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79/1673-8268.20230822005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268(2025)03-0135-13
一、引言
2021年,隨著元宇宙概念的興起,一系列與元宇宙相關的技術引發廣泛關注[1]。非同質化通證(non-fungible token,NFT)作為元宇宙的核心技術之一,以其天然的數字資產認證優勢,在國際市場迅速掀起NFT加密藝術熱潮。伴隨全球NFT市場的蓬勃發展,NFT技術在國內區塊鏈環境下衍生出“數字藏品”這一概念。數字藏品被部分學者視為NFT\"中國化”的產物[2]。2022年7月發布的《數字藏品應用參考》白皮書將數字藏品定義為數字出版物的新形態。數字藏品基于區塊鏈技術,是錨定NFT作品唯一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數字憑證,不可拆分、不能篡改且數量有限。它旨在實現作品真實可信的數字化發行、收藏、使用和流轉,具有獨一無二、不可分割、不可代替的特性。
從定義上看,任何實物都可以通過上鏈成為數字藏品。然而,國內的數字藏品與國外市場的NFT有本質區別。國外NFT發布以公有鏈為基礎,而國內的數字藏品發布平臺主要以聯盟鏈為主。此外,為防范金融風險,在國家政策的監管下,當前絕大多數數字藏品發行平臺關閉了二級交易市場,消費者購買數字藏品后僅擁有有限的轉贈權。這種制度設計更強調數字藏品的收藏價值與觀賞價值,弱化了其金融與投資屬性[3]。
從數字藏品本土化發展來看,其肩負著引領文化數字化與資產數字化的重要使命。一是數字藏品與國潮融合,促進國潮煥新[4]。例如,支付寶在2021年推出敦煌飛天系列數字藏品支付皮膚,在 2023 年端午又推出端午系列數字藏品支付皮膚,將傳統文化融入數字藏品。數字技術的便利性使傳統文化變得觸手可及,推動了國潮文化的崛起與復興。二是數字藏品與版權確權保護結合,維護創作生態[5]。數字藏品基于區塊鏈技術,天然具備可溯源、可確權等優勢,能夠實現數字產權證明,應用于版權保護可以保障作者的合法權益,有利于文化創作環境生態優化,激發文化生產動力。三是數字藏品與品牌IP結合,推動品牌IP數字資產化,從而提升了IP營銷能力[6]。例如,奈雪在6周年慶時官宣了元宇宙IP形象“NAYUKI\"并推出限量數字藏品,通過數字藏品與品牌營銷結合,提升了品牌IP的營銷價值。四是資產數字化,數字資產擁有更豐富場景。NFT技術可以為任何數字產品提供權益證明,將其轉化為數字藏品,拓寬了數字資產的邊界。數字資產不再僅限于數字貨幣,還包括圖像、音視頻甚至是票據、保險等,如2022 年3月發行的《只此青綠》數字藏品紀念票即為典型范例。數字藏品在文化數字化、資產數字化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而文化數字化更是國家的戰略方向。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將文化數字化提高到國家戰略的層面[7]。
可以看出,數字藏品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得到廣泛認可,但如何發展、向何處發展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2021至2023年間,國內NFT市場經歷了從混亂、金融泡沫到逐步監管、市場降溫的演變過程。數字藏品平臺在國內興起初期曾允許二級市場交易,導致數字藏品價格混亂。消費者本著投機心態一哄而入,引發了一些金融騙局,也把數字藏品市場推向金融泡沫的頂峰。隨著政府有關部門介入、二級交易市場關閉、監管措施陸續出臺、投機者退場,數字藏品市場逐步回歸理性。然而,價值評判缺失、價格決策無基準使得數字藏品市場的發展前途不明。消費者為何愿意購買數字藏品?數字藏品的發力點應該如何錨定?筆者認為,新興市場的發展應回歸市場以及產品本身為用戶帶來的價值。數字藏品市場在脫離早期野蠻生長階段后,逐步走向規范化發展的核心應立足于研究用戶和潛在用戶對數字藏品的采納意愿,系統分析采納意愿的影響因素,探討消費者的交易行為和心理動機,厘清數字藏品吸引消費者的關鍵因素,從而使數字藏品的發展規劃更加有的放矢。
