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認知”是指在具體的時間脈絡與空間架構下,對事物進行觀察與分析的一種意識導向與思維框架。初中歷史教育的啟蒙課程著重指出,認識歷史事件的首要步驟是明確其發生的時間節點與地理位置,而對歷史的深刻理解則需將其融人特定的時空脈絡之中。我國資深教育工作者李喜燕依據其豐富的教學實踐,對時空觀念進行了細致的劃分。一是靜態的歷史空間意識,它側重于學生在特定時空框架內對地理位置及地理區域的記憶與識別。二是動態的歷史演變觀念,這一觀念要求學生能夠從歷史時間軸的橫向延伸與縱向深入中,把握地理位置及區域隨時間的變遷,諸如古今地名的更替,以及地理區域隨時代演進而產生的擴張或收縮現象。三是關聯的時空理解力,它強調通過時空之間的內在聯系,深入剖析歷史事件的發展脈絡與因果關系。
一、初中歷史與地理融合的重要性
(一)知識體系整合的基石
初中歷史的知識架構體系是基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實踐脈絡為主線,而初中地理的知識點則是側重于地球空間環境結合和特征。兩者之間既有緊密的聯系,又存在知識的互補性和說明性的特點,將這兩者融合教學的過程中,能夠讓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具有完整性和關聯性,對大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的掌握也會相對牢固。在初二歷史課本“鴉片戰爭\"這一章節的學習過程中,結合鴉片戰爭所簽訂的幾個不平等條約所涉及的港口,融入初二地理教材中“中國的地理資源\"這一章節中沿海港口相關的自然資源進行論述。了解各個港口所具備的自然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學生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當時割讓這些港口的深層緣由,地理與歷史知識的相互交織與融合,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起跨學科思維能力,同時也強化了基礎知識體系的整體性。
(二)綜合素養培育的催化劑
初中歷史和地理的“時空之旅”跨學科融合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有力手段。以初中歷史課本中的古代“絲綢之路”為例,站在歷史時空的維度看來,它見證了中西文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層面的交流與碰撞。再從地理空間分布的層面來看,其穿越了不同的自然帶、地形區與氣候帶,如從長安出發,途經河西走廊的干旱荒漠、帕米爾高原的高寒山地,再到中亞、西亞的溫帶草原與沙漠等。這一段的歷史涉及多個朝代,包括張騫出使西域等內容,地理上又跨越多個城市,路經復雜多樣的自然地理景觀,學生在探究“絲綢之路”的學習中,需綜合運用歷史與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環境對貿易路線選擇、貿易品交換以及文化傳播方式的制約與促進作用,進而鍛煉其綜合分析、邏輯推理與跨學科思維能力,為應對復雜多元的現實問題奠定了基礎。
(三)學習興趣激發的新引擎
傳統的單一學科教學模式缺乏跨學科思維能力,學生在歷史知識或者地理知識的學習中,難以擺脫枯燥乏味的學習困境。基于“時空之旅”的歷史與地理知識的融合開啟了趣味性、知識性和系統性的創新學習模式。把原本枯燥的歷史、地理知識按照時空節點,串聯成整體性的知識結構體系,而不是碎片化的知識點難以記憶和理解。歷史和地理知識涉及大量需要記憶的知識點,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而不是光靠死記硬背。以時間和空間順序為發展脈絡,讓學生能夠養成自主探索性的學習習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每個時空節點發生的歷史故事和人物故事都各不相同,學生通過歷史事件及涉及的人物,去了解當時的地理環境特點,這樣跨學科時空相容的學習方法更加具有趣味性,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保持探索欲,從而把教材中的知識合理的整合成體系性的知識框架,便于理解和記憶。
二、初中歷史和地理知識整合的切入點
(一)地理與歷史知識的交叉點
歷史與地理之間存在著緊密的相互依存關系,歷史的演進深受地理要素的影響。在歷史教科書中,諸多知識點的掌握需借助地理知識的解析,比如地理中的氣候模式、地形構造及河流流向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塑造作用;同樣,地理教科書中也有諸多內容需借助歷史知識來闡釋某一地理要素的歷史演變。歷史與地理兩門學科間的交叉領域頗為廣泛,明確二者在內容及方法上的交匯點,有助于深化對這兩門學科的學習。在義務教育階段,強化學生的歸納思維與批判性思考能力至關重要,同時也需推動素質教育改革目標的實現。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適度融入地理知識,并有效利用地圖作為歷史教學的輔助工具,顯得尤為必要。
