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G633.67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25)17-0092-03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
課程方案中的“大單元教學”,是在素養導向下,基于整體性和完整性原則,圍繞一個主題,對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有邏輯的整合、重組與開發,構建單元知識的內在聯系,強調主題化、項目化學習的一種綜合性教學活動。對于如何在初中信息科技實際教學中開展大單元教學設計,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以邏輯主線為錨點,規劃大單元內容架構
初中信息科技大單元教學設計應以學科概念為核心,對單元進行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課程標準分析等,明確單元核心知識和技能,對教材內容進行二次重組,然后尋找能承載單元核心知識與核心素養的邏輯主線,將學習任務群或問題鏈有機串聯起來,使其相互作用、層層遞進。
以蘇科版信息科技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互聯網中數據共享一傳播中國大運河文化\"為例。本單元的邏輯主線為“數據”,著重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和信息社會責任。筆者將本單元的內容框架劃分為三個部分:數據的組織(數據的組織呈現和組織方法)數據的構成與存儲(數據的表現形式和分類存儲)數據的編輯與發布(H5網頁的在線制作與發布)(如圖1)。各部分內容環環相扣,難度逐步遞增,形成“由淺人深、由點到面”的進階式知識架構。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筆者通過多元化主題活動,引導學生感受互聯網中形式多樣的數據,了解互聯網中數據的組織方式,掌握數據的下載和存儲方法,能夠靈活地對數據進行結構化處理,并利用數字化工具編輯與發布數據,從而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圖1 單元內容框架
二、以真實情境為焦點,設計單元項目化主題活動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創新教學方式,以真實問題或項目驅動,引導學生經歷原理運用過程、計算思維過程和數字化工具應用過程。\"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教師必須自己去建立能夠喚起學生的必要心理狀態、觀點、情感、動機,并激發他們行動的外部環境。”由此可見,大單元教學應設定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真實情境,整合教學內容,設計貼合真實情境的單元項目化主題活動,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構建知識和技能,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方法,提升核心素養。
例如,在設計“互聯網中數據共享一傳播中國大運河文化”大單元教學時,筆者選取各地文旅局局長在抖音平臺花樣宣傳地方特色文化的事件來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熱愛家鄉、宣傳家鄉,推動地方旅游業與經濟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素有“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美譽的無錫古運河是絕佳的宣傳熱點。基于此,筆者以單元學習目標為導向,以宣傳無錫古運河為焦點,設計了“‘醉美無錫古運河’網站制作”大單元主題活動。
為確保知識的結構化和主題探究的連貫性,筆者將“‘醉美無錫古運河'網站制作\"這一大單元主題分解為三個項目化主題活動:贊贊古運河多樣的美、搜尋古運河美的印記、醉美古運河的數字呈現(見表1),分別對標本單元“數據的組織\"“數據的構成與存儲\"“數據的編輯與發布”三個重要模塊,并根據知識結構設計獨立課時,每個課時間銜接緊密并各有側重。以真實情境問題為核心開展項目活動,圍繞內容框架分解和細化探究問題,設計項目化主題,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還能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信心。
表1大單元主題活動
續表
三、以學習過程為關注點,分層細化評價標準
初中信息科技大單元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以每個項目化主題活動為節點,分別制定清晰、具體、有層次的評價量表,考查學生在真實情境下展現出的知識建構、問題解決、思維遷移、數字化創作等多維度綜合能力。高質量的基于項目化主題活動的多維評價,不僅能更好地發揮導向、激勵、診斷、督促等功能,幫助學生及時調整學習行為,擺脫盲目學習狀態,還能幫助教師全面了解學生在每個活動中的學習狀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效率。下面以“‘醉美無錫古運河'網站制作\"為例,闡述具體的評價標準設計。
(一)“團隊式\"評價,增強責任意識
在\"‘醉美無錫古運河'網站制作\"項目主題中,三個項目化主題活動均需小組分工協作,以產生物化成果(如圖2)。
圖2 物化成果
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應從“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為學生搭建學習的腳手架,并給予適當的引導和進行內部協調。小組合作過程中,為考量每個成員的參與度、貢獻、收獲等,教師需進行“團隊式”評價。借助反饋數據,激勵表現優秀的學生繼續努力,鼓舞學困生自我修正,促使學生在互動中學會責任擔當、在質疑中學會反思總結,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以“贊贊古運河多樣的美”主題活動為例,筆者設計了“醉美無錫古運河”網站結構圖制作活動評價量表(見表2)。
表2“醉美無錫古運河”網站結構圖制作活動評價量表
填表日期:
(二)“展示性”評價,獲得持續成長
展示性評價是一種基于學生創作和展示的評價方式,旨在讓學生通過實際項目和作品展示自身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該評價方式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知識運用能力,更貼合真實世界的需求。
每個項目化主題活動結束后物化成果可讓學生在班級、學校乃至互聯網上,以演講、報告、數字化創作等方式展示。如此,評價范圍不再局限于課堂,評價的主體(全校師生、家長、網民等)更加多元,評價的內容(操作技能、邏輯思維、溝通表達、情感態度、審美能力等)更加多維,評價的方式(現場打分、網上問卷、網站評論等)更加開放。
展示性評價不僅為學生拓展了交流空間,還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我表達機會。學生從中獲得的自我價值感和成就感不言而喻,能產生持續的學習內驅力和自信心,助力其在項目活動中不斷成長。
綜上所述,素養導向下的初中信息科技大單元教學,重在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在進行初中信息科技大單元教學設計時,應探尋學科內容的規律和聯系,應用由簡到難、由點到面的進階模式構建結構化的知識體系,設計多元、完善的單元項目化主題活動,分層細化評價量表,以評促學,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學會靈活遷移應用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陳露遙.指向核心素養培養的信息科技大單元教學策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3(17):37-39.
(責任編輯 羅艷)