基于此,本文提出“數字藏品采納意愿的影響機制研究”問題,期望通過對消費者采納意愿的解析,為數字藏品未來發展之路提供一個參考方向,也為數字藏品的價值評判提供一個參考基準。
二、研究綜述
數字藏品作為NFT技術具有一定的中國特色,其概念內涵與國外NTF研究存在顯著差異。國外學界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NFT技術以及加密貨幣領域,并不存在與“數字藏品”類似的表述。因此,本文文獻綜述將側重于數字藏品范疇下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聚焦數字藏品的采納意愿,全面分析數字藏品的定義、特征、價值、風險等可能影響消費者交易行為的相關因素。謝新水等[8提出“數字藏品
作品的數字化 + 區塊鏈 +NFT+ 藏品”,并進一步闡釋數字藏品是數字化的產物,區塊鏈是其技術基礎,NFT為其提供產權憑證,同時強調數字藏品具有收藏價值,但也存在技術風險、交易風險和金融風險。葛寶東[9認為,數字藏品具有唯一性、虛擬性、資產性、稀缺性、趣味性、不可分割性、不可篡改性、可驗證性和可追溯性。郭全中等[1]認為,數字藏品的價值不僅在于它是元宇宙落地的關鍵,而且還兼具促進文化數字化轉型、賦能實體經濟和品牌營銷等創新價值,同時指出其存在政策風險、市場風險和技術風險。王娟娟等[H基于FM矩陣分析數字藏品具有的稀缺性、實用性、保護性和風險性等四個典型特征,認為其包含經濟價值、技術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由此,可對數字藏品的特征、價值和風險形成基本認知。
關于NFT數字藏品采納意愿的研究文獻較少,現有研究大多從消費者感知價值的角度進行分析。國外文獻較為關注NFT的價格以及價值的影響因素。徐若因等[12]基于技術接受模型(TAM)和價值接受模型(VAM)理論,構建了消費者購買博物館類數字藏品意愿的影響因素模型,并用數據驗證感知易用性、感知娛樂性正向影響感知價值,感知費用和感知風險負向影響感知價值,以及感知價值正向影響消費者對博物館數字藏品的購買意愿。韓金錦等[13]基于消費者體驗理論,從情感體驗、社交體驗、象征價值、感官體驗、稀缺說服和不可預知五個維度,探討了文旅類數字藏品的購買意愿影響因素,并發現只有社交體驗的影響不顯著,其余因素均對消費者決策有顯著影響。Z.John Zhang[14]從概念層面研究了 NFT 的價格和價值決定因素,指出價格主要取決于消費者的支付意愿,確定藝術品屬性(包括藝術品背后的故事和藝術家的社交影響力)、實用性(在物理或數字空間中的應用)、稀缺性和美學價值等是價格重要推動因素。Yilmaz 等[i5]從NFTs的喜愛、購買和持有這三個體驗階段分析了影響消費者感知價值的驅動因素,發現其涵蓋情感、貨幣、功能和社交等方面,其中貨幣價值是消費者關注的主要因素。
基于上述文獻分析可以看出,數字藏品作為新興事物,其研究視角的差異會導致價格、感知價值和支付意愿的影響因素不同。要構建一個較為全面的采納意愿影響因素模型,需立足現有采納意愿理論模型,結合消費者實際感知的調查分析以及數字藏品本身的特性進行因素概括,從而突破現有理論模型的局限性。
三、研究設計
下面將詳細闡述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數據獲取方式,以及具體的研究步驟
(一)研究方法
關于用戶采納意愿行為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常借助計劃行為理論、技術接受模型等成熟理論模型來探究影響因素。但數字藏品作為新興產品,其在國內近兩年的發展模式不同于傳統產品或服務。如果只采用現有采納模型進行研究,將受到既定理論框架的限制,難以全面、真實地反映數字藏品市場用戶的交易心理及行為特征。在缺乏先驗知識和相關研究背景的情況下,質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論方法能夠通過數據比對分析與歸納,逐步形成概念、范疇和理論。