城市的演變同樣離不開地理因素的深刻影響,并承載著時代的烙印。以長安城為例,漢高祖劉邦選址于此,得益于其優越的地形條件與豐富的水資源。長安城被大散關與潼關環繞,形成易守難攻的戰略優勢;北靠渭水,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便捷的供水;南望秦嶺,植被茂密、降水充沛,保障了水源的充足。然而,長期的排污導致水質惡化,加之渭河流向改變帶來的洪水威脅,使得長安城面臨被淹的風險。水源污染與土地承載力的下降無法滿足居民需求,隋文帝最終決定放棄長安城。長安城的興衰變遷,凸顯了地形、河流、降水等地理要素的重要作用。此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對教材中頻繁出現的地名進行梳理與古今對比,這對于構建堅實的時空觀念極為有益。例如,今天的“北京”,在歷史上曾有過不同的名稱與范圍變化,西周時稱為薊城,元朝則稱為大都。通過追溯這些變遷,我們能夠深刻感受到歷史的演進與延續,從而在古今對照中樹立起立體的時空觀念。
(二)歷史教材中的地理知識挖掘
自然環境的特性,諸如氣候、地形、地勢及河流等,對歷史的演變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塑造了特定歷史時期區域內經濟模式、政治制度及文化形態的形成與發展。在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具備挖掘地理知識的敏銳度,這些知識既源自教材內部,也可廣泛取材于網絡等課外資源。適時地將地理知識融入歷史教學,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能為歷史事件的解釋提供更為豐富的視角。以拿破侖遠征沙俄失敗為例,地理因素的作用尤為顯著,教師可以強調遠征途中俄羅斯嚴寒氣候對軍事行動的嚴重阻礙,從而說明自然環境如何成為影響歷史走向的關鍵因素。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教師應當對歷史與地理教材有深入的了解,并能根據教學需求,恰當地選取地理要素進行解讀,以深化對歷史發展的理解。為此,教師應系統整理地理教材及課程標準中可融入初中歷史教學的相關內容,并結合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加以運用。
在中國歷史教材中,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各地區的發展差異明顯。結合地理教材中的區域地理知識,可以更好地解釋這些差異。例如,在古代,中原地區由于地勢平坦、水源充足、氣候適宜,成為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農業發達,人口密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多在此地。而邊疆地區,如西北地區干旱少雨的氣候和復雜的地形地貌,使得當地的經濟發展以畜牧業為主,在歷史上與中原地區形成了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并且在民族交流、融合以及邊疆治理等歷史進程中都有著獨特的表現。例如,講到三國和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歷史知識點的時候,課文中講到長城,秦直道和農田水渠灌溉的問題等歷史時間變換的問題時,可以結合地理中的地形分布、水域河流特征來探究歷史事件背后的緣由,讓學生知其然的同時知其所以然。
三、基于“時空之旅”的初中歷史與地理融合教學有效策略
(一)歷史地圖空間意識的構建
與中國文明發展緊密相連的地理要素涵蓋了河流、山脈、平原、關隘及海洋等,這些要素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時代烙印,對中國文明的誕生與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在學習中國歷史時,河流是一個經常被強調的地理要素,了解它們的大致位置和流向至關重要。中國作為大河流域孕育的文明,早期的文明活動主要圍繞黃河流域展開,例如夏、商、周時期的文明便是在這一區域興起和發展。直至三國時期,隨著孫吳政權在南京建立都城,情況開始有所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江流域為中心的江南地區逐漸得到開發。而淮水在古代地圖如《周初分封諸侯國分布圖》中已有呈現,且在該時期的地圖上頻繁出現,表明其重要性。因此,分析河流與中國文明的關系,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歷史發展的規律,而學生也需要在日常學習中加強對河流空間分布及流向的記憶。
