疲勞而表現出的真實反饋,在觀眾中引發了強烈的共鳴,觀眾透過演員實時的“喘息”與“粗氣”,對“逐夢”的艱苦歷程有了更深刻的認知。裝置營造出的空間“暴力”恰如《黑暗的勢力》中資本對個體的規訓,當陳雨虹團隊在鋼鐵裝置上攀登時,那些刻意設計的12級臺階間距,迫使演員必須通過夸張的抬腿幅度與失衡的肢體控制,將高鐵研發中“0.01毫米精度”這種抽象的技術要求,轉化為肉眼可見的動作張力。

在唱段《阻礙重重》中,25名演員分為若干小組,分布在鋼鐵結構的不同位置,共同演繹了團隊齊心協力研發高鐵車頭的場景。在總工程師陳雨虹的帶領下,眾人同時啟動研發工作,伴隨著閃爍的燈光,演員們在鋼鐵結構中穿梭,仿佛一幅幅幻燈片,回顧著那些奮力拼搏、永不言棄的日日夜夜。
三、永恒的莫比烏斯環
莫比烏斯環是一種獨特的空間拓撲結構,其特殊性體現在其單側曲面特性上:從環上任意一點出發沿表面環繞一周后即可返回起點,這種特性使得莫比烏斯環成為一個沒有終點的連續系統,用以象征永續循環的運動軌跡。在戲劇舞臺上,莫比烏斯環作為一種鮮明視覺符號,常被用來象征“永恒”。2013年威尼斯鳳凰劇院(TeatroLaFenice)制作的歌劇《蝴蝶夫人》由日本藝術家森萬里子(MarikoMori)操刀,她用一個重達650公斤、長8米、寬4米、高3米的莫比烏斯環雕塑詮釋了“永恒”的主題。在接受鳳凰劇院采訪時,她解釋道,這一莫比烏斯環裝置“象征著循環、生存、死亡與重生”。通過這一極具視覺沖擊力的藝術形象,森萬里子深刻詮釋了東方女性對愛情、生命與永恒的獨特理解。與《蝴蝶夫人》相同的是,《逐夢》的舞臺設計語匯同樣需要將延續、發展和永恒的主題著重說明。于是,筆者決定將莫比烏斯環作為創作舞臺設計的第三要素。

由于文本跨時空的將一家三代人的高鐵夢串聯到一起,并始終強調“尋找出路還得靠自己”的精神內核。因此,用莫比烏斯環隱喻中國高鐵家庭的傳承與紐帶關系非常適切。以劇中重要情節為例:當高鐵再次刷新最高時速紀錄的歡慶時刻,奮斗在工作崗位的陳雨虹卻接到了父親離世的消息。這一悲喜交織的戲劇性轉折,將父親畢生追求的鐵路夢想得以實現卻未能親見的遺憾,以及高鐵建設后繼有人的使命傳承精神演繹得入木三分。中國鐵路事業的發展是一部傳承與創新交織的壯麗史詩,莫比烏斯環恰如一個強有力的鏈條將前輩與后輩的夢想聯結。值得注意的是,在《逐夢》的線性敘事結構中,莫比烏斯環的出現也很好地消解了它的單一性特征,它在空間中為陳雨虹忙碌的現實生活提供了可靠的間離的機遇:當陳雨虹在裝置上獨自行走觀察忙碌的車間時,她的每一步既是對前工業時代鐵路先驅的致敬,又是對智能高鐵未知領域的探索。這種時空交疊的戲劇性,將中國鐵路百年征程壓縮為永恒的當下——舞臺上的每一次技術攻堅都同時是歷史的回聲與未來的預演,舞臺裝置和演員共同構成科技文明飛速迭代的喻體。

莫比烏斯環除象征意義對本劇視覺語言有著巨大推動作用外,其物理意義同樣不容小,從工程力學的角度來看,莫比烏斯環的結構具有獨特的穩定性作用。其空間構造為舞臺裝置提供了強有力的物理支撐:從頂視圖觀察,鋼鐵裝置被劃定為左右兩個對稱結構,通過前文提及的“橋梁”、“隧道”等弧形部件將左右結構連接實現力學平衡。這種基于莫比烏斯環式的結構設計不僅有效平衡了演員表演和位移產生的動態失衡,還通過弧形結構的拉力使兩側受力均勻分布。最終,這件牢固的鋼鐵裝置為舞臺表演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平臺,充分驗證了莫比烏斯環在“逐夢”路上的“永恒與穩定”性特征。

四、結語
筆者在此次創作中嘗試利用三組偏正短語解構文本信息并組織舞臺視覺語言。這些看似離散的視覺隱喻實則環環相扣緊密相連。《逐夢》以特殊的視覺語法將文本內容、肢體行動與象征意義熔鑄為有機統一的整體,并努力在動態平衡中完成三重意向的共振。不論是“被折疊的中國鐵路”、“可視化的困難\"還是“永恒的莫比烏斯環”實則都是筆者對文本內核的轉譯,帶有鮮明設計意圖的舞臺語匯淡化了傳統現實主義舞臺作品對環境和情節描繪的筆墨,也許舞臺裝置與題材間巨大的反差在大幕拉開時會讓觀眾產生疑惑,但當戲劇發生當裝置運轉時,一切疑惑和猜想都將出現答案。
(文中配圖為宣傳劇照)(作者單位:首鋼工學院)
參考文獻:
[1]李亦男.“解構式戲劇構作”淺析[J].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5(4): 47-58+149
[2]蔣海瑛.推出首部工業題材音樂劇《逐夢》[J].2014(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