該方法不是從理論假設出發,而是直接從實際觀察入手,既能吸收現有理論知識,又能突破傳統理論框架的束縛,具有較強的創造性[16],因而符合本研究的目標要求。扎根理論最早由巴尼·格拉澤(Barney Glaser)和安塞姆·斯特勞斯(Anselm Strauss)在《發現扎根理論:質性研究的策略》(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中提出,后因學術觀點分歧衍生出不同學派。格拉澤獨立出版《理論觸覺》(Theoretical Sensitivity)創建了經典扎根理論,斯特勞斯憑借《定性數據分析》(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構建程序化扎根理論[17],而凱西·卡麥茲(Kathy Charmaz)則融合二者優點提出建構型扎根理論[i8]。這也是目前扎根理論領域的三個主要流派。為突破現有采納模型的局限,構建適用于中國數字藏品市場的用戶采納意愿模型,同時考慮到國內研究普遍采用系統性較強的程序化扎根理論方法,本研究最終亦選用程序化扎根理論,深人探究數字藏品采納意愿的影響因素。
(二)研究對象及數據獲取
本研究主要通過豆瓣、小紅書、微博、微信、QQ等平臺的數字藏品社區發布受訪者招募啟事。為確保研究樣本的有效性和代表性,招募要求受訪者具備真實的國內數字藏品購買經歷,且持續關注數字藏品市場動態不少于3個月。招募工作于2022年10月10日至20日開展,通過篩選和資格審核,最終確定19位符合條件的研究對象。受訪者相關個人信息如表1所示。數據顯示,受訪者居住地分布廣泛,職業涵蓋了學生與在職人員等不同群體,性別比例和年齡分布與數字藏品市場的調研報告數據較為吻合。采訪任務于2022年10月21日到11月12日期間完成,最終獲得有效訪談樣本19份,整理文本資料共計4萬余字。
表1受訪者信息

(三)研究步驟
本研究基于程序化扎根理論方法,采用半結構化訪談的方式對受訪者進行30分鐘左右的采訪,并根據訪談進展情況適當調整時長。訪談主要通過微信和騰訊會議等線上平臺進行。采訪提綱包括:(1)您通過哪些渠道關注到NFT數字藏品?(2)您的購買動機是什么?(3)數字藏品的哪些特征會影響您的購買決策?(4)您主要在哪些平臺參與相關活動?選擇這個平臺的標準是什么?(5)您是否關注宏觀政策變化?通過這些問題,收集到用戶對數字藏品的采納態度及其采納行為的文字描述。本研究共獲取19個有效訪談樣本,其中15個樣本用于編碼分析,4個樣本留作理論飽和度檢驗。研究過程嚴格遵循扎根理論的編碼流程,對訪談內容進行了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并通過理論飽和性檢驗分析,提煉歸納出影響用戶采納意愿的關鍵因素,構建了采納意愿的影響機制模型。
四、數字藏品采納意愿影響因素編碼
本研究基于程序化扎根理論研究范式,遵循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理論飽和度檢驗的流程,對訪談內容進行因素歸納與提取。
(一)開放性編碼
在開放性編碼階段,研究團隊根據采訪資料逐行標注,從資料中提取概念并歸納現象最終形成范疇。在此過程中,編碼人員秉持開放態度,對19個訪談樣本數據的原始語句逐句標注并形成概念,再將重復出現5次以上的概念進行系統歸類。最終,本研究形成61個概念,歸納出18個范疇,具體如表2所示。
表2開放性編碼結果

續表

續表

(二)主軸編碼
在開放性編碼工作的基礎上,主軸編碼根據“因果條件—現象脈絡—中介條件一互動行動策略一結果”的原則,進一步歸納總結各個獨立范疇,挖掘各范疇之間的潛在聯系,并最終形成6個主范疇,分別是個人因素、心理因素、滿意度因素、藏品因素、平臺因素、環境因素,詳細內容如表3所示。采納意愿影響因素思維導圖如圖1所示。
表3主軸編碼結果

圖1采納意愿影響因素思維導圖

(三)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是在主軸編碼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歸納、補充拓展,找出核心范疇之間的聯系,明確主次和維度,確定貫穿主范疇和核心范疇的關鍵線索,即故事線,從而構建新的理論框架模型。圍繞NFT數字藏品采納意愿這一核心范疇展開的故事線如下:(1)藏品因素、平臺因素、環境因素、心理因素(內在需要和從眾心理)、個人因素(興趣愛好)會對滿意度因素產生影響;(2)滿意度因素會直接影響數字藏品的采納意愿;(3)心理因素(風險規避、風險偏好)和個人因素(個人能力)會調節滿意度因素對數字藏品采納意愿的影響。具體邏輯關系如表4所示。