海洋同樣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地理學科中關于中國海洋空間分布及世界四大洋的介紹,可以為歷史教學提供空間定位的參考。中國歷史的進程與海洋息息相關,無論是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元代的海外貿易,還是明朝鄭和下西洋的壯舉,都彰顯了海洋的重要性。同時,東南沿海地區的歷史事件,如倭患、海禁政策,以及近代列強從廣州沿海一帶的入侵、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都發生在海洋的背景下。資本主義經濟也首先從沿海城市興起,甲午中日戰爭中的黃海大戰更是海洋因素與歷史事件的直接關聯。雖然海洋本身只是地理因素,但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背景下,它便成了影響歷史事件的重要因素。
地理要素在歷史進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將它們置于特定的歷史地域與時間段內考察時,可以從多個維度深入剖析和理解歷史。通過地圖的解讀與應用,學生不僅能夠增強主動參與課堂探究的積極性,還能從空間聯系的角度去把握歷史脈絡。構建中國與世界歷史地圖的空間意識,可以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繪圖技巧以及歷史地圖的解讀能力,對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素養、實現時空觀念的培育具有關鍵作用。
(二)教材深度挖掘與方法的 移植
歷史老師應在教學實踐中深入鉆研人教版初中歷史與地理教材,以課程標準為導向,系統梳理可融合的知識點網絡。以中國歷史中的“邊疆地區開發與治理”為例,教師可將歷史教材中的民族交往、政權更迭、文化交流等內容與地理教材中的邊疆區域地理特征相結合。如在講解西北邊疆地區時,把歷史上匈奴、鮮卑、突厥、回鶻等民族的遷徙與活動軌跡,與西北地區的干旱半干旱氣候、廣袤的沙漠與草原植被、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等地理要素相聯系。在講述西南邊疆時,將中原王朝對西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如郡縣制的推行、民族融合政策的實施,與西南地區的山地地形、豐富的水力資源、多樣的民族文化分布等地理特點相結合。教師在梳理融合知識點的基礎上,精心編寫融合教材教案,明確每個教學環節中歷史與地理知識的融合點、預期達成的教學目標、適宜采用的教學方法以及具體的教學活動設計,為課堂教學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南。
以“三國鼎立\"的歷史章節為例,通過參考《三國鼎立局勢圖》,學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三國成立的時間節點、各自的都城位置以及國號,進而對三國的地理位置、局勢構成以及周邊環境形成初步認知。此圖揭示了曹魏政權主要占據黃河流域,與北方的鮮卑族相鄰,具備發展農業生產的條件;孫吳政權則地處東南沿海地帶,位于長江流域下游,能夠憑借優越的沿海條件,推動海外貿易的發展;而蜀漢政權則位于西南地區,民族構成多元,成都平原濕潤的氣候為改善民族關系、促進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
(三)多媒體教學資源的多元開發
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開發豐富多樣的融合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更為直觀、生動的學習體驗。教師可制作融合歷史與地理知識的精美教學課件,例如,在講解“古希臘文明\"時,在課件中插入高清的古希臘地圖,詳細標注出雅典、斯巴達等重要城邦的地理位置、周邊的地形地貌特征,如山脈、河流、海洋等,同時配以古希臘神話傳說、政治制度演變、哲學思想發展等歷史內容的文字介紹、圖片展示、視頻片段播放等資料,讓學生在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下,深入理解古希臘文明在特定地理環境下的誕生與發展歷程。此外,教師還可制作系列微視頻,如“地理環境與古代文明興衰”“歷史變遷中的城市地理\"等,將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與歷更發展的相互關系以簡潔明了、生動有趣的視頻形式呈現出來,供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與拓展延伸,進一步加深對學科融合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初中歷史和地理學科的跨學科“時空之旅\"融合教學模式是在新課標教學改革下產生的,無論是對初中老師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還是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和學習興趣的激發,都有積極的促進。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系統性、全面性的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并且能夠做到知識的觸類旁通和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