表4選擇性編碼結果

續表

(四)理論飽和度檢驗
將預留的4個樣本數據分別進行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經分析發現,所有概念和范疇均能歸屬到現有框架中,未形成新的概念和范疇。這表明在現有條件下,該理論模型已達到飽和,通過了飽和度檢驗。
五、數字藏品采納意愿影響機制模型構建
基于上述扎根理論研究結果,數字藏品采納意愿受到個人因素、心理因素、藏品因素、平臺因素、環境因素以及滿意度因素的綜合影響。根據各因素之間的關系,本研究構建了數字藏品采納意愿影響機制模型,并將表4的選擇性編碼結果圖形化(見圖2),同時對概念及其關系結構進行了簡要闡釋。
圖2 影響因素模型

(一)藏品因素
藏品因素是指數字藏品的相關特征,包括藏品價格、藏品價值、藏品權益和藏品質量。藏品價格是指數字藏品的初始發行價格,與傳統商品類似,合理的藏品定價會讓用戶感到物有所值,提升對藏品的興趣。此外,價格低廉或者藏品平臺的贈送活動也能刺激用戶的參與欲望[19]。藏品價值包括流動性溢價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和稀缺性等。這些是投資者判斷藏品投資價值的重要依據和選擇標準[20]。藏品權益是指藏品附帶的其他實體權益,與平臺的策劃活動有關,包括所有權、實物贈送、關聯權益、流轉權利等。藏品質量關乎藏品本身,如種類豐富度、設計精美程度、創作IP的知名度等。上述因素會通過影響用戶的滿意度因素,正向影響其采納意愿。具體而言,藏品定價越合理、價值越高、權益越多、質量越好,用戶越能夠從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其采納意愿也越強。
(二)平臺因素
平臺因素是指發售數字藏品平臺的特征,包括平臺實力、平臺用戶量和平臺運營管理水平。數字藏品依托平臺進行發售,平臺的可靠性與可持續發展能力決定了其發售藏品的可信度[21]。平臺實力由注冊資本、背景、控股等指標構成,平臺的實力越強,用戶對平臺的信任度越高,認為平臺具備長期發展的潛力。平臺用戶量反映了平臺活躍度,使用平臺的用戶越多,平臺越活躍;藏品的共識機制越強,越容易獲得用戶認可。平臺運營管理包括活動策劃、宣傳營銷和問題解決。其中,活動策劃和宣傳營銷能起到促銷推廣、提高知名度的作用,而問題解決則是客戶關系管理的一部分,平臺的服務質量高可提升用戶黏性和藏品口碑[22]。這些因素會影響用戶對平臺的滿意度,從而正向影響其采納意愿[23]。
(三)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是指宏觀環境特征,包括藏品市場環境和政治環境。當前,數字藏品市場環境發展還不完善、不充分,問題層出不窮,市場發展程度及市場前景等會影響用戶的信任度等滿意度因素,進而影響用戶的采納意愿。政治環境是指針對數字藏品這一新興產業,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力度以及法律制度層面的監管完善程度。良好的政治環境是市場健康發展的保障,有利于維護用戶權益,規范平臺、資本方的行為,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增強用戶的信心,提升用戶的滿意度[24]。
(四)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是指用戶個人特征,包括興趣愛好、個人能力等。興趣愛好涵蓋個人興趣愛好和個人偏好。例如,喜愛收藏手辦、卡片等的群體更易關注并進入數字藏品市場;同樣,文化愛好者、幣圈玩家等特定人群的市場參與意愿也更強烈。由于興趣愛好相似,購買數字藏品能給用戶帶來精神層面的滿足,使其對數字藏品產生天然的信任。因此,個人因素中的興趣愛好將通過影響滿意度因素,從而正向影響數字藏品的采納意愿。
與興趣愛好不同,個人能力是用戶自身具備的相關能力。例如,藝術鑒賞能力強的用戶能夠識別數字藏品的藝術價值,更易接受數字藏品;購買能力強的用戶,擁有更多閑余資金,參與購買數字藏品的可能性更大;具備數字藏品、元宇宙、NFT技術相關知識或掌握數字藏品市場內部消息的用戶,更容易認可數字藏品的市場價值。這些個人能力的差異會顯著調節滿意度因素對數字藏品采納的影響程度。
(五)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主要指用戶對風險的態度及參與動機等心理狀態,包括內在需要、從眾心理、風險偏好和風險規避。內在需要反映用戶初始參與動機,包括收藏愛好、賺錢投資動機或對新事物的好奇心等。當用戶通過購買數字藏品獲得滿足時,會顯著提升其成就感和信任感。從眾心理則表現為用戶受外部影響而產生購買行為,包括熟人推薦效應、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KOL)引導作用或群體行為模仿傾向等。許多用戶存在從眾心理,出于對熟人、名人、領頭人的信任,用戶易建立對數字藏品的初始信任;或受跟風、攀比心理影響,用戶也會嘗試新服務或新產品以達到社交、炫耀、彰顯身份的目的[25]。綜上,這兩種心理因素會通過影響用戶的滿意度因素,進而影響用戶對數字藏品的采納意愿。
風險偏好和風險規避反映用戶對風險的態度。風險偏好型用戶相對而言更能夠承受風險,更具有冒險精神,如更易產生投機、賭徒行為等[26]。面對新興的數字藏品市場,尤其在其發展初期,市場前景尚不明朗、獲利可能性不確定時,風險偏好型用戶更容易產生購買行為。相反,風險規避型用戶厭惡風險,承受風險能力弱,面對同樣的數字藏品市場,更有可能采取規避行為,抑制對數字藏品的采納意愿。因此,風險偏好和風險規避會調節滿意度因素對數字藏品的采納意愿。
(六)滿意度因素
滿意度因素是用戶獲得感的相關評價指標,包括滿足感、成就感和信任感。藏品因素、平臺因素、環境因素、個人因素中的興趣愛好以及心理因素中的內在需求,通過影響用戶的滿意度因素來影響數字藏品的采納意愿。滿足感是用戶通過藏品獲得精神滿足和愉悅,是一種情感或精神價值的體現,用戶的購買行為源于對快樂的追求。成就感是用戶通過藏品實現具體目標而獲得的具象成就體驗,如獲取知識、獲得投資報酬等。成就感與滿足感類似但又有區別,滿足感側重精神體驗,成就感更偏向于具象目標的實現。信任感是用戶對數字藏品、市場前景、購買平臺等的信任程度。如前文提到,平臺可靠性高、市場環境良好、法律制度完善以及政策支持有力,都能增強用戶的信任感。用戶對數字藏品建立的信任度越高,其采納意愿就越強烈[27]。綜上,用戶的滿意度因素直接影響數字藏品采納意愿,決定著用戶的采納行為。
六、結論與展望
本研究運用扎根理論分析方法,聚焦國內數字藏品市場,從個體采納意愿的角度展開分析。通過對具有數字藏品購買經歷的用戶訪談數據的編碼分析,構建了數字藏品采納意愿影響機制模型。研究發現:藏品因素、平臺因素、環境因素、心理因素中的內在需要和從眾心理,以及個人因素中的興趣愛好,會通過影響滿意度因素進而影響數字藏品采納意愿;心理因素中的風險規避、風險偏好和個人因素中的個人能力,會調節滿意度因素對數字藏品采納意愿的影響。這些影響因素不僅為數字藏品的價值評估提供了參考依據,也為預測數字藏品未來發展趨勢明確了方向。
在數字藏品發展初期,由于缺乏相應的政策監管制度,平臺圈錢、金融騙局等現象層出不窮,已參與的消費者逐漸喪失對數字藏品的信任。同時,平臺的不可靠以及問題出現后缺乏懲罰監管機制等,使潛在的消費者持觀望態度。在訪談過程中,研究發現消費者對政府部門的政策抱有極高的期待。他們希望數字藏品市場能像其他消費品市場一樣,由國家政策把控宏觀方向,合規合法運營。為此,基于扎根理論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政策監管可將平臺監管和數字藏品監管作為兩個主要發力點。在平臺監管方面,一要嚴格審核數字藏品平臺的注冊資質與背景,提升平臺的合規性和可靠性;二要針對虛假平臺圈錢跑路現象,建立嚴厲的打擊機制,保障消費者權益,重建市場信任。在數字藏品監管方面,一要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數字藏品的版權歸屬和權益屬性,既要保護數字藏品創作者權益,也要界定消費者購買后享有的權利,從而促進買賣關系健康發展;二要由相關部門牽頭,聯合各大博物館、文化展覽館等推出與博物館藏、文化藝術相關的數字藏品,以國家館藏為文化類數字藏品提供信用背書。同時,相關部門還可引導數字藏品發布平臺開設相應的文化數藏板塊,舉辦相關主題活動,推動數字藏品與文化產業深度融合,確保文化數字藏品的質量,有效落實文化數字化戰略。
本研究拓展了數字藏品領域的研究方法,豐富了采納模型的應用視角,突破了現有理論框架的知識局限,構建了適用于數字藏品這一新興產品的采納意愿影響機制模型。未來研究可進一步采用實證研究方法,通過問卷調查收集數據,驗證該模型影響機制的有效性,從而確立最終的數字藏品采納意愿模型,提高模型的準確性和普適性。基于完善的數字藏品模型,可以從數字藏品的產品特征、平臺運營機制、消費者消費心理特征等多個角度,為數字藏品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多可靠建議。
參考文獻:
[1]劉國強.元宇宙時代的數字化生存:變革、風險與應對[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143-151.
[2] 王旗,孫賢,郭譽聰.元宇宙背景下數字藏品的現狀與出路[J].出版廣角,2022(18):24-32.
[3] 喻國明,陳雪嬌.數字資產:元宇宙時代的全新媒介——數字資產對傳播價值鏈的激活、整合與再連接[J].出版發行研究,2022(7):21-29.
[4] 陳永東.數字藏品的價值發掘及提升策略[J].青年記者,2022(17):51-53.
[5] 鎖福濤,潘政皓.元宇宙視野下NFT數字藏品版權保護問題[J].中國出版,2022(18):6-10.
[6] 施其明,郭雪吟.文化數字化背景下出版業數字藏品發展路徑探究[J].出版廣角,2022(11):42-46.
[7] 柯平,鄒金匯,孫曉寧.啟動新一輪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針對《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的分析與啟示[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2(8):1-8.
[8]謝新水,黃宇曦,儲江.高質量發展數字藏品:特性、價值、風險與監管路徑[J].電子政務,2023(2):83-95.
[9]葛寶東.文化數字化視域下的數字藏品:在理性中走向運作規范化[J].圖書與情報,2022(5):108-114.
[10]郭全中,肖璇.數字藏品(NFT)發展現狀、新價值、風險與未來[J].新聞愛好者,2022(10):32-36.
[11]王娟娟,陳昊.NFT數字藏品價值影響因素分析及評估框架——基于FM矩陣分解算法[J].中國資產評估,2022(7):18-28.
[12]徐若因,李芊.博物館數字藏品消費者購買意愿影響因素研究——基于TAM和VAM模型的實證[J].科技傳播,2023(7) :92-95.
[13]韓金錦,黃慧君.基于消費體驗的文旅數字藏品購買決策研究[J].包裝工程,2023(20):272-281.
[14]ZHANG Z J.Cryptopricing:Whencecomes thevalueforcryptocurrencies and NF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inMarketing,2023(1) :22-29.
[15]YILMAZT,SAGFOSSENS,VELASCOC.What makes NFTsvaluable toconsumers?Perceived value drivers associated withNFTs liking,purchasing,and holding[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O23(Oct):114056.
[16]賈旭東,衡量.扎根理論的“叢林”過往與進路[J].科研管理,2020(5):151-163.
[17]SERVICER W.Book review:Corbin,J.amp; Strauss,A.(2O08).Basicsof QualitativeResearch:TechniquesandProceduresfor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Thousand Oaks,CA:Sage[J].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2009(3) :614-617.
[18]CHARMAZ K.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Apractical guidethroughqualitativeanalysis[M].London:SAGEPublicationLtd,2006:35-89.
[19]WEISSTEINFL,MONROE K B,KUKAR-KINNEY M.Efects of price framing on consumers’perceptions of online dynamicpricing practices[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O13(5) :501-514.
[20]陸建棲,陳亞蘭.元宇宙中的數字資產;NFT的內涵、價值與革新[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8):35-47.
[21]LU B,ZENG Q,FAN W.Examining macro-sourcesof institution-based trustinsocial commerce marketplaces:Anempiicalstudy[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6(20) :116-131.
[22]KE D,CHENA,SUC.Online trust-building mechanisms for existing brands:Themoderatingroleof thee-businesplatformcertification system[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16(2) :189-216.
[23]KONG Y,WANG Y,HAJLIS,ealInsharingconomywe trust:Examiningtheefectofsocialand technical enablersonmil-lennials’trust in sharing commerc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O2O(Jul) :105993.
[24]劉貫春,張軍,劉媛媛.宏觀經濟環境、風險感知與政策不確定性[J].世界經濟,2022(8):30-56.
[25]FANL,JANG Y.Don’tsurpriseme:How social relationshipsshape consumers’atitudes toward probabilisticseling[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2018(3) :440-450.
[26]胡振,臧日宏.風險態度、金融教育與家庭金融資產選擇[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6(8):64-76.
[27]JARVENPAA SL,TRACTINSKYN,VITALE M.Consumer trust inan Intermet store[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00(1) :45-71.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NFT digital collection adoption intention :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methods
XIEXuemei,LIAO Jiaohui
(Schoolof Economicsand Management,Beijing UniversityofPosts and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10876,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focuses on China’sdomestic marketfordigitalcollctibles and investigates thefactors shaping individuals’willngnesstoadopt NFTdigital collectibles.Byconstructinga modelof the underlying influencing mechanisms, theresearch aims toshedlighton the future trajectoryof digitalcolectibles marketandexplore howthey mightcontribute to cultural development.Drawingon in-depth interviews conducted via platforms such asWeChat and Tencent Meeting, the studyengaged users whohad previous experience purchasing digital collectibles.Interviewees were askedabout how theyfirstbecame aware of NFTs,what motivated them to make a purchase,which features they found most compeling, theirchoiceof tradingplatforms,thestandards bywhich theyselectedthoseplatforms,andhowcloselytheyfollwedrelevant policy developments.In total,nineteenvali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yielding nearly4O OOo wordsof transcribedmaterial.Usingasystematicgrounded theorymethodology,thetextualdatawerecodedandanalyzedtodistil sixoverarching categories:characteristics ofthe colectibles themselves,atributes of theplatforms,broade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individual-level traits,psychological tendencies,anduser satisfaction.Thesecategories were thenused to build a conceptual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how wilingness toadopt digital collectibles takes shape.The findingssuggest thatsatisfaction playsa pivotalmediatingroleininfluencingadoptionwilingnessSpecificall,apersons interestincolectibles,theirperceptionofplatformreliability,thesurrounding policyormedia environment,psychological needssuchassocial conformityand personal curiosity,and evenspecific interestsorhobbies,allcontribute totheir senseofsatisfaction,whichin turnshapestheir willingnesstoadopt.Atthesametime,individual tendenciestoward risk—whethera preferencefor itoradesire toavoid it—aswellasone’sconfidence inmanagingdigital technologies, appear tomodifythe strengthof the link betweensatisfactionandadoptionbehavior.Inoferingapreliminarymodel for understanding how people decidewhetheror nottoadopt digital colectibles,this research provides notonlya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NFT-related valuebut alsopractical insightinto howthe marketmightevolvein waysthatalignwithusers’ real motivations and concerns.
Keywords:non-fungible token(NFT);digital collection;adoption intention;grounded theory
(編輯:蔡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